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统合、资本对接与农业共营

2018-04-19 01:40王向阳
芳草·文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自然村新华农业

王向阳

产业扶贫,作为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各地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从以往各地实践情况来看,探索者众多,但成功者少见,尤其是保持持续性发展者更是少有。产业扶贫之所以如此步履维艰,主要就在于地方产业发展,不仅要解决生产上的问题,更要规避市场上的风险,唯有如此,地方产业发展,方是可行的。问题恰恰在于,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实践中的生产风险尚可控制,但市场风险远远超出了地方政府的掌控范围,尤其是种养殖业,对市场较为敏感,以至于“推什么、死什么”,于是,各地群众也富有智慧地总结出“政府号召种什么,我们就坚决不能种什么”的市场秘诀。面对残酷的产业发展实践,广西富川县的新华乡,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当地群众试图走出一条效率优先、兼顾保障的产业发展路子,也即笔者题目所说的“村社统合、资本对接与农业共营”。简而言之,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以行政村为抓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通过合作社组织将村庄土地和剩余劳动力整合组织起来,利用村庄土地、劳动力和政策优势,与外来资本对接,发展适宜当地发展的种养殖业,实现农民增收、村庄脱贫、村集体经济扩源增收、地方产业发展的农业共营局面。

一、基本情况

新华乡,隶属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下辖10村1社区,分为62个自然村、192个村民小组,有人口2.18万人,4425户,99.9%为瑶族,属于典型的瑶乡,其中,占三分之一左右的中青年人外出务工,以珠三角为主,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务农、上学。新华乡水田、旱地共计4.2万亩左右,境内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低山丘陵地带,当地历来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地关系紧张。

(一)富川产业格局

据介绍,富川农业产业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上世纪90年代,全县烤烟产业发达,规模一度高达10万亩。2000年前后,富川地方政府大力推广脐橙产业,为了鼓励公务人员带动,于1998年前后实行“留职留薪创业”,在各方的联合推动下,脐橙产业成为富川的代表性产业。后来,以养猪著名的温氏集团进军富川,配合生猪养殖的“猪-沼-果”链条形成,据悉,今年主打63万头出栏量。为了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当地还在探索秋冬菜种植,提升复种指数,以此达到增加产出的目的。当地瑶乡,历来有后龙山文化这一传统,当地目前也在探索,立足后龙山文化,努力打造产业开发+循环经济+旅游文化融合式发展。由此可以发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富川农业产业发达。据新华乡党委书记周强书记介绍,富川县有6个国家级金字招牌,其中5个涉农,农业地位,可见一斑。目前,富川境内,水果种植面积达45万亩,以脐橙为主,占到30万亩,生猪40万头,秋冬菜复种面积达20万亩,在国家控烟政策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烤烟由原先的10万亩降至3万亩,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大体如上。此外,据介绍,从富川全县来看,当地努力打造“一轴两园三区四业”的产业格局,“一轴”是指以白沙至朝东省道为轴的公路沿线驱动轴;“二园”指华润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富川工业园,“三区”指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龟石水库旅游区和西岭山保护区,“四业”指生态、高值、安全农业、火电、啤酒、水泥循环工业、以红岩村为代表的民宿文化、健康休闲旅游业。

(二)新华现状:农业小乡,怎么走?

从自然条件来看,新华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地关系紧张,呈喀斯特地貌,易涝易旱,地表蓄水能力差,且东高西低。据悉,2016年的5月20日,当地出现了“520洪灾”,派出所被淹,大量农作物绝收,对于农业乡镇来讲,是个大打击。从交通区位来看,新华地处湖南、广西交界处,相比隔壁湖南交通便捷的河路口镇,新华地形闭塞,交通劣势明显。从人文环境来看,当地2.18万人口,长期处于闭塞状态,观念保守,对新事物接受有限,有抵触,有排斥,接受新事物有个过程。此外,家族文化影响下,地方治理中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到,可以降低治理成本,与政府高效对接,引导不当,容易出现失控,甚至与政府对抗。同时,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地区正在滋生,非常多的农家子弟初中未毕业就辍学打工,三是留守問题突出,“飞机仔”数量众多。

