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乐芹
(临朐县临朐糖尿病医院,山东 潍坊 262600)
传统的观念认为糖尿病是老年人群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而伴随社会水平的提高,儿童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临床研究显示,大约5%的糖尿病患者均为儿童,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控制手段通常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式,临床研究,不同注射胰岛素的方式对于儿童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相同,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法相比,采取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法能够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治疗效果更加显著[1]。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月我院接收的糖尿病患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和分析,将接受多次皮下注射胰的患儿39例作为多次组,将接受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儿39例作为持续组。其中,多次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3~15岁,平均年龄(6.74±1.18)岁;持续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3~16岁,平均年龄(6.83±1.25)岁。经过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次组为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法。多次注射则为三餐前注射普通胰岛素,三餐量的设定为:中餐<晚餐<早餐,并根据患儿血糖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
持续组为给予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法。使用由小注射器、泵主机以及用于连接的胰岛素输液管所构成的胰岛素泵,将输液管前端的引导针于患儿皮肤穿刺,由电池所驱动的马达推动注射器的活塞,将胰岛素药剂注入患儿体内。对于患儿的实际情况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胰岛素注射剂量,胰岛素注射剂量由微处理器给予调节和控制,通常设定为餐前大剂量和一般量,其中将全天使用剂量×60%设定为一般量,而将剩余的剂量则设定为餐前量,同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随时调节使用剂量。
观察并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水平以及护理风险发生率。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持续组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剂量均显著优于多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比对(±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比对(±s)
分组 n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血糖达标时间(d) 胰岛素使用剂量(U/d)持续组 39 5.58±0.38 7.75±0.79 5.28±1.09 37.68±2.28多次组 39 6.82±0.75 9.41±1.21 11.12±2.24 44.32±2.91 t值 - 9.210 7.174 14.640 11.217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持续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4例(10.26%)显著低于多次组13例(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93,P=0.014<0.05)。
近几年来,伴随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渐深入和落实,“421”型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家庭结构。与此同时,由于家长以及老人对于孩子的溺爱,导致我国儿童的肥胖情况愈加严重,而肥胖是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2]。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手段,通过设定一个持续的餐前最大量和一般量,使得胰岛素能够在患者体内处于一个高浓度的状态,进而符合患者的生理需求,更加易于胰岛素的稳定吸收,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极大程度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有效而又可靠的治疗途径[3]。
经过大量研究和结果显示,持续组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剂量均显著优于多次组,持续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4例(10.26%)显著低于多次组13例(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通过采取持续皮下胰岛素的方法,能够缩短控制血糖的所需时间,同时,达到令人满意的血糖指标,减少了皮下注射次数,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减轻了患儿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痛苦和不便。
总而言之,通过行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能够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达到有效控制糖尿病患儿血糖水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1]庞晓霞.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风险[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4):118-119.
[2]杜文丽,马志明.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在儿童糖尿病中的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6):145-146.
[3]霍丽春,徐 静,韩丽萍,等.儿童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