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如何上出“心理味”?

2018-04-17 03:33马婷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

马婷婷

〔摘要〕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常规学科,是以学生参与和体验为主。心理健康课如何才能上出“心理味”呢?需要从选题、课程内容、活动设计和教学过程上下功夫。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味;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0-0032-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012年底,教育部修订并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以专题教育的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因此,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然而,心理健康课应该怎样上?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的心理健康课?这也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有学者指出,心育课的“心理味”至少应该包含“五味”,即专业味、互动味、情感味、沉浸味和生成味。理论的支撑、广泛的参与度、积极的体验、深刻的感受、生活中的应用,日益成为衡量心理健康课质量的标准。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常常存在两个极端:要么专注于活动体验,心理健康课成了简单的活动堆砌;要么侧重于理论的传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重心偏离、忽视课后实践和运用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拟以我亲自上过的一节高中心理健康课“你的心思 我能懂”(本课获得了山东省心理健康优质课一等奖)为例,分享笔者对如何才能上好心理健康课、上出“心理味”的亲身感受。

“你的心思 我能懂”这节课,主要有“心有灵犀”“我懂你吗”“如何才能懂得你”“我能懂你”四个环节。“心有灵犀”——让学生通过猜情绪游戏,调动课堂气氛,导出本节课的主题。“我懂你吗”——通过视频,学生总结出“共情”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更加深刻地体验什么是共情。“如何才能懂得你”——学生总结出怎样做才能“共情”别人,在共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我能懂得你”——学生根据生活情境,利用共情技巧进行角色扮演,运用学过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的成功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节好的心理健康课,选题上要下实功夫,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共鸣

心理健康课的设计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强化教师的引导、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活动形成系列。日常的个体咨询、学生来信、课余时间与学生的谈心,都将成为我们选题的重要资源。

选择“你的心思 我能懂”这个主题,得益于个体咨询。在个体咨询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对交往了很久的好朋友因为一句玩笑,友谊就结束了。双方都非常苦恼。其中一位学生说:“看到朋友不开心,想用开玩笑的方式逗逗他。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好朋友尽快高兴起来。”而另一位学生则说:“自己很感激朋友的陪伴,但是朋友的做法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反而让自己觉得很受伤害。”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中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会使用“共情”技巧使人际关系出现困境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设计了人际关系之“共情”——“你的心思 我能懂”。这节课的主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

二、一节好的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上要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但要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

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和规律是上好心理课的前提,这样可以杜绝科学性的错误。但是,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过多的理论和术语。如果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心理学知识,则变成了大学阶段的心理学课程,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出现厌倦情绪,收效也就可想而知了。为了避免心理健康课上心理知识的生硬传授,我们需要用学生的语言、学生的生活情境展现心理学术语。

“你的心思 我能懂”这节课中,我没有用定义的形式直接呈现“共情”是什么,而是用非常形象的动画视频、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语言告诉他们:“在你伤心、苦闷的时候,共情不是我远远地看着你,而是我走近你,感受着你的感受,体验着你的痛楚……”这样的呈现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

三、一节好的心理健康课,活动设计上要注重互动性、师生的卷入度

心理健康课不是简单的活动堆砌,而是围绕主题、层层递进的呈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课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和调度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全体成员的充分参与,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活动体验,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课的有效性。如果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则有悖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下面,以“我能懂得你”这一环节,详细介绍活动设计。经过前面三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共情,以及如何进行共情。本环节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首先,我分享了一个自己没有共情好友导致和好友闹矛盾的小故事。由此,做了一个现场调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你是否遇到过没有被理解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况?”调查结果发现,这种情况大家都遇到过。然后,根据学生分享的情境,讓他们推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最困扰他们的情境,利用共情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有的学生考试后成绩下降很多,为此,父母不让他看电视、禁止他用电脑、杜绝他玩手机,他非常苦恼。最后,其他小组的同学针对角色扮演中共情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情境来自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表演非常投入。各个小组对共情技巧的应用,也启发其他同学进一步思考,有利于他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心有灵犀”“我懂你吗”“如何才能懂得你”“我能懂你”四个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围绕共同主题“共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以致用。每个环节都让学生深层次地沉浸其中,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受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归纳,自然生成课堂内容。

四、一节好的心理健康课,教学过程中要有情感,要从小处着眼,深入挖掘,让学生真正有收获

有感情投入的心理健康课是一段充满爱的温暖旅程。在真诚、尊重、理解、接纳的原则下,容易形成安全、自然适度、真实表达的课堂氛围。这也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把心理教师的素养充分展现出来。

上课时,我会调慢自己的节奏,必要的时候静静地等待一会儿。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过了“叽叽喳喳”的小学阶段,也不再是“热情洋溢”的初中生,他们需要一点时间思考、需要一点时间准备。比如,在“你的心思 我能懂”这节课上,当我提到“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例,分享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共情”这个问题时,学生一下都沉默了。这时,我没有着急点名让学生回答,而是静静地等了一会儿,然后用信任的、温柔的目光扫视了一遍学生,走到学生身边,轻轻地说:“你可以吗?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吗?”“慢下来”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

同时,一节课只有45分钟,我们只有从小处着手,才能对主题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而不是像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这样学生才能有深刻的体验,在活动中才能有感悟、有收获。“你的心思 我能懂”这节课就是从“共情”这一点着眼,通过活动层层剖析,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是共情、为什么要共情、如何才能共情,进而学会共情,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总之,要想把心理健康课上出“心理味”,需要心理教师成为一个有心人、用心人。只有用心地收集资料、设计活动,结合学生的生长规律,才能设计出“走心”的课程,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枣庄,277599)

编辑/丁 尧 终校/赵 磊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课程设计
“千里画廊,魅力北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多元化的课程设计主体研究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计教学的调查研究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在交往实践观视阈中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课程设计观的重构
分阶段进行楼盖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