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福龙
摘要: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的师资、生源都比较薄弱,教学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鉴于此,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探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是否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学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学生是否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学习是人适应社会的过程,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学习有效性是不同的。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有效性比较低,主要受到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教学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学校的师资条件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农村数学教师,要从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策略与方法,以期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僵硬
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落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落后,教师在课堂上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没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填鸭式、满堂灌、一张黑板一只粉笔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学生缺少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缺少自主探究的意识与欲望,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比较低下,这是影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学生缺少主体意识
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少,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升,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有待提升,学生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具有较大的迁移,农村学生受到家庭背景、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农村普遍存在厌学的现象,他们好奇心比较强,活泼好动,但是缺少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与自主性,没有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的学习,不善于自我反馈、自我总结,学习有效性难以得到提升。
(三)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当前农村还有许多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不足,农村教学质量、教学条件等都有待提升,整体素质可能偏低,与此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并不相同,有的学生悟性比较好,掌握知识、理解知识比较快,有的学生悟性有待提升,需要教师仔细耐心的讲解,学生才可以一点点的消化理解。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能力差异,教师要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立足于提升学生的整体效果,逐渐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改善农村家庭落后的教育观念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每个人不可逾越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读书无用论正在影响人们,许多农村家长认为读书没有价值,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然后出去赚钱,才是正理,认为读书与不读书都是没有关系的,他们不想将所有的命运压在读书上,一些农村家长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存在,如果是女孩子,他们不希望他们读太多的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腐朽的观念依然存在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努力,政府要大力的宣传教育政策,接受教育是每个人基本的权利,保证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家长应尽量的责任,对家提供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同时,要引导家长客观看待社会现实与自身实际。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特别是数学知识,家长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稳定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受到兴趣的支配与影响,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師创设良好的情境,符合农村学生的学习实际、年龄特点与心智特点,通过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待提升,促进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例如,在学习“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整圆,然后让3个学生出来,一人画一部分,共同完成圆形的制作,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教学艺术,多讲讲数学历史上的数学趣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数学实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还是在学习圆形的时候,让学生考虑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如果是方形的、椭圆形的会有什么后果,物体的形状与位置会有什么影响,这是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会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三)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农村学生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如果促进学生有效的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效获取知识,整体上改善数学落后的情况。教师要依据学生成长背景、性格爱好、兴趣特点、优点缺点等,将学生分层不同的层次与小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给与大大的鼓励,适当的提升学习难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对于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要更有耐心、更有信心,采取以优带差的学习方法,发展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吸收借鉴教学方法,注重创新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也要不断的创新,农村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比较差,在教学改革中常常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扬长避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主动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多去参加座谈会、培训会等,促进自身教学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五)改善师资条件,提升教学积极性
数学是逻辑严密、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学具有极强的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但是农村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流动性比较大,这对教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这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又一个因素,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师加强思想上的引导,学校通过教学理念、师德教育等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解决教师实际生活上的困难,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生活条件,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同时,要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做好考核,创新赏罚制度,强化民主意识,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
参考文献:
[1]段志林.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成绩[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114-115.
[2]林凤.家庭文化背景对农村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66-67.
[3]李国诚.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原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