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杰 郑乐
【摘要】互联网催生了高校育人工作的新形态。在“互联网+”时代,以往单—的、基于传统媒体的教育手段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以“三微一端”为主的新媒体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挑战,要求育人工作必须把握信息时代特点,与新兴媒体有机融合,实现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维的转变。本文从新媒体矩阵视角出发,将新媒体与网络育人有机融合,探索“五维—体”的网络育人机制,提升网络育人实效性,增强网络育人的互动性。
【关键词】网络育人;新媒体矩阵;建设路径
当今社会,网络成为大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学习工具和交往方式。如何用好网、管好网,发挥网络在高等院校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构建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x”因子。如何用好这个“x”因子,如何从新媒体视角去构建高校网络育人机制正成为高等院校育人工作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本文立足新媒体视角来思考与研究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同时引入当下比较前沿的新媒体组织建构模式——新媒体矩阵,分析了新媒体矩阵视域下高校育人机制建设的路径,探索“五维一体”的网络育人机制,提升网络育人实效性,增强网络育人的互动性。
一、网络育人机制的内涵
(一)网络育人的概念
“网络育人”这个新名词和新概念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随着“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的提出,网络育人成为“双全育人”工作在网络时代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工作抓手。网络育人一方面是用“网”育人,利用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发展服务等工作,强调网络的教育工具性;另一方面是在“网”中育人,也就是在网络中营造氛围、促进交流,从而达到价值引领、人格塑造、文化培育等教育目的,强调网络的教育环境属性。
(二)网络育人机制的内涵
机制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效的、较为固定的方法,是具有制度属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多种方法的集合。网络育人机制是围绕完成“育人”这个教育的基础功能而设定的多种网络工作机制的集合。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用好网”,做好网络育人工作,就应该掌握规律,把握好网络育人机制的内涵。笔者认为,把握网络育人机制的内涵应做到:第一,应把握好网络运行建设的规律以及教书育人的规律,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网络育人机制;第二,应紧抓网络育人机制的制度属性,从制度构建的角度去思考网络育人机制的建设;第三,突出从实践角度构建网络育人机制,通过实践检验网络育人机制运行效果。
我国高等院校网络育人机制建设应把握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始终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中心命题,确保网络育人机制建设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总之,网络育人机制建设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网络育人全过程。
二、新媒体矩阵研究现状
(一)新媒体矩阵的概念
什么是新媒体矩阵?对此,现阶段没有官方的定义。新媒体矩阵是近两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名词,主要特征是媒体内容从以往传统媒体向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迁移,但不是简单的拷贝和复制,而是基于新媒体传播思维的重构,更是强调面向用户的扁平化互动模式的构建,是更加实时、快捷,强调互动的用户体验。从形式上来分,最常见的新媒体矩阵构建模式一般是“三微一端,多平台拓展”:“三微”,即官方微博号、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官方账号;“一端”,是指官方客户端;多平台拓展是指在其他新媒体渠道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内容投放。投放的内容可以是“三微一端”投放内容的子集,也可以是内容的重构,总之都是根据新媒体渠道的定位、用户特点等新媒体属性而定制与开发的。
(二)现阶段各高校新媒体矩阵的研究成果
新媒体矩阵现阶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鲜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新媒体矩阵的研究主要从高校舆论工作以及改进大学生宣传工作的角度出发。梅月平针对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建设提出发展思路,从新媒体矩阵建设的架构设置、内在关系、具体运营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关于新媒体矩陣如何提升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笔者建议:在内涵上,加强高校新媒体矩阵平台的文化产品建设;在机制上,加强高校新媒体矩阵平台的长效机制建设;在效能上,加强高校新媒体矩阵平台的舆论引导能力建设。何雪冰分析了“新媒体矩阵”的构建方式及优势所在,探讨了基于“新媒体矩阵”加强主流宣传的协调机制。
三、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建设路径分析
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将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建设置于当今中国高校所面临的网络环境中、置于新媒体矩阵建设的过程中去思考。
首先,应将新媒体矩阵建设作为网络育人机制建设的实践平台。一种机制的确立,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修正与检验之前采取的办法是否正确,并将正确的方法固定下之后进行推广。新媒体矩阵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组织形式,由于它具有系统性强、传播速度快、反馈及时、功能完善等优点,十分有利于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实践平台,有助于高等院校更加科学、系统地开展网络育人机制建设。