新华,作为中西部一般农业型乡镇的代表,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如下:打工经济全面兴起后,中青年人外出打工,村庄老人和孩子居多,留守问题突出;中国农村地区,大都以“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为主,更不用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新华,土地面积非常有限,土壤贫瘠,且土地细碎分散,人地关系紧张,农业生产不便,农业剩余有限;建立在依山傍水的低山丘陵山区,村庄聚族而居,在长期的生活互动中,形成了强烈的自然村认同,内部整合能力较强。

二、发展瓶颈

(一)人地关系紧张,农业剩余有限

新华,地处南方低山丘陵地带,土地细碎分散,土壤贫瘠,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困难。在传统农业时代,当地水田种植水稻以保口粮,旱地种植玉米、花生,玉米用来养猪,满足食肉需求,花生用来榨油,提供一年食油之便,打工经济兴起之前,当地农业处于高成本投入下高度自给状态,在乡村内部,形成了一个自洽的生活系统。问题在于,虽说自洽,但却异常辛苦。以周台坝村一普通农户王大哥家为例。王大哥家有五口人,4亩左右地,分了七八块,最小的一两分,最远的要走半小时,每年春耕开始,要一直忙到农历6月份,之后才能在地打零工。非常辛苦,但又不敢轻易撂荒。打工经济兴起后,相当一部分家庭将位于“丛塘”的易涝易旱地抛荒,只留了部分旱涝保收的口粮田,主要原因就在于当地农业剩余非常有限,从事农业种植机会成本大。比较效益对比之下,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至此,当地打工经济兴起。

(二)打工经济兴起,三留守问题突出

打工经济兴起后,当地中青年人选择外出务工,以珠三角地带为主,主要从事水泥工、装修、进厂做工等低端劳动力领域;老年人和孩子留守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妇女留守在家,其中,老年人种田自养,孩子在家上学,妇女照料家庭,形成了以代际分工或夫妻分工为基础的半耕半工的家计模式。在这一家计模式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三留守问题成为常态,短时间看,留守问题大面积出现,并不会直接对地方社会、家庭生活造成冲击,可长此以往,对家庭和地方社会的影响,难以评估,至少对留守家庭而言,外出打工所得,正是以完整的家庭生活为代价所换来的。因此,各地产业探索的正面意义正在于:能发展地方产业,实现在地就近务工,保障农村家庭健康而完整的家庭生活,构建和谐的地方生产生活秩序。

(三)强自然村认同,消解行政村组织性

在南方丘陵地区,一个共性的特征在于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自然村认同非常强烈,而行政村则沦为自然村构成的松散组合,存在感极弱。加之分田到户时,村集体土地、山林等均已分配到组、到户,村集体沦为了空壳子,失去了经济基础支撑的村委会,也便成为了空架子。在强自然村认同、弱行政村组织的村庄格局中,一方面,强自然村认同,进一步消解行政村的组织动员能力,使得国家力量进村必须要取得自然村的认可和支持,否则便无法转化为预期中的政策实践;另一方面,强自然村认同下,村庄内部整合能力强,使得自然村具备较好的村民自治土壤,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接乡土社会提供组织基础,从这点讲,强自然村认同,对地方政府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

(四)大市场不确定性强,风险多发

地方产业发展,从总体来看,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风险问题,二是对接市场过程中的市场风险问题。以养猪为例,一方面,养猪过程中要控制好防疫问题,否则稍有不慎,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的死亡率,养殖的利润就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全国市场中,猪肉价格波动明显,呈现出变幻不定的高低年现象,属于典型的“赚一年,亏三年”。养殖如此,种植更不例外。传统农作物旱涝保收,但农业剩余非常有限,经济作物效益可观,但风险增生,这是普遍规律。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控制好产业风险,则是一大挑战。

