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与配合》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2018-04-18 08:42张雷雨李剑锋高亚楠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差粗糙度加工

张雷雨,李剑锋,高亚楠

0 引言

《公差与配合》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和机电结合专业类必需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与机械工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1]。该课程对我国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尤其对工程师及科技工作人员的设备研制与开发至关重要。《公差与配合》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系统性和理论性强,作为本科教育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需掌握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含义与标注方法,同时,理解零件结构设计中的误差分布及传递规律,为本科生攻读硕士、博士和从事科技工作储备专业知识。

《公差与配合》作为一门传统的课程,众多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多种改善授课效果的方法,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型[2~3]、项目教学[4]、案例模型授课法[5]等,结合课程特点,因地适宜地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和方法。现有的教学方法研究主要在于提高公差测量能力,降低课程的理论深度,尤其是公差设计及误差传递方面,难以达到本科教育和未来承担科研项目的要求。机械系统中的零件公差设计对该课程零件结构强度、疲劳寿命至关重要,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对公差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工业大学的授课内容和实践方式,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

1 《公差与配合》的教学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听课状态、抬头率、课堂提问等方面,对两班级(39人)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1.1 缺乏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

《公差与配合》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在大学第一年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涉及到机械结构、工程材料、加工方式、仪表测量等方面,相关课程如《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工程材料》、《机械加工》等。由于机械工程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课程安排上难以同时进行,学生对该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缺乏学习基础。同时,该课程存在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的特点,学生感到授课内容枯燥、理解难度大,进而造成知识吸收率较低。

1.2 缺乏对测量工具及加工方式的了解

与该课程紧密相关的两个基础知识为:测量工具和加工方式。在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等参数的测量中,涉及到多种高精度测量工具,需要理解测量工具的测量原理,如百分表、杠杆千分尺等,不同的测量原理直接决定了测量方法和安装方式。

在配合类型中,轴与孔的配合公差代号与机械加工方式相对应,表面粗糙度的大小与加工方式及机床系统精度有关。学生对测量工具和加工方式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造成难以理解误差的产生原因和补偿方法,进而无法深入学习该课程的专业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 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公差与配合》的教学现状,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探讨,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先完成24学时的课堂授课,再进行24学时的实践训练,两者的内容与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该课程的课堂授课目的:通过课堂授课,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获得公差计算及推导的能力。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和实际应用需求,课堂授课主要包括6个部分,主要为理论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轴与孔的表面粗糙度及滚动轴承的互换性。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同时,结合板书与作图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公差带图、形位公差及误差分析的理解。为了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率和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以下内容:

图1 授课内容与实践训练的对应关系Fig.1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the classroom session and the practical training

(1)在课件中插入多种通用测量器具的图片,讲解器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原理,同时,尽可能展示测量器具实物。

(2)重点讲解轴与孔的常用加工方式,如车、铣、镗、磨等,让学生对轴与孔的加工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3)在授课结尾播放约5分钟的相关视频,如曲轴的加工及测量、发动机总成及装配、测量器具的使用等,以缓解课程内容的单调,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实践训练环节中,借助指导书,系统地指导学生完成零件尺寸和形位误差检测训练,并使学生在检测过程中加深对误差、公差及技术测量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使同学们在提高检测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训练的内容包含基本训练与拓展训练,如图1所示;基本训练主要是依据授课内容确定,分别为实践训练的内容 1、2、6、7、9,拓展训练则基于机械工程专业的常用零件(平键、螺纹零件、齿轮、轴承等)确定,分别为实践训练的内容3、4、5、8。实践训练使用零件尺寸测量工具箱和零件形位误差测量工具箱,如图2所示,前者包含游标卡尺、千分尺及百分表等通用两具,后者包含形位误差测量的零件和工装。在授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训练9个训练单元,在测量中熟悉和掌握各测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通过不同工装的组合和测量器具的装夹,实现对复杂零件的形位公差测量与检验。

图2 实践训练的工具箱Fig.2 Measuring boxes of the practical training

图3 表面粗糙度对比检验Fig.3 Comparison and measurement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为了增加学生对零件表面粗糙度的直观认识,增加了表面粗糙度对比检验训练,采用车、铣、刨、磨的加工方式,将零件表面分别加工至Ra0.8、1.6、3.2及6.4,如图3所示。通过直观地观察和触摸零件表面凸凹特征,了解加工方式和粗糙度大小对表面特征的影响。

3 结束语

《公差与配合》课程采用课堂授课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授课中提前增加测量器具及加工方式的基础知识讲解,实践训练则进一步强化授课内容和对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理解,提高了该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伯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浦绍荣.对高职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2,6.

[3]强军.《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5.

[4]苗子宁.项目教学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6.

[5]王爱平,武振平.公差配合的实践教学探索[J].科技展望,2016,33.

[6]孙志忠,汪治鹏.《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现状与教学改革[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5.

猜你喜欢
公差粗糙度加工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特征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一种应用等效平面的公差分析方法
冷冲模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加工试验与应用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高速铣削TB6钛合金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面齿轮齿面粗糙度研究
带有中心值的百分数的公差表示方式
带有中心值的百分数的公差表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