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于喆
改革开放近40年,面对世情与国情的新变化,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势不断提升,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力源。2017年,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相对高增长速度,其中,1—11月,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1.3%。
尽管总体上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但是经过长期努力,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因为,资金优势、产业链优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正在重塑产业发展的新逻辑,使得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且也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17年产销预计将超过70万辆,保有量超过170万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250瓦时/公斤,主流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达到300公里。在集成电路产业,1—11 月集成电路产量 1417 亿块,同比增长 19.4%,预计2017年全行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0亿元。在机器人领域,2017年工业机器人产销将超过12万台。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注入新力量
“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在以数据为代表的新资源要素驱动的产业发展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蓬勃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领域的融合发展,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入了新力量。
一方面,作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1—11 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速 13.9%;其中,大数据、第三方网络支付、移动游戏等行业领域的市场规模增速普遍在20%以上。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等战略的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而又广泛地渗透、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其发展方向正在由自身发展向与传统领域融合发展转变,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态势,快速取得进展。例如,工信部指导成立制造企业“双创”等一批创新战略联盟,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双创”平台等白皮书,融合发展产业影响力持续扩大。
此外,行业领先企业顺应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依托“互联网+”这一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制造生产模式的变革、产业链的要素整合优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生态体系的重构。例如,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发布了中国最具客户价值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提供从硬件接入、大数据分析到金融服务等端到端解决方案,已接入超过23万台设备,实时采集5000多个运行参数,为客户提供精准的大数据分析、预测、运营支持及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有望成为现代工业时代企业实施转型增效的力量倍增器。
应该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能力的提升,更多是传统实体领域基于网络、基于云端、基于大数据、基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互联网+高技术产业”“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8日中央政治局的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所明确指出的:“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二、国内优势企业茁壮成长形成新地位
随着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先发优势企业早已从初期依赖劳动力、土地等初级要素成本优势发展,升级为依靠技术、供应链、创新等高级要素能力提升发展,在很多领域正在逐渐缩小与全球龙头企业的差距,部分领域的企业甚至已经进入技术前沿领域的无人区,成长为世界一流的优势企业,由此形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地位。
例如,在5G 领域,业界首款3.5GHz频段5G原型基站、预商用的小型化低频样机、面向 5G 商用场景的5G核心网解决方案等产品的推出,表明中国企业在全球已经走在了发展前列,初步实现了“领跑”。在面板领域,京东方(BOE)合肥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提前投产,这是全球首条10.5代线,也是目前最高世代线,对于液晶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京东方已然成为全球龙头企业。在封测领域,国内领先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已经不存在代差,长电科技、华天科技等企业的技术能力、体量、发展速度都已经步入全球领先行列,其中,长电科技在先进封装技术方面的专利数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无人机领域,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 年度全球 50 大最聪明公司榜单。在光伏领域,天合光能自主研發的大面积6英寸全背电极太阳电池(IBC)效率达到24.13%,开路电压超过700mV,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企业研发能力又上新高度,为实现低成本高效太阳电池产业化的终极目标又迈出了关键一步。同时,汉能集团研发的玻璃基铜铟镓硒(CIGS)薄膜转化率再次刷新世界记录、晶科能源研发的实用面积(245.83平方厘米)P型多晶电池转换效率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国内光伏企业光伏电池效率纪录的不断突破,加强了我国光伏行业的领导地位。
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谋求新作为
在坚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部门围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谋求新作为,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建设,系统性、针对性不断增强,不仅培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且在推动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40号)、《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发〔2017〕4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55号)、《“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91号)、《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7〕1245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国卫法制发〔2017〕43号)、《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工信部联装〔2017〕311号)、《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办法》(工信部装〔2017〕161号)、《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装〔2017〕310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推动了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
四、合纵连横造就新格局
