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天义 乔鹏飞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充斥着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这种信息超载所引发的内容趋同更时常令人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对此,借助于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抓取和智能算法技术,根据用户特定需求,提供信息过滤、组合和推荐服务的新闻类客户端悄然走红,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畅快体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信息茧房”的问题,人们囚禁于特定信息所编织的“牢笼”中,逐渐丧失多元化信息的获取,进而阻碍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并产生其它与此相关的问题。有鉴于此,文章偏重于通过理论层面针对此种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破除这一弊端提供些许思路。
【关键词】新闻客户端;新闻定制;信息茧房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促使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就新闻或信息层面来说,虽然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在种类和数量上有了很大提升,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但却依然无法承受日益庞大的信息量。于是,借助于大数据抓取和智能算法技术的新型推送模式正逐渐成为用户所喜爱的信息接收方式,即以特定新闻客户端为传输平台,依据个体的差异化需求,将特定新闻资讯针对特定用户所进行的精准化传播。这种方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由“一对多”向“一对一”转变,使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预言的“The Daily Me”,即“我的日报”成为了现实。不可否认,新闻客户端这种精确化的定向推送降低了用户选择信息的时间成本,满足了用户对特定种类新闻的喜好,从而有效避免被无用信息侵扰而耗费过多的精力,提升了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但是,这种以个人“需求”为出发点的个性化推送所产生的“信息茧房”问题也变得日益凸显,用户的信息接触逐渐被自我的“兴趣点”固步自封,这种现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因此,有必要针对当下这种新闻个性化推送现象加以反思。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桑斯坦教授于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公众个人的信息需求并非包罗万象,所关注的点仅局限于使自身感到愉悦的部分,长此以往将会使自己包裹于厚厚的“信息茧房”中而无法自拔的现象。在选择性接触心理的驱使下,人们更加偏重于接触一些与自身看法、兴趣以及立场相一致的信息,而有意无意地避免接触与自身原有看法、兴趣以及立场相左的信息。这种个体对于信息或资讯的选择存在着鲜明的倾向性,使他们接收的信息表现出单一和同质化的特征,犹如信息守门员,将异质、多样化的信息资讯挡在门外。久而久之,特定个体就会逐渐深陷于自我封锁的境遇而浑然不知,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出现画地为牢的现象。
(一)阻碍用户个人价值实现的追求
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被媒体牵着鼻子走,[1]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选择的主动权正在向受众自身快速过渡。拿网易新闻来说,用户可以通过选择订阅某一频道或栏目来获取自身感兴趣的信息,用户在定制某些类别的信息之后,在首页刷新界面时便会看到推送的有关资讯,此外用户还可通过排列各种标签如“股票、历史、家居、艺术”等来确定资讯的推送次序。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何种资讯以及表现形式任凭用户个人决断,个体进行议程设置的权利得到增强,也享受到了专属定制所带来的愉快体验。然而,这种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和兴趣的过度关切容易产生严重误导。比如,一些用户出于偏好,会愿意点击所推送新闻资讯中与两性、暴力、绯闻等有关的内容,而此时新闻客户端背后的智能派发平台会根据用户的个体画像和浏览行为来判断用户的阅读喜好,将其所认为用户想了解的资讯以多种样式进行持续推送,且在内容选取组合过程中無节制地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为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权。这种用户索取信息的主动性加上接收推送信息的被动性将致使用户的视野逐渐收缩并局限于特定领域内,把个人束缚于自身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丧失了了解不同事物的机会,与一些关乎自身利益的重要信息擦肩而过,进而消解用户在个人价值实现层面的追求。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个人的信息掌握程度与其决策的准确性密切相关。即一个人所掌控的信息越充足,就越能在事关个人价值实现的决策层面上处于优势地位。倘若个体选择依据“兴趣”为导向的资讯推送机制,便会始终处于同类信息所编织的“茧房”当中,其发掘、提取和利用高质量资讯信息的能力就会下降,乃至出现退化。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马克·格兰诺维特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求职者的工作机遇大都来源于和自身没有密切关系的人员所构成的“弱连接”当中,那些与自己最常接触人员所构成的“强连接”却未能在工作和事业发展中发挥所期待的效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强链接”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和个体自身接触的生活圈高度吻合,这就造成所提供的大量信息是冗余、无效和重复的,近似于形成一个信息的密闭体系,使用户陷入过往经验的狭隘境地,[2]潜在中压缩了个人的发展空间。而“弱连接”的信息由于与自身的异质化,反而能够为用户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大化提供有效参考,它充当与外界连通的桥梁,比“强连接”的信息更具有实际效用。
