谈贫色变

2018-04-19 01:48张星
新生代·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入户百姓贫困户

张星

纵观近期一些报纸、网站上关于精准扶贫方面的新闻信息、文章、段子以及被刷屏的微信朋友圈,不难看出精准扶贫工作路上的艰难与艰辛。其中新华社披露的一则文章《脱贫工作容不得“装儿子”式虚浮造假》让人大跌眼镜。此文揭露的是在脱贫工作国家省际交叉考核中,某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应付检查,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结果“露馅儿”的事,虚伪的一声“妈”叫的老太太变了脸,气得小姑娘撇开了头,这种赤裸裸的虚浮造假被批评为搞形式、走过场,投机取巧、应付了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更让笔者所关注的是此事件背后的故事,深深地让人深思,令人感叹。这不仅暴露出了当下一些扶贫干部的抵制应付情绪,更暴露了上级、上级的上级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式方法的粗枝大叶和办法少、监督缺失的诟病,那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坏习气当道,应付思想作祟。没能真正潜下心来真扶贫,扶真贫。靠欺哄蒙骗应付了差实不可取,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着实把党的英明决策抛在一边,把贫困群众的希望弃之不顾。

非贫困户睁大了眼睛,削尖了脑袋争当贫困户,评上的喜笑颜开,评不上的怒火中烧,走入信访上访的路。贫困户的帽子一夜之间成了大家争相抢夺的香饽饽,为何如此这样怪异的进入了一个贫困怪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对于贫困户方方面面的政策从古至今力度之大,让一些人眼红、眼馋而奋不顾身争抢;一方面是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一些人逐渐尝到了甜头,懒惰、等靠要的思想渐渐养成,一句我穷国家就要管我扶我养我,一副泼皮无赖的嘴脸;另一方面来自于最基层的镇村工作效果不强,办法不多,力度不大,作为最基层的镇村干部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百姓增收致富,改变区域内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官一任本应造福一方,可往往现实总是很矛盾。诸多因素使然,还没等干成一件事,领导升迁了,干部调离了,只留下百姓们望洋兴叹。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在基层真正能做到蹲下身来和颜悦色与百姓打成一片的又有几人呢?如此来看,基层机构越来越庞大,人员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细分,可最终的效果却总是不成正比。

我常常喜欢和一些老干部聊天,听闻着他们年轻时的工作状况,让人心中涌起对他们的敬佩之意。没车走路下乡,没钱照样办事,与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老百姓成了干部最亲的亲人。如今社会大发展了,经济大繁荣了,可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荡然无存了,推诿扯皮、为官不为、得过且过、任人唯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讲排场、讲档次,唯独不问百姓死活。抢着争当贫困户这种怪事,不知是百姓的厚颜无耻,还是党和政府工作效果的黑色幽默,让人思绪万千。

前段时间,在下乡途中和一个外单位的干部偶遇,我们谈论起了自己的贫困户。他说:“我的那个贫困户说话很冲,去他家入户他劈头盖脸就说你们这段时间来得太密集了,一会儿填表签字,一会儿照相按手印,又一会儿算收入,我家的农活都被你们耽误了,想出去打工,你们和镇村干部的电话又一个接一个不停,哎,你们这哪是在扶贫嘛,简直就是在耍玩意儿。”听后,对方的一番话讓我感同身受。现在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大大小小的村委会,里面往往都是人头攒动,忙忙碌碌,面前一摞又一摞扶贫表册,填表的、贴照片的、打电话的,声音此起彼伏,像极了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特别是夜半时分,偏僻的农村乡下早就寂静无声,而唯独村委会灯火通明,有了过年守岁的景象。一些地方干部编起了顺口溜:睁开眼填报表,闭上眼说梦话,一望产业无期,白天入户受气,主业放在一旁,一心专攻扶贫,表山表海开道,纸上谈兵无聊,白加黑五加二,人困马乏无效,何日方可罢休?填表入户、签字盖章这些原本正常之事却被弄成形式主义,上级一会儿出个这表,一会儿调整个那表,张张表不是盖章按手印,就是签字贴照片,时间就这样被无情地耗尽,贫困户的数据清洗冲淡了百姓种植或养殖产业的最佳时间,这也难怪报纸、网络、干部心有疑虑,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政策逐渐演变成了巧算收入,精准填表。干部累,民众烦,上级查,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招,就是没人关心和研究到底如何发展长效产业达到扶贫脱贫效果。有人说异地搬迁有了房子就算脱了贫,试问一下,试想一下,有房子没产业,返贫也肯定是指日可待。所有的贫困人口,所有的包帮干部对于此道理心明如镜,可那些令人不胜其烦的这表那表却如一座座大山占据了全部扶贫工作空间。真扶贫不是纸上填表,扶真贫不是解决眼前问题,扶贫路上的领导阶层们,你们手握指挥棒,一定要慎重,绝不可瞎指挥,不是有一句顺口溜为证嘛: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我想,检查可以,指导也行,重点恐怕还是应该放在百姓的满意度和贫困户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上吧。让那些漫无目的,交叉重叠的精准表册见鬼去吧。