三、主要措施

新华,怎么走?这是摆在所有关心新华发展的人面前的一大命题。新华新任党委书记周強书记的思路是“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希望借此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发展一方产业,提供更多在地就业岗位,带动地方社会脱贫;二是解决三留守问题,还更多新华村民一个完整家庭生活;三是实现村集体经济扩源增收,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村社统合为抓手,实现土地整合

土地整合是以村民放弃单家独户的土地经营权为前提的,为什么村民愿意放弃呢?据悉,新华的土地整合实践是从盘坝村开启的。当地村民土地所在的丛塘区域,四面环山,土地平整之前,易旱易涝,村民只能种些玉米、花生等短期作物,耕作不便,关键是效益非常有限,农户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情况。地方政府提出计划在丛塘区域开发黑木耳种植基地后,当地大多数村民非常支持和期待。少数旱涝保收的农户,最开始不太同意,在村委干部反复工作动员下,工作很快做通,最终达成一致协议:丛塘区域,水田按照600元一亩的、旱地按照5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给村级合作社。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利用自然村认同,成立自然村一级的理事会,并牵头成立合作社,将自然村范围内的土地统一流转到合作社的土地平台上来,2016年夏天,盘坝村下辖的周台坝、矮石桥等三个自然村,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三个合作社;其次,在各自然村合作社基础上,成立行政村一级的合作社联社,由村两委主要干部任合作社管理班子,实行政经统合,村主任王神耀任社长;合作社章程规定,拿出利润的5%左右作为村集体经济开支。至此,村庄土地实现了整合。

(二)立足地方特色,地方政府牵头引进资本,发展地方产业

土地整合之后,问题就是土地上做什么呢?当地党委政府选择了黑木耳种植,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因素:食用菌种植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解决在村剩余劳动力在地就业问题,也可吸引部分农户回流就业;二是食用菌种植技术门槛低,村民参与程度高,可以最大限度调动群众主体性;三是食用菌产业市场潜力大,在健康经济的引领下,黑木耳种植潜力看好。据此,2016年,当地党委政府引进了富川天健,从去年9月份开始正式种植,到今年5月份是一个完整的经营周期,首批试验种植85亩,实际经营72亩。从初步经营效果来看,扣除成本,每亩净收益在1万左右,也就意味着村民每入股2万元,可获得1万左右的纯收益。

小农经济是农业经营的底色,而其最大的困境在于个体分散的小农家庭难以实现和社会化大生产和外部大市场的顺利对接,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何将农民家庭组织起来,是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一大现实挑战。新华当地党委政府在前期实现土地整合基础上,积极主动地牵头与外部资本对接,较好地解决了分散个体农户与大资本对接中的信息障碍、身份瓶颈和风险防控,这为地方社会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要素条件。

(三)依托合作社,整合地方剩余劳动力,实现内部化生产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用菌基地用工需求大,主要来自周边的几个自然村,尤其是原土地承包户,具体生产经营环节,主要是村庄内部负责,当地村两委聘用了一位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退休老干部——周喜林来专门打理基地事宜,技术环节有天健公司下派的技术员老杨负责,什么时候下菌棒,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采摘,如何晾晒,主要是由管理者老周和技术员老杨协调处理。村庄劳动力务工,基本按小时计算工资,一个小时10元,一天8到10个小时,每天80到100元。据悉,黑木耳种植用工量比较大,一般而言,9月份下棒,从10月份开始,每月采摘2到3次,每次5天到7天,72亩地,每天用工量在90人左右,这种用工情况,一直持续到来年的6月份。

以新华乡为代表的中西部一般农业型地区,劳动力密集是其基本特征。打工经济的兴起,其中最重要的起点在于农业剩余有限,本地就业机会不多,农民家庭不得已而选择外出务工,但凡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对于农民工群体而言,绝大部分是不愿意背井离乡、远走他乡的。新华当地食用菌产业基地的发展,依托当地专业合作社,为部分中老年劳动力群体提供了相对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实现了在地就业,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供给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获得完整的家庭生活和村庄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强关联,责任捆绑,降低经营风险。共担市场风险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风险防控。为了将风险降低至可控范围之内,当地做法有三点:

