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类的未来

2018-04-17 05:32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一起教育科技董事长
未来教育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个性化老师

王 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一起教育科技董事长

第五届“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暨“教育家成长联盟”全国四次会议

我从北大毕业以后曾留校当过六年老师,硕士毕业后进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成了一名软件工程师。在美国待了七年以后,我的同班同学俞敏洪找到我,希望我回来和他一起创业,于是我和当时在加拿大的徐小平一起回到北京,我们三个一起做新东方。我在新东方工作了十年。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纽交所上市。之后,我们仍然想延续新东方这种面对青年学生的激情,所以我和徐小平商量能做什么?面对未来,面对年轻人,我们希望能够和他们一起成长,共同完成重启未来的梦想。当年在新东方我们的口号是“出国留学的桥梁,归国创业的彩虹”。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口号的理念是超前的。后来陈可辛导演把我们的故事拍成电影《中国合伙人》的时候,大家才理解年轻人创业是怎么一回事,是大家一起做一件事,与自己梦想有关的事,还能在一起把它做大是很刺激的一件事。当年这部电影也对中国年轻人的创业产生一定的启迪或者是借鉴作用。于是,我和徐小平成立了真格基金,帮助很多人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所以今天我想从我个人的三个从业经历,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未来,无论怎样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朝阳产业一定是坚固不破的,是值得永久投入的。一个关乎人的肉体的延伸,比如医疗、健康、保健等。一个人生存,首先要考虑怎样维持生命,延长肉体的寿命,肉体寿命延长的同时,怎么提高精神的寿命,换句话说怎么提高生命的质量?这关乎教育。所以从投资角度来讲,未来最值得投资的就是两个领域,一个是医疗,另一个是教育。这两个领域一个关乎人的肉体,另一个关乎分的灵魂。在座的教育者担负了整个人类一半的成长任务,所以我非常敬佩大家,尤其是从事幼儿园、小学、初中这些早期教育的园丁们,没有你们,我们何谈教育,何谈未来,何谈教育能够为未来带来的真正东西。

工具理性层面的教和价值理性层面的育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这两个字,超过了英文education的意义。“教育”两个字非常终极地点明了教育这个领域关乎人类的全部命运的本质。有的时候要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文的表述一步到位。虽然我们中国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起步不早,比如硬件方面。但是中文最早把计算机computer这个词翻得一步到位,翻成了未来世界发展的趋势——电脑,只有我们把计算机翻成电脑。computer这个词,只能让人联想到计算,后来计算机发展了几十年以后,翻译成法文就是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让人觉得除了计算还能做信息处理。只有在汉语中,我们一步到位,把这一堆硬件包罗的软件加在一起将最终极的目的翻译出来了,叫“电脑”。

“教育”这两个字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涵,教和育。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是实现目的所需要借助的手段和工具,我们称之为工具理性;育是手段背后所必须依赖的、最终极的价值观,我们称之为价值理性。所以,可以从教育这两层内涵来探讨未来教育、教师,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问题的答案。教育包含的这两层内涵,在不同阶段我们给它以不同的专注点就足以推动教育事业前进。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对于未来教育的认知,其实如果从这两个层次来梳理,我们就会找到非常明晰的解决方案,或者是教育工作者个人探索成长的路径。

先看看教育的手段。在科技发展的当前形势下,我们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育目的?无论教育目的是什么。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诞生,未来对教育、对人的心灵成长的教育问题,都不可能忽略技术革命、信息化革命、智能化革命可能带给教育产生的变革。我们要培养的人,从诞生之日起,他的思维方式就抹去了“未来”这两个字。换句话说,现在,不管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如果老师不能够严肃思考科技和教学内容产生什么样的互动,这个互动的排列组合能产生什么样的更加积极的效果、效率,同时思考怎么改变现在传承的内容结构、方式方法以及达到的目的,那么很难想象今天的教育能给未来的人才带来什么。

我们再来思考下,现在民众对教育最大的期待是什么?一是减负,二是公平,三是个性化。要真正做到减负,首先要理解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知识架构、知识技能一无所知,我们无从贯穿孔子的“因材施教”。什么是因材施教?其实就是第二点,教育公平。很多人认为因材施教是个性化的体现,我认为这句话恰恰体现了教育公平。人们往往非常粗浅地理解,教育公平就是无论学生的起点是什么,无论他的生活经历是什么样的,我们给他同样的信息流,同样的知识结构,让不同的人同时间得到同样东西,就是公平。事实上恰恰相反,因为有的东西他不需要你为什么给他?有的东西他没有你为什么不给他?我们面对那些边远的、乡村的孩子,他们和我们南昌最好的学校里的孩子显然起点不一样,什么叫做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在“知道”的情况下给予他所需要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公平。否则的话,起点似乎公平,但事实上却不公平,因为不同的人起点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结果最后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只收获了挫败感,原本的天分、独特的能力和自信荡然无存。所以真正的教育公平是因材施教,真正的好老师应该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东西。第三,教育个性化。教育终极目的是培养个体人,而不是集体人,虽然个体人汇聚起来是一个集体,但落实到具体来说,也终是每一个个人叠加出来的,即便是面对集体教育出来的,也一定是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个人,这些“个人”叠加在一起构成了超于个体相加总和的状态,才完成了育人的最关键一步。而个性化学习,一定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增强或者推助才能得以实现。

