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艺创作中的传统文化意蕴

2018-04-19 04:58咸子情
陶瓷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紫砂壶紫砂意象

咸子情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宜兴市,214221)

1 引言

宜兴紫砂壶发端于北宋,因饮茶之风的兴起及文人雅士的推崇而盛于明清,亦随历代工匠们的精琢演绎而鼎盛于当代,历经数百年的薪火相传,成为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作为一种独特的陶瓷茶具,紫砂壶润如璞玉而又内蕴光华,其质朴素雅的外表下,其实深蕴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明清时期,紫砂壶因其幽雅古朴的内质而备受士大夫所追捧,文人们以坯当纸,融合了诗、书、画、印、篆刻及多种传统文化元素于一体,使紫砂壶成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创作载体,可谓是陶瓷艺术的集大成者,海纳百川,博大精深。

紫砂壶艺的创新脱离不了传统,在它的审美构建与设计理念里,也往往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去支撑。所以一件优秀的紫砂壶艺作品,除了日常的使用功能与精致的工艺外,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亦是判断其价值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备受保护与关注的今天,紫砂壶艺的创作,更是需要一种迫切而积极的回归,如何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更好地去体现传统文化意蕴,使二者在相互融合融洽中,深化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印象与认知,便是我们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2 传统文化对于紫砂艺术创作的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而今,便拥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融聚着五千多年的艺术精华,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对于紫砂艺术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不仅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料与素材来源,更是成为现代紫砂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前提。这是从我们先辈便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精神面貌,更是我们骨血里的一种传承,不论在生活中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能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蛛丝马迹。

循着紫砂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其千姿万态的造型里,不仅包含了诗书画印等多种传统装饰元素,甚至还有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宗教哲学、天文地理、自然风物、神话传说、空间建筑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这是因为紫砂艺术,其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技艺,依托全手工制作技法,抟泥塑砂,从而制成具有浓厚古韵与气质的茶壶、茶具、盆瓶或雅玩,而作为与之相契合的传统文化,便很好地迎合了紫砂器尚古而优雅的内质。

万物的发展与演变,都需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紫砂艺术更是如此,一旦脱离了传统的发展轨迹,那实用功能终有一天也将不复存在。但随着中国工艺美术受到西方艺术的侵入性影响而与传统文化渐渐地剥离甚至疏远,我们现在的工匠也越来越缺乏一种民族传统文化自信,许多工艺美术的创作,都痴迷于效仿西方美术走在“离经叛道”的边缘,或许他们迫切地想要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者,并期待着世界艺术的一种大融合与认同,但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自信的缺失。如果不能在随波逐流的大军中,坚定自己的方向,如果不能做内心那个真正的自我,那创作还有何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属于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是任何异域文化所不能取代的。所以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积极寻求保护的方法并予以弘扬,将其渗透到我们现代紫砂艺术的创作中,发挥传统文化在紫砂艺术创作中的积极作用,唤醒我们血液里沉睡的民族文化自信。

图1双龙如意

3 紫砂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象

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万千,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孕育了厚重而璀璨的文化,更是凝聚了华夏民族自有信仰以来集体的智慧与精华,无论从古典文学、宗教哲学、民俗传说,亦或从琴棋书画、汉字服饰、陶瓷建筑,乃至传统思想美德,各种韵味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都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或直白或内敛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像是一种耳濡目染,由眼及心,深深地埋植于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成为一种文化深度与民族自信。

而其中,紫砂壶既是作为一种传统工艺,亦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天生温润古雅的材质及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自古以来一直深受无数文人雅士的喜爱。匠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艺术审美,通过传统文化与紫砂技艺的融合,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最简洁的艺术语言、文化意象,创造了许多优秀而具有深厚哲学意义、文化内涵的经典作品,从而达到了天、地、人的和谐自然统一,使得紫砂艺术独步陶瓷艺林,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紫玉金砂”。而它盛名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素材。

以我所创作的《双龙如意》紫砂壶为例,我在作品中便大量的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有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元素,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如意元素,有象征佛教文化的香炉造型,更有三者融合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

