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未来的着力点。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包括先进的制造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一、中国制造2025实施情况及进展
(一)中国制造2025实施情况
从目前实施情况看,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制造业的综合指数显示,我国制造业在加速前进,这个增速在超过美国、德国和日本。目前,制造强国在世界上分成大约三个方阵,我国还在第三个方阵上,但是已经遥遥领先,而且接近到第二方阵阵营。
中国制造2025针对中国制造目前的五大问题,即创新问题、质量问题、绿色问题、结构问题和人才问题,提出了五大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解决好这五大问题,才能根本上解决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问题。五大问题,是中国制造2025的整体部署,工信部安排了九个重点任务。具体的抓手,就是“1+X”,即五大工程+四个专项规划,加两个行动计劃。目前,各项工作如期进行,进展很顺利。
(二)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间的协同推进及进展
五大工程解决的是制造业横向的共性问题,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个领域的问题。智能制造,或者说绿色制造,都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转换,围绕这个生产方式的转换,最核心的就是装备,或者生产线工具,没有工具无法转换,而制约我国装备的是什么问题?不仅仅是集成的问题,还有很多核心的技术没有突破,这要通过实施强基工程解决。核心技术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起来,进行研发。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转换我国的研发机制。这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所以这五大工程,从最底端,每一个底端都向上端支撑,每一个上端发展都需要底端工作进展才能协同推进。
智能制造即生产方式转型。现在我国已经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这个问题上,实现了全国各个省,全国各个行业全覆盖,整个标准体系架构基本建立,也建成了一批数字化的工厂和车间,包括一些关键技术,包括饲服系统和减速器。
绿色制造体现能源转换方式和资源转换方式,它是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通过先进技术,充分利用资源,既保证经济发展,人民幸福,还要保证环境优良,必须靠绿色制造技术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绿色制造工程,工信部也出台了一批政策,实施了一批试点,建成了一批工厂,成效比较显著。
围绕着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资源方式的转型,关键是解决生产线的问题,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为这两个生产方式的转换提供工具,先进工具。所以一二三产业的优化升级,一定要靠装备,靠先进的工具来引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有7.5个是装备问题。
那么装备强不强,除了它的集成技术,真正制约中国装备的瓶颈问题,是核心的基础零部件,核心的软件、元器件,先进的工艺,关键的材料和产业技术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国永远是在模仿跟踪阶段。工业强基工程,为我国的高端装备,整体性的突破提供强大的支撑。核心技术,工业的基础技术要突破,应该说国家一直在加大投入,企业也在加大投入,但是我国科研效率,科研成果并没有很快的得到应用,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要通过转换机制,打通政产学研用,科研创新的通道,为行业,为重点领域提供关键的共性技术支撑。所以国家现在已经成立了五家国家创新中心,又建立培育了50家省级的创新中心,下一步还要建立更多,包括省级的会越来越多。这些创新中心,要组成网络化创新结构。他们不是研发具体产品,而是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支撑。
二、下一步新举措
下一步的新举措之一,就是建立或者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2017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90号文件,这个示范区从思路上看,三个问题。一是战略导向,地方的发展,必须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而不是自己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也不能完全按照国家通用的政策来发展,一定要差异化发展,解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二是解决国际竞争问题。现在很多城市发展,对标谁?比如说成都对标杭州或者是深圳。让这些示范区得到对标国际高端竞争领域。三是解决主导产业的链条问题,围绕主导产业,要梳理产业链。产业链中,整个生产体系短板在哪,围绕着生产体系配套的创新体系短板在哪,围绕着创新里面的核心问题、人才的活力、创新能力的激发短板在哪,要激发这些活力,我们的政策保障,短板在哪。围绕着政策的落实,各级政府横向部门之间,纵向的从市到县到区,到街道,到园区,任务的协同推进体系,问题在哪。这就是协同导向,五大体系创新。目标是每个示范区,都要围绕着主导产业来打造生态环境,而不是你去投资搞这个产业发展,代替企业家。
所有的示范区,如果都能够围绕着主导产业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将会出现一批中国制造2025的标志性成果,在国际高端领域的标志性成果。那么这些标志性成果的取得,不断把产业做强,还要探索创新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向其他地区输出,形成全国的带动效应。
(根据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