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薇
【摘要】本文以正能量信息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正能量信息的话语建构,阐述正能量信息在社会、媒体、公众三个层面的传播机制,认为正能量信息的传播需要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法律来规制和改善负能量信息,阻碍负能量信息的传播,媒体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正能量信息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正能量;话语建构;传播机制;传播策略;价值引导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全媒体背景下‘正能量信息的传播机制和报道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052)成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1]然而,如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虚假信息、低级趣味信息、负面信息在网络平台上丛生,网络直播乱象难以规制,网络平台呼吁网络正能量信息,来保障网络信息环境的和谐发展。
正能量信息,是与虚假信息、负面信息、谣言等相对的概念,正能量指的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以及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2]正能量信息就是指报道体现积极向上的人和事的信息,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维系,展现对社会的美好期待。在传播内容上,正能量信息具有深度、温度和故事性;在叙事上,以小见大,往往从小视角切入,建构和传播价值理念;在话语上,多使用亲近性文本,贴近公众的生活;在传播策略上,运用反映积极心理的技巧进行传播;在新闻价值上,新闻的接近性更加突出;在受众心理上,正能量信息具有明确的情感诉求。
(一)社会层面:话语建构与故事化叙事
正能量信息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正能量的话语建构与政策背景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正能量”一词成为流行语,与主流思想舆论、时代主旋律密切相关。2016年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媒体工作者要走向基层、走进群众,使采写的作品变得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正能量信息正是政策话语扩展在媒体作品上的体现。在媒体报道的正能量信息中,多是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而这也是正能量话语建构的基石。
在叙事手法上,正能量信息采用故事化叙事方式,就是将传统新闻中的选题和报道对象进行故事化处理,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突出人物事迹和价值观,使故事变得更具可读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正能量信息主要以新闻故事为主,更有人情味。例如《榜样》节目采用内焦式叙事视角、以典型人物为演讲者,以自述的形式讲述自己的平凡故事和崇高理想,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暖新闻》栏目则以“平民英雄”为主,职业涵盖范围较广,包括消防员、教师、医生、护士、环卫工人、交警、公交司机等基层工作者,也包括普通人的暖心故事,报道对象身上体现的多与“暖”“好人”“正能量”有关。此外,正能量信息主要是使用亲近性文本进行叙事,例如在“两会”报道中,国家领导人形象和对委员提案的报道都包含着正能量,2018两会委员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视频都传播积极、正面的信息,新浪微博开设的#两会正能量#话题,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厉害了,我的国》以纪录片的形式传播正能量,建构着国家形象。
(二)受众层面:价值认同与情感诉求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传播效果的测量或传播策略的提出需要从受传者这个环节介入,正能量信息拥有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公众对正能量信息的认知体现为价值认同,同时,情感诉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价值认同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3]正能量信息会影响公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集中体现为价值认同。当公众对正能量信息的感知为有用、易用和能情感维系时,就会促使公众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正能量信息的传播中,媒体聚焦普通人和平凡事更容易让公众达成价值认同,普通人对社会价值观的践行会让他们认识到正能量信息与自身的可接近性。
情感诉求是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之一,正能量信息能够诉诸感性,增强传播效果。情感诉求指“修辞者通过各种修辞策略或手段来激发受众的情感,使受众处于易于接受说服的情感状态,进而实现其修辞意图”。[4]正能量信息的情感诉求是积极的消息,普通人作为正能量信息传递的主体才能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媒体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刻画报道对象身上体现的价值观,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奉献、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德,都能让公众为之动情。正能量信息不仅能够说服公众,感化人心,还能让主流价值观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提升公众的认同感。正能量信息蕴含着社会核心价值的真谛,传播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理念,它能形成一种社会力量,能增强公众的凝聚力。
(三)媒体层面:呈现形式与价值引导