其次,应着力发挥新媒体矩阵在网络育人机制建设中的工具作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用“网”育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矩阵这种网络建构的新形式,发挥新媒体矩阵的网络舆论工具作用。要充分发挥好其舆论导向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让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另一方面要发挥新媒体矩阵在育人过程中的教育工具作用。将对学生有益的、学有所用的教育资源纳入新媒体矩阵当中,让新媒体矩阵成为既能传授知识,又能锻炼学生能力的“好地方”。同时,完善新媒体矩阵在服务师生、助力管理方面的功能建设,让新媒体矩阵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与“情报站”。
再次,应发挥好新媒体矩阵在网络育人机制建设中的组织机能。网络育人是“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体现,也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新抓手与新平台。网络育人机制建设需要高等院校各个部门参与其中,新媒体矩阵则为高等院校各个部门参与网络育人机制建设过程创造了崭新机会,为高校各部门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提供了新平台,促进了高校各部门在育人过程中的协调与合作。
四、“五维”网络育人机制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的网络育人机制建设路径以新媒体矩阵为抓手,探索新时期网络育人模式,并通过不断总结和凝练,形成“五维”网络育人机制。所谓“五维”网络育人机制,应包括:网络育人机制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
(一)网络育人机制制度建设,将新媒体矩阵“管”起来
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网络育人机制建设中的制度建设,一方面要理顺网络管理机制,除了要做到各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发挥各部门能动性,还要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从构建新媒体矩阵的视角出发,设立新部门,调整部门工作职能,不断理顺工作机制,做到工作不留死角,工作机制适时调整;另一方面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新媒体网络安全、网络责任、网络舆论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与办法,并在不断运行过程中对相关制度和办法进行修订与补充,确保网络育人工作安全严谨、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网络育人机制组织建设,将新媒体矩阵“撑”起来
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网络育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制,才能制定可行方案,明确部门分工,为网络育人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
组织建设中要明确组织架构,并形成与组织架构相匹配的工作机制。成立党委牵头,宣传、团委、学生管理、网络信息、后勤等部门组成的网络育人领导架构,学校和学院应建立两级网络育人领导机构或工作组,做到层级责任明确,建设、管理主体突出。建立学校和学院两级网络育人工作组沟通、协调、反馈机制,形成多元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网络育人机制平台建设,将新媒体矩阵“用”起来
网络育人机制中的平台建设是高校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的载体,同时,也是网络育人机制得以落实的工作保障。网络育人机制平台建设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建设,一个是线上平台的构建,一个是线下平台的搭建。
线上平台建设主要是构建网络育人线上平台,包括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学校各类网站、微博、微信等线上宣传平台,同时,也应该包括诸如慕课平台、校内一卡通系统、学校教学服务平台等校内教育、服务类平台。线上平台要形成矩阵。
线下互动平台主要是指与线上平台进行联动的线下交流、互动、服务平台。线下平台一方面是对线上平台交流互动深度不足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也是增强网络育人功能的一种必要的存在形式。线下平台应按照功能的划分或对应线上平台的不同而分成若干节点,各节点或对应线上平台各节点或形成新的子功能,最终也应在线下组成线下矩阵。
(四)网络育人机制队伍建设,将新媒体矩阵“活”起来
构建好高校新媒体矩阵,真正做到網络育人、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就要充分调动高校各支队伍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建立一支由高校师生组成的网络育人队伍。除了要将辅导员、高校思政课教师、网信部门工作人员、一线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以及高校后勤人员纳入高校网络育人队伍中,还应该吸收部分学生参与网络育人工作,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开展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应加强高校教育工作者网络育人意识的培养。不仅要让高校教育工作者“用”网,鼓励与引导高校教育工作者用互联网、新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等工作,还要让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学”网,更要不断强化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网络工作素质,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从互联网、新媒体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本职工作。
(五)网络育人机制文化建设,将新媒体矩阵“润”起来
网络育人机制建设中的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网络文化,通过优秀的网络文化“以文化人”。一方面要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提升高校网民素养,传播网络正能量,让高校网络洋溢一股清风正气,富有青春活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在网络环境中推广大学文化、激活大学文化、培育大学文化,不仅让网络成为大学文化的“展示厅”,更应该让网络成为大学文化的“新园地”与“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