一是由地方党委政府搭建平台,公司事先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而后由合作社和公司直接签订木耳回收合同,规定以市场价回收合作社提供的木耳。此举在公司和合作社之间建立了强关联,并以此解决了合作社木耳生产后产生的市场风险问题,力争将市场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时,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协助、引导公司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投资,以上游市场中的前端产品来进一步分散市场风险、增强产业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南公司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并下派有经验的种植师傅,由合作社负责支付师傅工资,针对木耳种植的各个环节予以技术性指导,以此解决木耳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风险问题,并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生产,为公司提供保质保量的木耳产品。

三是由合作社与农户直接建立劳动用工关系,以灵活就业方式解决村庄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公司并不介入具体经营环节,具体劳动用工中的管理成本与矛盾纠纷调解,由依托村社组织的合作社内部自行消化,以此来解决木耳具体生产过程中的用工矛盾问题。

简而言之,通过以上保证金制度、合同价收购、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指导、管理成本內部化等举措,当地木耳产业发展实现了最大限度的风险防控和责任捆绑,做到了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四、实践效果及改进建议

(一)实践效果

一、发展地方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户收入。新华食用菌基地的顺利发展,形成了当地富有特色的新华长廊,成了富川继“富川脐橙”之后的又一特色农产品。这一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在地就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切实改善了无法外出打工的中老年人群体的机会结构。目前,对当地农户而言,只要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和积极的劳动意愿,均可以实现在地轻松就业,并获得每天80元到100元不等的劳动收入。

二、引导外出务工者回流,有效缓解三留守问题。对于以新华为代表的中西部乡村而言,农业剩余稀薄,本地经济机会不足,在比较效益驱动下,当地村民方才纷纷外出务工经商。以木耳为基本载体的食用菌基地的蓬勃发展,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丰富灵活的就业机会,对于引导外出务工者回流产生了积极正向的作用,且回流规模与产业发展规模呈正相关。人口的回流,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群体再次填充了原本空心化的村庄和家庭,由此,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三留守问题得以有效缓解。因此,情怀和情绪本身不解决问题,三留守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地方产业的发展,是否可以提供充足的市场就业机会。

三、为村集体经济扩源增收做出有益探索。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离不开村社组织的有力组织。依托当地村社组织,整合分散的土地和劳动力,为木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生产要素。同时,村社组织作为组织者,也在合作社经济中占比5%至10%不等,每年有2万以上的集体经济收入,看似体量有限,但对于村社集体正常运作、回应村民细小琐碎需求、解决生产生活小矛盾等提供了有益经济基础。有基于此,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扩源增收做出了有益探索,其中关键在于村社组织的统合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分散细碎土地和劳动力的整合上。

(二)改进建议

综上可知,新华当地食用菌基地目前发展还算顺利,但并不意味着其一点问题和隐患没有,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农业产业发展也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有基于此,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况,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风险防控要常抓不懈,尤其是市场风险。对于中西部农业产业发展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市场风险,具体生产中的经营风险尚可控制,但市场行情瞬息万变,非一时一地可轻易把控,但并非无迹可寻。其中关键在于做好原料来源、生产规模、与市场空间及农产品技术深加工之间的平衡,有效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力争进入产业链条上游,最大限度防范风险、增加产品附加值,保障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为村集体经济扩源增收。

二是要最大限度尊重农民群众主体性,充分发挥村社统合作用,产业发展切不可贪大求多,市场导向不可丢,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同样也要遵循,地方政府切不可介入过深,否则矛盾极其容易转化。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在农民利益、村社统合和组织意图间实现最佳平衡。

(责任编辑:王倩茜)

猜你喜欢
自然村新华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
河南安排部署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河南年底实现所有贫困自然村4G网络全覆盖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村委会下沉自然村的实践、成效及问题研究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大脚掌的小鸭子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