图1佛肚竹

佛家以禅修身,厚德宽容,具有福(佛)相,而香炉作为焚香之用,亦能使人宁静、平和,解脱烦恼,得清心自在。我借用佛家香炉的造型围成壶身,便是取香炉具有宁神静心、使身心一如的审美意义,壶肩处塑以几道环形筋纹,如云烟袅袅,亦如清波涟漪,使人在品茗时,望茶烟蒸腾,茶水轻浮,茗香入喉,思绪彷如游于云海深处,明心见性,豁然开朗,达观自在。以双龙造型装饰壶嘴、壶把,三弯龙头壶嘴,飞流而出之势气吞山河,耳形龙头飞把,自壶身一侧胥出,似蜿蜒盘绕于壶身,现出龙首,吞云吐雾,气势雄浑,双龙首尾相连,对应成势,配和如意云纹的衔接与点缀,更是显得惟妙惟肖,抽象的雕塑手法,也于简洁质朴中流淌出精致与灵动的神韵。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亦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便被人们奉为神明,是祥瑞的化身。以龙头和如意纹装饰流把,则具有祥龙出水、扶摇直上、心想事成的美好寓意。壶盖微坡,盖面光亮如镜,异形如意桥钮,以独特的姿态占据视觉中心的位置,如龙现云端,祥瑞兆吉,精致传神的做工,使得壶钮如锦上添花,灵动雅致。壶嘴、壶钮、壶把三点一线,构筑出了一个完美的视觉空间,通过龙、如意、香炉等传统文化的意象,化抽象为形象,又于形象之中产生意象的审美与内涵,从而化生出吉祥如意的美好意蕴,以及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理想。

再如我创作的《佛肚竹》壶,作品将竹文化与佛文化相结合,取佛肚竹(又称罗汉竹)自然生长的状态,用具象而又夸张的表现手法,在融入传统文化意象的同时,赋予其灵性与生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竹文化,还是佛文化,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纵观五年多年的中国文化历史,中国佛教文化中无处不见竹的印记,而竹的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亦是佛教文化的修行真谛,描写禅与竹的佛典、文学,更是数不胜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竹林精舍”、观世音菩萨的“紫竹林”、修竹为林的大小寺院、素食以竹……这些都说明了佛与竹的不解之缘。

“佛肚竹”便是传统文化中形象与意象结合的产物,壶腹以不规则竹节组成,不拘一格而极尽生长之态,扭曲挺硕,大处如佛肚般饱满圆润,大肚能容,修处节结较短,宽窄不一,层层叠叠的纹路,好似弥勒肚下的褶皱,又似叠起的罗汉,细腻微妙的处理使壶身显得奇巧别致,惟妙惟肖。竹节壶嘴憨态可掬,显出宽容自在的精神面貌。一节嫩枝自壶底侧自然胥出,遒曲而充满韧劲地向高处蜿蜒,终而不忘初心,归于壶肩,成为了壶把。壶钮亦以逼真的竹节形态,自壶盖一端婉落于另一端,贴附于盖上、壶身的竹叶,亦是姿态苍劲,潇洒飘逸,宛若无风自动,不饰余赘,亦不落凿痕,栩栩如生。整器的神韵所在便是将佛与竹的传统文化意象,通过紫砂壶的塑造,升华成为一种承载了中国传统佛文化与竹文化中所信仰的大度、宽容、自在的精神理想和思想内涵。其巧妙的构思与艺术审美,写实又写意,优美的曲线和立体造型的视觉美感,给人以回归自然和本心的真实体验。

4 总结

紫砂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作为一种日用茶器,本身也承载着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它的造型特征、艺术理念、精神内涵,说白了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生动体现。面对西方文化元素的影响与困境,我们更应该树立起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入手,重拾传统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其存在于紫砂艺术创作中的更多的可能性,将其转化为灵活生动的艺术语言,丰富紫砂壶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赋予紫砂以独特的艺术属性,从而赋予其灵魂,唯有如此才能使作品真正的打动人心,而这也是创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猜你喜欢
紫砂壶紫砂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刘少白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意象、形神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