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婷
【摘要】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是生命意识的自觉要求,是人类恒久的追求与期待。然而,人类的幸福感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一定呈正比,这是因为许多人的幸福感受力低下。幸福感受力作为感受幸福的主观性能力,直接影响人们有效地感受幸福。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幸福感受力的内涵和特征,探析幸福感受力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幸福感受力;内涵;幸福教育
幸福问题是人生哲理,乃至人生科学的集中处、枢纽点。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最大愿望和永恒课题。幸福感受力是人类最本质、最核心、最内在的主体能力,是人的心性能力和生命力量的集中展示。对幸福的需求人生而有之,但幸福感受力却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潜能,是可以改变、培养和提升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幸福感受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幸福感受力的内涵
主观幸福感源于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实现的。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类的物质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幸福感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主要是由于有的人逐渐降低甚至丧失了幸福感受力。正如赵汀阳认为的“是否能够获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敏感到幸福之所在,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一种能力。”
笔者认为幸福感受力较强者能从生活中发现引起幸福感受的事物,而幸福感受力较弱者却熟视无睹。理解幸福感受力,要把握三个要点:其一,幸福感受力是有效感受幸福的主观条件。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既需要有经济基础、体制性因素等客观条件,也需要有幸福感受力这一主观条件。其二,幸福感受力是指主观条件中最直接、最基本的一种心理特征。因为主观条件中既包括幸福感受力,又包括其他主观条件,它们对有效地感受幸福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是幸福感受力是影响感受幸福中最直接、最基本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三,幸福感受力总是和某种具体的感受幸福的活动相联系,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的感受幸福的有效性。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幸福感受力也是完成幸福活动的本领,而这种本领是人们在社会幸福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幸福感受力的特征
(一)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幸福感以客观实在为现实来源,但是个体因幸福感受力的差异性而产生不同的幸福感受,并且同一个体面对同一刺激量,在某种情形下能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在他种情形下产生微弱的幸福感,甚至不产生任何幸福感。由此可见,幸福感受力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幸福感受力因人、因时、因境遇而异。此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幸福感受力蕴含着客观的、确定的内容,体现了幸福感受力的规律性。幸福感受力的共同性具体表现在人们对一般的幸福感受活动往往能做出相似或相同的判断,得出类似的幸福感受,这也是千千万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能基本形成共同愿景的条件。
(二)继承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幸福感受力的继承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幸福感受力的可学习性或者可提高性。幸福感受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超越,这是因为人类对那些已经获得的幸福很容易习以为常,从而降低甚至逐渐丧失了对此类事物的感受力,即人类对于已经在场的幸福或已经处于上手的状态的幸福总是视而不见,身在福中不知福。
(三)直觉性与理性的统一
人体的神经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即自主性神经系统和非自主性神经系统。自主性神经系统的网络到达内脏器官、血管,直到使细微的体毛竖起的皮肤肌;而非自主性神经系统控制着大部分活动骨头的肌肉。自主性神经系统的反应是人类所无法控制的。幸福感受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直觉性,这种直觉性集中表现在人无法控制地对某些感觉刺激做出反应。同时,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理性是人类可以不受欲望的控制,根据自己的意志、智慧控制自己的情感。由此决定,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只有依靠理性。
三、幸福感受力的影響因素
幸福感是主观的情感体验,尽管人们的幸福感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是决定幸福与否以及幸福程度的决定因素仍在于人自身,在于主观因素。不仅因为即使面对同样的状态,因人们的认识角度不同、做出的价值判断不同、衡量的标准不同,人们得出的结论、体验到的感觉也大不相同,而且还因为客观因素往往通过主观因素间接地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幸福观是影响幸福感受力的首要因素
幸福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态度的系统观点。人总是在一定的幸福观念的支配下进行感受幸福的活动,幸福观是构成人行为活动的内在动机。幸福观是从指向性这一意义上对幸福感受力产生影响的。
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幸福观,享乐主义幸福观是其中的一种。在物质财富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以趋乐避苦为伦理基础的享乐主义幸福观片面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却漠视甚至蔑视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享乐主义幸福观的泛滥严重阻碍了人们幸福感受力的发展和发挥。和享乐主义幸福观一样,人们其他类型的幸福观对幸福感受力的影响是首要的,它决定了幸福感受力正确发挥作用的范围。
(二)人格特质是影响幸福感受力的最稳定因素
人格特质是个体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条件的影响,在受教育和与他人相互交往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个体的全部心理面貌,是支配行为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其中,自尊、乐观和外倾性是幸福感受力强的人拥有的人格特质。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以及自我悦纳或自爱两个部分组成。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关系,这与文化偏好有一定的关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很低,高自尊感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幸福感。因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尊更多地依靠团体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就。
与幸福感受力相关的另一个人格特征是乐观,乐观对幸福感受力有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其一,乐观者大多能看到事物光明的一面,他们回忆美好事情,对他人的看法很积极,在自由联想测试中,他们总是产生更愉快的联想。其二,乐观代表了期待自己生活中出现有利结果的普遍趋势,如果一个人期待的是积极的结果,那么他将会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其三,乐观者感受到更少的压力,应对事物时能积极应对。
(三)目标选择能力是幸福感受力的应有之义
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蓝图,既定目标易于激起人们更多的积极情感。以“中年危机”为目标对幸福的重要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反面证据。有的中年人已经成家立业,但是却感到生活空虚,这是因为他们逐渐丧失了目标。目标对幸福感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使人产生自我效能感,靠近目标或实现目标会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人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幸福感水平。
目标模型理论认为,人的目标分为内源性目标和外源性目标。内源性目标,即为满足内部需要的目标,能够提供给人们很大程度的满足感;外源性目标,即为外部需要服务的目标,不能够提供给人们这样的满足感。可见,社会的进步将给人们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模式,一个人要从多样的价值中做出选择,确立这样或那样的目标,将会关系到他是否能够幸福。
(四)道德是幸福感受力形成的内在依据
道德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之一,代表了人类在千百年的生存中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力量。《论语·述而》篇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个有德性的人,往往容易具有坦荡、宽容的胸怀和平静、淡泊的心态,得意不会忘形,失意也不会沉沦。由此可见,道德上的无隗才能更真切、更心安理得地感受到幸福,道德是幸福感受力的内在依据,并且其对幸福感受力的影响是正向的,即德性较高的人,拥有较强的幸福感受力,反之亦然。
感受幸福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类有一种追求精神价值的超越性需要,即所谓“似本能”,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即属一种似本能。似本能极微弱,极易被忽视从而走向萎缩。假如人的生活或教育过程忽视这一方面,则人的价值需要本身就会萎缩,个体也会因此而走向心理病态。所以,对幸福的需求人生而有之,幸福感受力是一种有待开发的潜能,而且是迫切需要开发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