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2018-04-19 14:26包薇
活力 2018年24期
关键词:现代化思考

包薇

【摘要】一般来说,“现代化”是目前社会学领域中非常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家的社会学家对此也提出了很多的看法和争议,其中包含许多理论以及模式,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发展社会学一样,可以对现代化提出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科学论证以及相关的动态透视分析。因此,本文从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角度出发,对目前中国现代化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发展社会学;现代化;思考

一、现代化的困难与人的现代化问题

现代化实际上远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困难,即使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绝大多数的国家目前還处于“过渡社会”,也就是转型期的社会。有学者表明:现代化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技术上的困难。这里其实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要增加国民经济,才可以不断地成长和进步,突破落后贫穷的现状。二是人的问题,现代化不仅建立在经济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想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一定要将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将“人格”的变化当作现代化的基础。国家职能部门也是推动现代化社会的工具。国家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合理利用和履行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主动去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舆论环境,发挥国家维稳工作的作用和功能,以此刺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实现现代化社会的目标。

目前,现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就是个人需要具备认识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不断地将个人的思想价值和社会问题进行结合。根据了解,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喜欢接受新的经验;第二,对现代的科学技术十分信赖;第三,对更高的教育水平以及职位抱有着很高的期望;第四,对自己的未来十分关注,并且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第五,对公共福利事业极为关注,并且乐于参加本地举行的政治活动;第六,十分关注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第七,对职业流动以及地区流动非常感兴趣。

现代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科技创新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具有的作用和使命与社会现代化理念具有高度统一性,因此如果要建立现代化的现代人思想,科技创新肩负着重要使命,并且科技创新还对社会变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新时代下,构建现代化社会是我国主要的实践目标,建设现代化中国是必须进行的。但是,现在的历史背景研究存在着与现代化社会目标不同的现象。比如说在许多公共信息平台,人们一边倒地向强势群体倾斜,再比如缺失人文精神和新闻真实度。在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中,历史背景研究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建设现代化社会,历史背景研究必须明白商业传媒和公共传媒二者的不同身份和功能,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实力。

由此可见,对人的现代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和生产劳动直接联系的,也包括和社会环境以及教育水平有关的。很多学者都认为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个人的现代化程度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教育的程度。因此,对现代人性格的培养以及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是目前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排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前列,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同时还要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水平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层次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里的物质因素的变化相对于非物质因素来说在改变上速度更快,同时经济发展所代表的就是工业技术的发展,因此经济的现代化一直都比政治和思想的现代化更加容易,这样的一种经济上的技术层次所代表的是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制度层次越来越现代化,相比于之前工业技术的现代化又有了跨越式的进步,同时因为政治制度相对于技术设备来说对人的内在价值影响更多,因此发展这一层面的现代化也就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良好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是党在重要时期抓住的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深入的认识和延伸,也是达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社会构建中,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历史背景研究担任着制衡工具的用途。为构建现代化社会,历史背景研究在推进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或缺的义务与责任,具有重要作用。在党执政时,历史背景研究是无法替换的重要工具。

只要我国目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并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加快现代化的脚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构建现代化社会,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的愿望与理想。在实现这个理想的道路上,通过强硬的社会契约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社会现代化的目的,是不理智的。理性占主导地位,通过隋感来驱使人们,才能够促进现代化进程。因为在前者执行的过程中,社会中的人文精神被沦丧,由此被理性与情感支配的时代逐渐袭来。想要真正实现制度层次上的现代化,就要从工业、农业以及科学等领域不断努力,同时还要从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改进。

三、要重视人的思想行为的现代化

(一)提高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人都缺乏创新精神,想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精神和意识,保持“向前看”的学习态度。面对新鲜的事物都要保持好奇心,勇敢地的去尝试,具备探索的精神以及坚定的信念。在现代化社会与科技创新中,前者的法制、公平思想与后者的大众职责相呼应。现代化社会是在社会实现以人为中心,建立了足够强硬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民主的前提下,用健全的法律制度来对公民的权利进行保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构建现代化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现代社会中,创新精神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在构建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一定要让各行业人员坚守职业操守与道德准则。科技创新则是通过对社会环境进行改善,新闻媒体则是通过社会舆论引导对国家政府的行为进行适当的监督,以此来使大众区域的使用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时社会中所提倡的真诚、善良也与现代化中倡导的惩恶扬善相呼应,还有社会安康、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应该与所提倡的社会关系现代化相呼应。

(二)提高对现代和现代化的认识

现代和现代化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分别是物质的现代化和精神的现代化。其中物质文明可以说是现代化进行的经济基础,精神文明也可以称之为是物质文明建立的基础。它不仅可以表现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表现出个人思想的变化对今后物质文明的反作用。基层组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递了政府的声音、指引着社会的发展、展现了大众的诉求。为了使社会持续现代化的发展,基层组织需要不断地创造现代化环境,并不断地为社会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支持。因此,我们共同的目标应当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并非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新时期下人民才是领导人,一切从人民出发,一切为了人民,是当前一切事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适用在国家任何一个行业中,是指让全国人民都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优异变化,与此同时将保障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放在首位。基础组织是联系政府与人民间的桥梁,它应如实反映不同区域、不同职位、不同民众的利益。由此可见,基础组织可以及时准确地将党与政府的相关行动告知给大众,以此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即便不同的国家在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或者国情的不同进行调整。因此,目前的重要目标是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进行结合。

(三)打破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如果从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实际上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批判腐朽的旧传统的运动。达到现代化的前提就是两者间能够充分地进行沟通,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基层组织可以通过对发布会的参与报道将政府、党、各级专员与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达到彼此互帮互助,相辅相成,并共同的建造出美好的现代化社会。执政为民的理论体现在构建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同时现代化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随着国家现代化的不断发展,第二时代已经到来。以往的时代中,无论如何,最终的发言权都在产业高干手中,而随着第二时代的到来,话语权不单单只在有权力的人手中,人人都可以发声。这充分的站在了弱势人群的角度,从他们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国家只有以大众为中心,充分尊重大众的意愿,才能在分权的现代掌握主导权,进而才能成为构建现代化社会过程中的建设者与守护者。我们对旧社会人剥削人以及压迫制度等提出了异议,提出了对传统的改革,但是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许多旧势力以及保守思想者的反对,因为习惯了旧的传统,所以他們非常害怕改变,因此反对创新。其实在他们极力保护传统观念时,实际上他们保护的是自己的权益,以他们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基础,一定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因此一定要打破旧势力的束缚。

结语

当下,共同构建现代化社会是大众的愿望,因此这就需要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扮演好建设者与守护者的角色,并建立良好的大国形象。目前,中国如果真正想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还是应当依靠个人的改变。因此,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具备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将现代化的建设当作个人的目标来实现,并做出行动。其中不仅要依靠党的干部对党的路线和政策进行规划,更重要的是改善和进行各级的政治思想工作。另外媒介也需要做出努力,可以很好地利用报纸、广播等方式进行传播。这样才可以让现代化的文明精神得到真正发挥和体现。

猜你喜欢
现代化思考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