我们按照现在技术发展的状态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人的进化状态来通盘细致地考虑,可能就能找到我们对于未来教育和在未来教育下教师是什么样的角色,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成长和迭代的答案。

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会让教育发生哪些变化

科技对教育的推动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第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解决方案,已经成为现阶段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换句话说,如何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不能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不掌握不深究,就无法达到有的放矢,最后即使真正教一辈子书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其实有一个进化的过程。互联网对于教育首先带来的是“一对多”的状态,也就是当时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在教育的传统状态下,教师是一个传感器,实际上构成了知识载体的传承,一个好老师,得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能传递多元的知识,面对他课堂上的全部学生。但通过互联网,这种优秀的知识传承载体,从“一”放大到“多”,一个优秀老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互联网的媒介功能,可以做到让这个物理空间之外的不同学生同样享受到作为“一”的知识传送体的教育。所以互联网达到“一对多”,作为有理想的老师,我们能不能把自己最优秀的那部分知识积存的内核,更多、更大范围地传递给需要的人,这是衡量我们是不是面向未来、有理想做法的思考基础。

在我看来,随着大数据的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又做到另外一点,达到了“多对一”。如果说“一对多”初步地解决了教育传播方式相对的公平,那么再往前发展,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刚才讲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个性化的核心就是怎么样用各种手段来解决一个人的成长问题,这才是未来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人工智能所能解决的、老师人力难以做到一个一个问题,就是真正实现“多对一”的教育方式。通过大数据的全面分析,教师可以对一个具体的受众目标了如指掌,然后就能够非常有效地制订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成长路径,在同样单位时间里,实现符合他的语境、他的天赋、他的人生经验和他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以及他技能的缺失,来共同达到一个均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非常有效的,从工具理性角度来讲的教育的转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多对一”这一波技术浪潮,究竟让课堂、让教师、让一个学生的学习路径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聚合在一起又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中国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2010年只有2821万,到了2018年,还不到年末就突破了1.35亿,预计2019年会提高到大概1.8亿左右,这个数据稍微超前一点,但我认为2018年底肯定可以实现1.5亿的在线受教育用户规模(见图表1)。

我们投资了一起教育科技,2007年开始在北京进入第一所学校,它主要面对小学阶段的教育,从去年开始进入中学,截至2018年9月份,学生注册用户已经达到4700万,涵盖13万所中小学。同时,这个教育平台上还有230万教师,他们通过这个平台备课、测评、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有2200万家长,覆盖全国363个城市。

通过对这个平台实际用户的调研发现,34.3%的学生认为使用在线作业学习平台能够提升成绩,66.2%的学生认为兴趣有所提升,将近30%的教师认为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能提升学习成绩。这是因为一起教育科技让作业第一次实现了个性化,也就是全班32个人,可以给出了32份作业。从事教育的人肯定知道,教学中最棘手、最痛苦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哪?如果学生没有动力,课堂就很难组织,如果教师花很多时间组织课堂,花费大量的经历用于学习的动力建设而不是内容的传输,那就更谈不到内容之后教学目的的打造。

教育发展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数字化可以提高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效率。比如,以前从老师留作业到判作业,占用了老师大量的宝贵时间。如果能让老师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准备教学的内容,或者研究学生,进而引导他们成长,那教育效果就极大提升了。要将老师的精力从繁复的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显然需要数字化,否则,老师怎么可能面对32个同学出32份作业?出32份就要改不同的32份,学生减负了,老师的负担放大了30倍。而个性化的大数据能够促进对学习目标更为精准的研判或是推送,学习效果就大大提高。所以,只有通过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手段的辅助,才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精力研究个性化的教育。其实人工智能也有增强智能的概念,并不是人的智能被机器替代了,而是人工智能辅助人的智能共同完成一件事。

各种教育手段的组合能让知识传输的方式变得引人入胜。比如,为什么说使用这个技术手段能有将近67%的同学认为学习兴趣大增了?因为传统性照本宣科的传输形式完全变了,充满了色彩,充满了动感,充满了人机之间的互动。

