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谈谈。
关键词:兴趣;约束;角色;环境;随心所欲
新入学的儿童,刚从轻松的幼儿园到比较正规的有一定约束力的学校的集体班,环境有所改变,知识要求有所增加,他们扮演的角色也改变了,由约束随心所欲的幼儿变为真正的小学生,是他们成长的第一次转变,但他们的心理、生理并不随着角色的转变而立即改变。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刚入学的孩子比较顺利地学习数学并爱学数学呢?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利用游戏的方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首先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数学教育是一个对学生发展全面体现其育人价值的教育,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为这种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我认为数学课堂就是一种必要的环境,数学教学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一、 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地学习
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老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即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5的认识”时,课前,我设计“抢凳子”的游戏,5名同学围着4张凳子绕圈转,其他的同学唱歌,歌声停下来时,学生立刻坐在自己身旁的凳子上,看谁的反应快,肯定有一个同学没有凳子,以此类推,最后只剩下一个凳子,两个人枪。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直观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了“4比5少1,5比4多1”即复习了前面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特别是利用数字讲故事,学生更是兴趣高涨,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她的好朋友都来给她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的深处,一大早赶来了,他带来了2桶最好的蜂蜜给小白兔,看,隔着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白兔,小白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白兔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快进屋吧!”不一会儿,小花猫来了,她送给小白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4个桃子,小鸡也来了,他什么也没有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白兔不高兴了,请同学们安慰安慰小白兔,帮小白兔算算看,小白兔共收了多少个水果?最后还剩下几个苹果?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課堂气氛非常活跃,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快就列出了算式。5+4=9 5-3=2,还说出了小熊的2桶蜂蜜没有用到,之后,我鼓励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将数学书上的图片编故事,列算式解决问题。学生能快速的编出数学故事,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二、 利用游戏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在“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中,学生初次接触加减混合,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顺序,我设计了学生坐公交车的游戏:一个同学扮演司机,8个同学扮演乘客,一个同学扮演报站员:“枫林园到了,下车的乘客往后走。”有3个同学从后门下车了,又有4个同学从前门上车。这时候表演的同学回到了自己的座位,我不着急提问,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到后来,我示意学生安静,让学生举手发言,有说算式的,有说得数的,也有提问题的,这时,我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先知道什么,再干什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进行汇报,得出结论,我们应该先找出问题,公交车上还有多少人?再进行计算,并列出算式8-3+4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也掌握了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
三、 用游戏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7的认识”时,对于学习7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学生投掷小纸团的游戏,让学生了解7的分解和组成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分成小组,指名学生拿出7个纸团,一次投掷,看谁先投进讲台上的纸篓里,投进了几个,外面几个,并讲一讲你是怎么想的。如一个学生投完后,纸篓外有3个纸团,那么他的纸篓里就肯定有4个纸团。有一个学生投完后,外面有5个,让学生猜一猜,纸篓里有几个?有的学生说,5和2组成7,外面有5个,那么纸篓里肯定是2个,也有学生说,7是由2和5组成的,外面有5个,里面肯定是2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出答案,呈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玩心比较大,往往上课了还是想着课间的玩乐,用游戏创设情境,可以给学生一个刺激,引起他们兴奋的中心的转移,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能动性,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素质,使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在游戏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小就爱上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6期.
[2]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作者简介:
成建华,甘肃省嘉峪关市,甘肃省嘉峪关市和诚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