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教育这个阶段,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数学的价值,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化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容易、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修养和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激发兴趣;优化教学;数学思维;数学能力
数学学科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规划和调整。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把数学教学活动与生活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而科学的认知,体会和感受数学知识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此,本人结合我多年从事初中数学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概况出进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一些方式和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开展论述。
一、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树立一定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水平。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教师可以列举这样的例子:某个初中班级组织旅游,学生和老师一共27人,在国庆节期间到大明湖畔旅游,而大明湖畔的假日优惠告示:国庆期间,原票价每人20元,30人以上的团体可享受七折。这时,小华却说要买30张门票,很多学生都不明白地说:小华,疯了吗?你是不会数数吗?我们只有27个人啊!反而带队老师笑着说:“小华真会精打细算,会过日子”。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样的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来激发学习学习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降低数学知识学习的难度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相比小学时期的数学知识,更加注重逻辑的系统化,难度相对也较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难度更大些。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的教学和试题的练习,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而枯燥,很难持续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遇到数学难题就会容易放弃,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厌学、迟学、逃学的现象。
对此,在初中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优化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学习变得直观、生动、形象,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和清晰数学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和意义,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
比如,在教学“圆的性质”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汽车轮胎、自行车轮胎、旱冰鞋四轮,为什么都设计成圆的形状,其中有什么奥秘,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来体会和感悟圆的性质,以及圆在生活中的影响,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内容,从而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 通过生活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1. 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师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数学,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计算问题,使学生对数学有正确的认知。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来巩固和发展已学的数学知识,体验和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2. 当我们面对一事物进行选择时,不知所措,就会看到这样的情境,既使我们选对了,在听了许多人的意见后,就会出现错误的选择,这就是“从众心理”游戏效应,会在生活中方方面面出现。但是,数学作为一门科学而严谨的学科,不能因为“从众心理”而放弃自己的判断。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模棱两可”的数学判断中获取正确的答案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判断。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并且也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思维方式,以便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生活化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使数学内容变得更加的直观、生动、形象,来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和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和重大意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以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2(28).
[2]吴加忠.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3(105).
作者简介:
张国钦,福建省莆田市,莆田青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