面对技术创新更迭速度不断加快和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仅仅依靠企业一己之力已经很难迅速发展,必须融合与团结能够强化自身力量的相关企业,才有望取得最终的胜利。为此,国内核心优势企业纷纷通过强强联合,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潜在的技术挑战,并降低产品成本、提升质量性能、集中研发力量和技术资源,最终实现企业未来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促进产业协同、转型升级和健康成长。总体而言,在行业领域重新洗牌不断提速和“强邻环伺”的背景下,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系统性思维在合纵连横中抱团取暖、寻求合作、不断壮大,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初步形成,也必将对未来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车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时代上汽动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代上汽)和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时代动力)两家合营企业。比亚迪则基于全产业链的角度,采取从上游矿石、电池材料到PACK、BMS、电芯到下游整车的纵向一体化路线,通过多环节的整合优化以实现成本的有效下降。再如,在工业物联网领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与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签署了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多平台、多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将基于工业云平台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工业生态系统,探索实现中、德大型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同时,为获得国外的品牌、技术和市场渠道,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和迈向中高端,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相关企业也加大了跨境并购的力度。例如,在激光领域,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供应商西安炬光科技5月完成对世界领先微光学供应商LIMO的收购。此外,从细分领域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产业并购的热点。
五、自主创新展现新气象
政府相关部门紧扣做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战略任务,紧抓产业技术瓶颈和创新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通过协调产学研各方协同攻关、组织实施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在技术供给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研发,在市场需求端联合最终用户将终端需求融合在创新成果的研发过程中,最终在部分重点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为新时代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气象。
例如,在航空领域,继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后,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特种用途飞机研制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对于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2017年7月,中国民航局给ARJ21-700飞机颁发生产许可证(PC),标志着正式获得批量生产的通行证,为全面走向市场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机器人领域,围绕产业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瓶颈,我国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在电子信息产业,全部采用国产超算 CPU 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蝉联全球超算 500强榜首,3D NAND 闪存芯片研发取得重要突破,我国第一条第 6 代柔性 AMOLED 生产线在成都京东方量产。在光伏领域,我国首个高速光伏路面示范项目在济南建成通车,是世界首条高速光伏路面示范项目,采用承载式光伏路面技术,有较好承重能力和防滑能力,实现利用高速公路路面并网发电。在动力电池领域,我国高比能量动力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专项“高比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开发与产业化技术攻关” 项目,开发完成了单体能量密度达260Wh/kg的动力电池,相比目前电动汽车普遍使用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30%。
此外,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既能立足当下的发展瓶颈,又能面向未来的潜在机遇。特别是,在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重要基础的战略前沿技术领域,我们迎难而上,积极布局,在某些高科技前沿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体现出我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强大创新能力。即,雖然面临着诸如人力资源不足、技术能力落后等一系列挑战,但是受惠于体制和组织优势、巨量资金投入,为我国在前沿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越美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提供了支撑。例如,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前沿领域,创业热度的持续升温和创业公司对资本的吸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崛起。据PitchBook统计,2017年共获得风险投资超过108亿美元,融资最高的5起投资事件中,中国企业占了4起;其中,蔚来汽车融资达16亿美元,位列第一,其次是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与明码生物科技。在量子计算领域,我国潘建伟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在基于光子和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成功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并在超导量子处理器上实现了快速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抢占了量子计算的技术制高点。
六、军民融合取得新突破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的加速推进,军民协同创新正成为一国抢占军事制高点的重要推手;特别是,在通用航空、太空领域、网络空间和海洋领域等新兴技术领域,军口和民口大致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军民的技术分界线尚未形成,军民融合发展正在取得新突破。
一方面,强大的技术实力是打造强大国防力量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军事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来自民用领域,很多民营企业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传统的军工部门;同时,部分民用领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军事应用前景,为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提供了动力,“民参军”的战略潜力日益显现。例如,在红外核心元器件领域,民营企业高德红外的高性能长波、中长波双色制冷红外探测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解决了我国在高性能红外探测器技术方面材料技术和工艺技术的瓶颈,打破了欧美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保障了我国军事安全,满足了航空航天、深空探测、预警监测等前沿技术部署需求。
另一方面,军事需求的牵引,正在带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7年国防信息化开支将破千亿,而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总体上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由此带动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高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新材料、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商业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在军事需求的牽引下和军事竞争的压力下,产业高端项目的投入不断增加,军民融合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
同时,作为贯彻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主力军的大型军工集团,依托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积极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航空领域,12月24日实现成功首飞的我国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中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培养了20多家系统级供应商;国内共有20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十余所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项目研制。
此外,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工作举措进一步优化,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6个重点领域,工信部编制了“军转民”目录,根据陆军装备建设急需,选取动力与传动、模拟仿真等19个重点领域编制“民参军”目录,“两个目录”有力地促进了军民技术的双向转化应用,已成为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在新材料领域,考虑到军民共用材料研制进展和国内需求情况,优选部分关键材料项目纳入工业强基工程和工业转型升级渠道予以支持;同时,通过部局协作,建立起联合支持军民共用材料发展的工作机制。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