正能量信息的传播形式具有多样性,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呈现形式与时俱进。正能量信息的报道是从早期纸媒对典型人物报道发展起来的,当时,更注重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精神,采用文本报道和黑白的配图形式。电视媒体出现后,以声音、画面为主的形式较为多样,且节目样态也较为丰富,例如《感动中国》《最美系列》等,无论是先进模范人物还是平民典型人物,这些具有正能量“亮点”的人物成为媒体选题的重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呈现形式更為多样化,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热搜、微博群等扩展了正能量信息的传播渠道,图、文、视频、H5页面等多元化符号交互呈现,增强了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此外,还有媒体机构开设的专栏,如凤凰网的“暖新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周刊》等。正能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正能量信息是镇静剂,具有调节社会舆论、传播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例如“天津爆炸案”中,除了灾情和救灾报道,也涌现出了“我爸就是你爸”“世界上最帅的逆行(消防员漫画)”等正能量信息,一方面宣传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以安抚公众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举措,引导大众为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和正能量事件点赞。
正能量信息也是媒体影响力的测量指标,关系着公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评价。正能量信息的报道对象主要是平凡人和平凡事,媒体对这些平凡人和事件的报道,是媒体贴近群众、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的基础。同时,正能量信息还能帮助媒体设置议题和构建框架,媒体“通过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和凸现可以赋予事件新的意义,形成社会文化影响受众的感观认知、解释和思考的结构。”因此,媒体传播只有积极的信息,把握舆论和价值导向,才能让公众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认知和态度。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用正能量信息平衡社会负能量。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数量逐渐增多,但是网民媒介素养不一,信息辨别能力差异较大,因此,维护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法律法规去规制负能量信息的传播。法律规制是建构正能量信息环境的保障,不仅要规制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质量,审核正能量信息的发布机制,而且还要提倡网络平台多发布正能量信息,避免发布虚假信息。例如,微博热搜榜经过整改之后,增加了一些正能量元素,如“新时代”榜单,其中包括#让法治关怀更暖心#等新的熱搜关键词,体现时代性、人性化;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官网也设有“网上正能量”版块,这些举措都是对网络正能量信息传播方式的规范与引导。
其次,意见领袖要发挥价值引导功能,传播社会正能量。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传者、受者、舆论引导者等角色,具有独特的个人特质和魅力,其可信度和影响力要高于一般公众,他们发布的信息能够得到跟随者的认可。在正能量传播中,意见领袖扮演传者和舆论引导者等角色,因此,意见领袖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谨慎使用话语权。例如,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邀请广大网民加入“中国很赞”的手指舞挑战,许多政务、媒体、明星等微博纷纷加入接力挑战,这些公益性活动,通过意见领袖的传播和互动促进了正能量的传递。当然,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也有专门做正能量传播的博主和公众号,经常发布一些充满正能量的语录和故事来激励公众,如@一句正能量的话、@正能量聚焦等。可见,新媒体背景下的意见领袖要发挥价值引导功能,提升责任意识,做正能量信息传播的践行者。
最后,提高媒体的报道力度和新闻的感染力,引导主流价值观。媒体要传播正能量信息,需要从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入手,主要在于正能量信息的报道力度、选题、呈现方式和把握受众心理三个层面,提升正能量信息的覆盖范围和吸引力。在报道力度层面,媒体应该提高正能量信息在报道中的比重,聚焦具有正能量的人物或事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选题上,报道对象的选取应遵循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原则,可以选择让公众易产生共鸣的平民英雄,也可以是时代精英,正能量信息的话题可以涉及多个方面,话题上以积极向上的信息为主,如自强不息、助人为乐、爱心奉献、孝顺、慈善等。在呈现方式上,应该采用多元符号进行叙事,包含文本、视频、图片、音频等类别的结合形式,这样能够传播丰富的内容,增强信息的视觉感。在受众心理层面,正能量信息一般以积极心理去传播,故事化叙事中反映着人性之美,如幸福感、乐观、善良、爱等,着眼于媒体的人文关怀。由此,传播正能量信息也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正能量信息的广泛传播能够创建和谐的信息环境,它能展现人性之美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貌。正能量的传播兼顾多方面力量,法律法规是正能量信息的保障者,媒体是正能量信息的宣传者,意见领袖是正能量信息的引导者,此外,每个公众应该成为网络正能量信息的传播者,努力成为正能量信息环境的建设者。
注释:
[1]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2018-01-05.2018-03-23.http://www.cnnic. 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 70249.htm.
[2]张春泉.“正能量”:科学术语中的一个“高能”热词——基于认知语义的语域渗透理据分析[J].江汉学术,2013(06):101-106.
[3]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10-16.
[4]Brad McAdon. Aristotle, On Rhetoric:A Theory of Civic Discourse, George Kennedy[J]. Rhetoric Review,2007(03):33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