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科普,惠及百千万人

2018-04-19 01:31冯爱平
大众医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严肃性同济权威

冯爱平

时间过得挺快,我从医已三十余年。记得1980年到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上学的时候,因喜欢文学,经常到报刊亭买些杂志看。因学医的缘故,偶尔也买本《大众医学》杂志看看。这本杂志页面设计精美,内容通俗易懂,对于刚踏入医学校门的我而言,读来很有收获。

我真正与《大众医学》结缘,是在2002年。当时,为了加强对科室的宣传,我开始写些“豆腐块”科普文章,在武汉本地报刊发表。在医院宣传部组织的一次宣传会议上,我认识了很多医学科普条线的记者,再一次看到了《大众医学》杂志,并第一次听说《大众医学》杂志是我们的老校长裘法祖教授等在上海创立的,是一本由同济医院、协和医院许多老教授担任编审和作者的权威科普杂志。于是,我便试着给《大众医学》投稿。数月后,我的稿件经编辑反复修改后刊登了,还配了插图,让我感受到这本杂志对待科普文章的严肃性,督促我十分认真地去准备和构思。后来,编辑部也会向我约稿,让我感觉写科普也需要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远不是随手写写那么简单。

写科普文章是件很费时间,而业务上又没有多大收获的事情,很多医生不太愿意做。在《大众医学》的鼓励下,我一直坚持了下来,也尝试用不同的文体或模式去写医学科普,包括小说等。尽管有些文章与《大众医學》的风格有出入,但编辑们一直很包容、鼓励我,让我有动力—直坚持到现在。我还经常收到一些老年读者在读了《大众医学》上我的文章后,给我写来的信件,许多读者在信中表扬和鼓励我,给了我很多力量,每封信我都尽力去回复。这些年,通过科普写作及对《大众医学》的了解,我深深体会到已仙逝多年的裘法祖老校长创办这本杂志的初衷和目的。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能给这些病人以帮助,而小小科普文章能惠及百千万人,它的力量很大。作为从事医疗工作的同济人,作为裘法祖院士培养的成千上万的学子之一,我也有责任和义务继续传承这种精神。尽管临床工作很忙,我还是尽可能抽出时间写科普文章,给《大众医学》等杂志投稿,为老百姓普及医学知识。这一坚持,一晃已有十五年,对《大众医学》也有了特殊的感情。

现在网络很发达,为了各种商业目的和其他行为的所谓“科普文章”铺天盖地,一些文章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也误导了一些读者。《大众医学》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一直在引导读者如何正确预防和治疗疾病,如何合理调养自己的身体。作为一本进入古稀之年的权威科普杂志,我衷心希望她不仅要保持原有的良好传统,还应该与多媒体时代接轨,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和老百姓更关心的健康话题,多发出些科学而权威的声音,培养更多热爱科普写作的专家和热爱写作的读者,集趣味性、可读性、严肃性、科学性于一身,让《大众医学》成为医学专家乐于推荐、读者乐于阅读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保健读物。

猜你喜欢
严肃性同济权威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22年无损检测进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期导读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落实《守则》《规范》教育 增强学生规则意识
权威发布
在严肃性与亲和性之间寻觅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