如此扶贫,得不偿失。贫困户放下农活,耐心等待包挂干部上门而苦不堪言,包挂干部更是丝毫不敢懈怠,披星戴月入户访户。看似精准扶贫工作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如火如荼,井井有条,形势一片大好,实则让人心中无限感叹、感慨、心酸、心痛,形式主义就这样迈着重步翩翩而来。曾几何时,人们谈虎色变,而如今人们却“谈贫色变”。

一篇题为《贫困户不当了》的微型小说辗转于报纸和网络,此小说诙谐幽默地调侃了精准扶贫的冰山一角,读后让人感慨万千。千万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精准扶贫的初衷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显现在效果上,而不是玩数字游戏。有些人说精准扶贫工作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工作,真的是如此吗?我看未必。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起,就实施了扶贫工作,力度措施一年高过一年,顺利地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期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扶贫的方法、措施、力度更是空前,然而如果仅仅停留于无边无际的表册之中,阻碍行动的落实,精准扶贫将是一句笑谈而已。到底该如何精准扶贫显然是摆在所有干部和贫困人口面前的现实问题。

作为领导干部,对于精准扶贫工作首先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还要有调兵遣将、排列布阵的能力,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效果肯定会不尽人意。贫困户、贫困人口的最基本基础信息,无非就是姓名、性别、产业现状、致贫原因,这就如同看病,对症下药,然后才能分门别类进行整合调理。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不可取,短期的脱贫肯定会为今后的返贫埋下伏笔。

如果仅仅依靠包帮干部进行扶贫,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一线干部各行各业千差万别,农村产业发展主要还应该是主管部门和镇村的切实可行规划,一线干部能全数将规划宣在笔者看来,国定贫困线和省定贫困线就相当有问题,一般的贫困户如果连这两个线都达不到的话,那全家老少就无法生存,吃饭就成了问题。仅仅一年的人来客去,送礼费用都不下几千。在笔者的家乡,几乎大部分贫困户都是冲着异地搬迁的好政策,花最多l万元的资金就能弄到一套十几万元的房子,加上房价连连增长的势头,就是傻子都想削尖了脑袋混入贫困户中。长此以往,扶的就不是贫苦人口了,而是养了一大帮懒汉。由此笔者认为,精准扶贫切不可着急,而是应该认真研究贫困标准,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措施,整合企业资源,上马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切不可搞一刀切,一锤子买卖。几年的时间已经过去,贫困户的进入标准和收入算账体系依然是五花八门,一年多似一年的只是表册而再无其他好的办法。这样看来,倒不如让国家统计部门认真研究一套调查表册,通过相关的制度和测算把贫困人口先搞准来得快,花费也相当节省。在扶贫的路上,常常会听到,每天一趟,每次包车下乡,下乡单位准备干粮,回单位报销出差费用……细想一下,一个单就有这门多的费用产生,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全国呢?而到头来的扶贫效果又是如何呢?

扶贫应当抬头看前方,不能只是低着头填表,低着头入户,低着头蒙混过关。切不可,今年脱贫,明年返贫,周而复始,争抢贫困户的帽子戴,长此以往懒汉丛生,干部难当,领导难为,扶贫事业灰飞烟灭,乱象怪相层出不穷。坚决丢掉表册,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产业的发展,用在指导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空间里才是真扶贫,扶真贫的攻坚拔寨。莫让人们再谈贫色变了。

猜你喜欢
入户百姓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入户盗窃的罪与非罪
冬夜听雨
百姓看家“风”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百姓腰包更鼓了
西平县谭店乡开展计生“十入户”活动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