(二)消解社会公共价值实现的热情
由新闻客户端个性化推送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所形成的“信息茧房”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公共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具体来说,新闻客户端精准化、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极易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增加惰性,逐步将他们禁锢在自身兴趣所构筑的“孤岛”当中,然而这种“孤岛”和群体所拥有的共同经验是相对立的。群体所拥有的共同经验在整合群体意识、增强群体内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群体成员需要凭借一些共同遵循的准则来对他们所面临的情况作出判断,并在此前提下就某些议题达成共识。当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信息成为资讯推送的主要内容时,用户的兴趣和信息接触将会变得逐渐固化,其眼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狭小,并最终成为赫伯特·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当每个人只关心“我”而不是“我们”和“他们”成为一种常态时,人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便会下降,社会公共价值的实现也就无从说起。
桑斯坦教授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接入,每个人都能获取自己所喜好的信息,倘若整个社会也是这样的话,那么各个群体和组织便会割裂开来,缺乏沟通交流所产生的思想偏隘将会加快误解和偏见的发酵。”[3]这种以用户体验为诉求的资讯推送技术所依赖的原点大都是用户的兴趣喜好,就如同依据特定标签来进行群体划分。群体内的成员会更偏向于和本群体建立联系,其所接触的信息和观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而使群体的同质化愈发凸显。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的人容易盲目自信,自认为所接触的信息便是全部事实,所拥有的观点便是不变的真理,并排斥差异化观点的传播,这种信息生态环境的失衡极易在特殊情况下诱发群体极化。例如“贾乃亮婚变事件”中PGone粉丝和李小璐粉丝在微博上出现对骂,甚至还衍生出了人肉搜索等恶性事件。就是因为在特定“信息圈层”中,人们极易在趋同心理的驱使下,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阻碍社会公共价值的实现。此外,由于长时间接触个性化推送的资讯,用户逐渐丧失和多元化思想交流碰撞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孤僻和浅陋。然而个人是不能够脱离社会独立发展的,当用户心安于生活在自己打造的“信息茧房”中时,便会和外界产生隔阂,从而导致社会粘性的流失,但这种社会粘性恰恰是社会运转和公共价值实现所迫切需要的。当个体间和群体间缺乏必要的粘性关系时,将会稀释群体的力量,滋生个人对社会的对抗心理,增加社会公共价值实现的难度。
(三)弱化了客户端的权威性
不管媒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信息的生产标准应该以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为引导,所提供信息应当使公众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是新闻生产最原本的意义。而民众获取新聞资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握最新的社会动向,以便能做出相应的调整。身为信息的传播中介,媒体的权威性向来是最为重要的。正因为这样,在历经数百年的探索,才使得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作为一种媒体的操作规范得以确立下来,并就相关职业道德规范达成共识。[4]然而,当下提供个性化资讯推送的客户端,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沉溺于为用户打造梦幻般的“信息茧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用户偏离社会的思想偏好听之任之而非及时纠正。伴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一些个性化资讯推送平台竭力地满足他们对于特定偶像的疯狂追捧,甚至将一些与之相关但真实性难以保障的花边新闻和街谈巷议推送给这类人群,以至于他们对国家大事、社会生计等重要信息一无所知。
当为用户量身打造的“信息茧房”成为一些客户端的首要目的时,平台的权威性便会在这种技术浪潮和商业主义的挟持下逐渐黯淡。虽然许多客户端都设置有“要闻”或“热点”专栏,但在资讯被精准化推送的背景下,这种由个性化推送所产生的“信息茧房”使新闻专业主义在和商业主义的博弈中败下阵来,这也是对民众知情权的剥夺。
尽管当前个性化推送已然成为新闻客户端发展的趋势,并给民众带来了非凡体验,但也期望用户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定制化“信息茧房”潜在的危害,进而强化个人的媒介素养,避免人格异化的发生。当然,解决问题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注释:
[1]周忠元,薛莹.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手机新闻个性化发展探究[J].编辑之友,2016(06):60-63.
[2]靖鸣,娄翠.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8(01):9-13.
[3]贾瑞.新媒体时代“信息茧房”现象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6(07):214-215.
[4]吕艺,刘华东.新闻客户端“个性化服务”的发展与困惑[J].西部学刊,2015(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