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晴
[摘 要]学生学习思维呈现单一性,教师利用课堂追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能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学习认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追问设计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诱思性原则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追问;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65-01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发展实际,针对学生的思维趋势,展开追踪性提问,能够深度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展开广泛的思维活动,从而提升问题探究的品质。在设计追问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考虑,特别要遵循追问设计的基本原则,以提升追问的适合度。
追问设计的主体是教师,问题回答的主体是学生,设计主体要为学习主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学习主体的地位。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有个清晰的把握,这样才能给出有价值的追问设计。如果追问启动后,学生还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就说明教师的追问设计出现了偏差。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教师给出思考问题:“你们阅读课文后,知道‘梦圆飞天是什么意思吗?”有学生快速给出答案:“我们中国人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了。”教师追问:“是谁圆了谁的梦呢?”学生回答:“是中华儿女经过多年的努力,让中华民族的梦想成真了。”教师继续追问:“课文哪个地方写了这个内容呢?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课文结尾部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读完这句话,给人以热血沸腾的感觉,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已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师连续追问,给学生带来了明确的思维路线,学生顺着问题追踪下去,获得了重要的思想教育。从追问操作中可以看出,教师遵循了学习主体性原则,围绕学生的思维方向展开追问设计,学生的思维自然运行,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追问一般有两种发动形式:一种是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内容设计一连串问题,带有环环相扣的意味;另一种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表现,继续进行引导性提问。不管是哪一种追问形式,都要遵循知识系统性原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直观到抽象的顺序。
《神奇的克隆》学习时,教师给出一串思考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展开讨论。问题展示时,学生的答案都比较到位。有学生说:“这篇文章写的是克隆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对动物、植物的克隆研究,为人類带来了福音。课文是按照从低等植物到高等动物的顺序展开描写的,这是逻辑顺序。这篇说明文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读了这篇课文,让我感觉到现代科技发展的快速,看到了世界发展的美好前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表现给出肯定评价,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针对性矫正处理,帮助学生获得了正确认知。
从教师的问题组成可以看出,几个问题具有渐进性特征。首先是了解文本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是理顺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最后是谈阅读感受。这个追问设计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特征。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追踪,顺利建构了认知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追问要遵循诱思性原则
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追问设计时要有诱思意识,让学生能够从追问中获得一定的启迪,这样的追问才是最有价值的。追问投放后,如果启迪效果不佳,教师要及时改变方向,从其他角度展开切入,直到问醒学生,这样的追问才是成功的。
教师追问大多是没有预设的,这要看教师的教学调整意识。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全世界都知道,形容知名度很高。”教师追问:“为什么埃及金字塔举世闻名呢?”学生认为:“埃及金字塔建造技术先进,不仅工程浩大,建筑难度也惊人,成为世界建筑奇迹,自然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教师继续追问:“从埃及金字塔的知名度上,我们想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这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有学生说:“从埃及金字塔,我想到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它们之所以有举世闻名的地位,都是因为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给出评价,并要求学生向更广阔的维度展开思考。
教师由一个成语解读展开文本追踪探究,追问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苦劳动精神有个深度理解,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逐渐理清了学习路线,学习认知也发生了重要变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追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具有极高的技术性,教师要做多方探究,提升追问设计的科学性。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