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萍
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学生学习状况及学习效果的分析,以大数据理论为基础,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规律和学习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思考和探索,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学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语文肩负着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才培养的任务,而掌握先进教学方法的教师对于学生理解中学语文所蕴含的文学意义和文化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迈进文学的殿堂,启蒙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起到关键的引路人角色。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汉语的复杂性,学生在掌握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的学习障碍和认知困难,学习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产生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同时,语文教师在讲授课程由于长时间无法得到学生正面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学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期望,以至于教与学之间产生的隔阂逐渐加深,对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通识教育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语文课程没有发挥出通识教育的核心与基础作用。
如何更好的教授语文课程,让受众学生感兴趣,主动去学习语文课程是摆在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针对这个难题,本文作者所在单位的全体语文教师经过大量调研,在二十多年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理论和方法,展开语文教学新方法的创新性教改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学生反馈,探索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条新型道路。
本文作者所在单位教研室全体语文教师首先召开了多次教改动员大会,明确教改的目标、宗旨、范围以及方法和路径,通过外出调研和学生、家长访谈,逐步厘清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源。在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请相关的IT公司参加教改小组,由他们负责给老师讲授大数据理论和数据处理方式以及数据样本收集原则和鉴别方法,为更好的开展研究奠定研究方法和实现手段。大数据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对大量数据样本的收集和数学化处理,发现具有规律性和趋势性的本质特征,以此建立数学模型帮助用户预测和规避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大数据理论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偏好和趋势,加深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洞察力,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开拓文学审美的视野,对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们首先将中学6年的语文教材根据文体进行分类,按照作者、时间、文学价值、时代意义等标准将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诗词歌赋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资料归纳总结,从而在宏观上得到一幅语文教材的整体素材图,使教师能够深层次的理解教材编纂者的思路与核心思想,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把握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同时教师们将近二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省市级各年级语文试卷等资料收集整理,根据各种类型试卷进行分门别类的的分解,建立题型、知识点、分数等指标的相关性归纳总结,甄别出教育主管部门考核语文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等无形的信息,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师们对本省市和外省市近40所中学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面对面座谈,主要涉及学生对目前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媒介、教材内容、教材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主观看法的调查,以及学生们对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宗旨、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聘请IT公司将搜集到的所有资料和调研结果进行数学建模,经过2个月的数据仿真,得到了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的语文课程大数据分析,这对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和掌握语文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经过2年的实践检验,我们发现通过运用大数据理论和方法对中学语文课程开展研究,能够推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助于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有助于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程教改,引导学生热爱语文课程,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总之,通过运用大数据理论和方法,推动中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朱扬勇,吴俊伟,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刘伟娜,谷晓飞等,大数据应用研究:合作经济与研究,2017;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