比如,南开中学实验班,以前每次考完试以后,数学老师们要请全班同学参与做统计,统计每个同学成绩进步还是退步,然后制作一个表。用了智能化作业平台,一键生成,全年级四个班,生成表格只需要几分钟,老师们就对这次考试全部的知识处理产生了非常宏观且精准的判断,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实际应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一目了然,根据数据,更加方便在接下来制定教学的规划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平台能够做到非常精准的分析,能够把每次学生的考试、作业、练习,按照不同的知识架构、知识板块,非常具体地分析出来。通过每次考试、作业之后能力的成长,就变得非常清楚。老师可以实现对具体一名学生精准的评判(见图表2),红字就是老师认为这个同学需要加码的地方、需要着力的地方、需要专注的地方,黑色的地方就是表明已经合格、不需要再重复了。老师可以按照对于这个同学的诊断来个性化地布置作业。每个学生也非常清楚地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不应该重复哪些内容。如果不通过技术手段,凭老师个人主观判断,很难总结出这么全面的数据。

作为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够成为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属于未来、拥抱未来的能力?第一,我认为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一句话:“教育的衰落就是未来人类的衰落。”我们如果不能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就不能够拥抱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真正有效、精准的、科学的手段。教育的理念不能够只是传统型的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灌输,而是使用各种手段来转变教育传输的方式,琢磨教育的目标,然后仔细思考教育的效果或者结果。第二,教师自我的提升和发展。因为学生的层面取决于我们老师的能力,如果教师本身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排斥,如何让学生成为高科技未来引领时代的领军人物?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实际上每个老师角色转换都应该如此,老师能不能成为一个知识的整合人?变成对各种知识手段非常敏锐,而且能够把最优秀的教育内容整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制片人”或者“教练”的角色,这点非常关键。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工作不是把一个容器灌满,而是点燃火焰。这是教育工作的本质,也就是说,应该把学生当成一个需要点燃的木材,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有的放矢地让每个同学发自内心情愿地被点燃,而且最后变成熊熊大火,让他们自己照亮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背负的责任。

教育的目的,说来道去,无论中西观念,无论历史时代是什么,他们都是一个使命,从来没有变过,就是培养“社会的”可用之才,这个“社会”可以处在任何时候。我们理解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理解了社会的未来是什么样的状态,才能够找到解决方式。从教育的历史来回顾,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人的思想了解教育的本质。第一,孔子,《论语》里的教育观,其中一点谈的就是“君子”,他教育全部的理念都是为培养君子;第二,柏拉图,他说对一个人教育,最重要的是关注他的“灵魂转向”,因为“灵魂在洞穴里”,看不见真正的真理之光,而一个教育者的目标就是不断点亮别人的灵魂,让他的灵魂看到世界真实的本质。所以柏拉图说教育工作者成功不成功,就要看他能不能使灵魂转身看到自己;第三,雅斯贝尔斯,他认为,教育工作者是“为人的生成而服务的人”,是培育人的人。

“教育”两个字,教,实际上就完成了英文的teaching/learning,是传输、学习知识层面的问题;育是foster/culture。作为老师,我认为需要注重学生两个层次的能力,第一,重想象力。一定鼓励学生多元思维,解决一个问题一定要启发学生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想象力方面尽可能多元地去看世界,尽可能多元地去构造世界,去想象世界,去改变世界,哪怕这个改变本身是荒唐的,但他的想法是独特的,这都是有价值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回答问题,甚至不是正确地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哪怕是错误地提出一个问题。教育的核心和科学价值一样重要,在于怎么样让学生从幼小的心灵里,在想象力之内提问、追问,给出无穷可能性的这种状态。

第二,形成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工作者不同的在于,教育工作者要形成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一定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黑的什么是白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这两个如果能清晰地灌输给学生,其实已经完成了教育的大部分,告诉他价值观一定是一元的,想象力一定是多元的。

为未来培育个体生命创造的翅膀,让他能够飞起来,让他们展翅翱翔,他们无所不能,他们敢想敢干,他们能有成就。最后他们还能有精神健康的坚强之根,这样他们的就变得坚强,变得独特,变得自信,不同的人汇集起来,就成为一个强健的民族灵魂,只有这样健康的民族灵魂,才能撑得起一个民族的光明的未来。

现在互联网传输的内容特点是多、快、浅,我们老师能不能引导大家变得专注,变得慢下来,变得追求深刻,就显得得非常重要了。因为现在大家都只要追求速度,只要追求信息的多元化,越快越好,只要追求浅在的理解,总要有些东西让我们专注、精深,慢下来、缓下来。

教育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只有完成了这些,我们才完成了工具理性层面的教,价值理性层面的育,才能从肉体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充满光明、向往光明、有能力飞向未来的真正人才。这就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梦想。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个性化老师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