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频道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发展与价值

2018-04-17 16:48程继后
新闻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选题

程继后

【摘要】作为一档地面频道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调查性报道版块,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栏目中的《第一调查》版块,其因具有独到的新闻价值,以及保障老百姓知情权和话语权、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获得省内观众持续关注。本文以《第一调查》为例,从其选题、报道、价值三个方面探析地面频道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及困境。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选题;报道方式;社会价值

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正式开播,标志着大规模调查性报道的出现,作为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一经问世,就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光。纵观《新闻调查》的报道选题可以发现,近几年在新闻事件题材上的比重有了增加,这一点在民生新闻的发展上更是有迹可循。2003年,《南京零距离》的开播点燃了南京人的新闻激情,让镜头对准群众的民生新闻成为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也在民生新闻中逐渐浮出水面。本文以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中的《第一调查》这一子栏目为例,探寻地面频道民生新闻中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管窥这类报道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一、《第一调查》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栏目于2003年开播,该栏目高扬民生新闻旗帜,从民生视角关注时政要闻、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使得栏目的收视率一直稳居地面频道榜首。《第一调查》是《第一时间》栏目里的一个子栏目,以接到新闻线索为起点,对事件起末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报道。从2006年以《第一调查》这个标题为主题进行报道以来,已经有12年之久。但是由于可行的调查选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仍没有成体系的播出周期,但是《第一调查》仍然以其深度和力度脱颖而出。十来年间,《第一调查》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百姓,用话筒和镜头作为舆论监督的利剑,为百姓走上问责之路,为观众揭开悬案之谜,也为栏目贡献了较高的关注率。

二、《第一调查》的选题取向

目前《新闻调查》栏目的选题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对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背景的分析;大时代背景下,个人或特定群体的故事;对国际重大时事的追踪调查。而《第一调查》栏目的选题,因省级台的原因,所面向的主要是省内的观众,因此对照以上的选题类型,主要是前面三类。

对比《第一调查》栏目2007年5月26日到2009年5月26日与2015年5月26日到2017年5月26日的选题,经过粗略的梳理可以看出:2007至2009年中节目数量共计35期,其中反映社会问题的有14期,占40%;反映新闻事件的有9期,占26%;讲述个人故事和案件追踪的分别占20%和14%。而2015至2017年中节目数量共计64期,其中反映社会问题的有28期,占44%;反映新闻事件的有20期,占31%;讲述个人故事和案件追踪的分别占14%和11%。

从数据来看,虽然反映社会问题的题材仍稳居首位,但是反映新闻事件的比重明显增加,而讲述个人故事和案件追踪的题材相应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调查性报道已逐渐进军新闻主战场,报道的选题更加贴近新闻本性,追求时效。另一方面,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入调查的新闻范本,是新闻媒体实现舆论监督的利器。因此,纵观这几年的选题还可以发现,涉及公共职能部门的维权事件调查数量显著上升,通过记者的层层调查,使事实真相浮出水面,倒逼责任部门给出处理态度,真正做到用记者的话语权为百姓服务。

三、《第一调查》的报道方式

电视新闻调查性节目,注重连续报道、深挖故事情节,通过迷离多变以及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来吸引观众。因此相较于其他电视节目,能选择的报道方式更为多样。

(一)以小见大,关注弱势群体

以《第一调查》为例来看,《第一调查》作为《第一时间》的子版块,一般一期会做成上下两集,但若对比较复杂的事件的调查,也有做成上中下或是更多集数的,在一整期80分钟的节目时长里基本会占到10到15分钟左右,相比于其他新闻时长来说,已经占比很大了,但是《第一调查》往往只从一件事情一个人物,甚至是一个村庄的典型事件入手,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进行报道。比如,《第一调查》播出的一期《今年的小麦不一般》,节目选择从一个农民入手,而不是通过大面积的走访,这样的采访更加深入,细节更加翔实,也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在《第一调查》节目里,有很多选题都涉及农民问题,涉及青少年问题,以及一些疾病患者。這些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题材都是从小切口进入报道主题,由一个个小事件的累加,引起大的共鸣与反响,从而揭露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二)从点到面,讲述百姓故事

因为调查性事件一般比较复杂,从刚接触到事件到了解事件全貌,揭开事实真相,往往需要记者跑很多处地方进行核实。因此,《第一调查》的报道方式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在开头设置悬念,报道随着记者的调查而层层展开,并且以故事性的语言叙述报道内容,在节奏上张弛有度,使观众跟随记者一同走进揭开新闻真相的调查之路。其实,近几年来故事化叙事一直是民生新闻转型的创新点,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将报道新闻转化成讲新闻,是拉近受众与媒体之间距离,促进传受互动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第一调查》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也讲究从点到面,层层深入。如2010年获得安徽电视新闻奖新闻类一等奖的作品《第一调查:我的房顶谁做主?》中,事件的切口是一个很小的点,是新闻当事人自家房顶被强拆,而后经过多方的采访调查,将事件的触角慢慢延伸到了当地政府的不作为与经济利益纠葛,最终事件全貌被展现出来,有力地进行了舆论监督。

(三)由表及里,追踪事件始末

调查性报道实质上是动态性的报道。《第一调查》的报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追踪性的报道,先报道新闻事件的基本信息,对于还没有呈现出来的信息尚做保留,之后随着时间推移和新闻事件的发展,对此进行深层次的跟踪报道,报道由事件的发展而层层深入,展现调查性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四、《第一调查》的价值体现

(一)新闻价值

重要性强。《第一调查》的报道主题,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一调查》曾多次曝光多家知名餐饮集团后厨乱象、食品生产黑作坊;还有对农村生产建设,职能部门不作为的曝光;还关注出行安全问题,如客运站黑车、非法黑校车,以及关注社会上的不法现象,如网络骗局,医托骗局等等。

接近性强。《第一调查》作为《第一时间》的子栏目,选题主要立足省内,所以节目报道的对象,通常是观众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或事,观众收看节目时自然就有一种地缘上的接近感和亲近感。例如,《滨湖时代的巢湖污染》《生源地助学贷款》《谁在忽悠我们的孩子》等,都是发生在观众身边的事件。

趣味性强。《第一调查》有时还会采用隐蔽式采访,记者利用不同的身份,采访与新闻有关的人和事,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一面,具有极强的趣味性。

(二)社会价值

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作为一档调查类节目,《第一调查》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就是让老百姓有知情权。除此之外,电视民生新闻对于老百姓话语权的实现也有保障作用。《第一调查》接受老百姓直接提供新闻线索和举报,对老百姓的呼声和诉求,经核实筛选再进行调查报道。

实现舆论监督。对社会中见不得光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是《第一调查》实现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一种方式。在这个层面,《第一調查》主要监督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监督相关社会服务部门等。通过舆论监督,《第一调查》对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起到了促进作用。

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在《第一调查》节目当中,报道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以及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事件,真正关注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对社会公众负责的心态,体现了媒体对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也赢得了他们对节目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曹培鑫,蓝旭.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探析[J].现代传播,2000(06).

[2]李德刚.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方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4).

[3]常江,文家宝.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基于场域理论对央视《新闻调查》(2009-2014)的内容分析[J].新闻记者,2015(11).

[4]张建民.从调查节目到调查性报道——电视调查性报道暨《新闻调查》栏目发展高级论坛综述[J].现代传播,2004(01).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选题
生物学情境化新高考复习选题例析
出版社如何科学地落实好选题论证制度
新年刊
选题有误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