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岿
(大连民族大学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
随着西部大开发、全国对口援疆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疆各地州、县创立了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了“县县建园区、县县有园区”的发展局面,但产业发展遇到了人才短缺的问题。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互动关系的一般规律。一般来讲,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分为四个阶段:劳动密集型阶段、资本密集型阶段、技术密集型阶段、知识密集型阶段。伴随产业高级化过程中,人才结构也随之向高级化演化,即从初级技术人才(组织型、管理型、改进型、技艺型)到高级技术人才(决策型、经营型、技术型、生产管理型)再到创新人才(战略型、开发型、创造型、信息型)转变[1]。不同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利用产业政策和产权关系加快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人才培养则是知识传递、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人才的数量和层次结构往往很难同时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滞后特征。由于新疆大多地州市没有经历工业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无论南疆地区从“农业经济”直接向“工业经济”转型,还是北疆地区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才短缺问题。
对口援疆是一个全方位、整体性、系统性工程,产业援疆离不开人才援疆、教育援疆等其他领域的支撑。2010年3月,新一轮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就强调,要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此后,2012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召开的第三、四、五、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都把“产业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作为促就业、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本文基于大连市对口支援八师石河子市的个案研究,根据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产业援疆与干部人才援疆的互动关系,认为产业援疆必须同步优化人才结构。
八师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八师面积6 007平方公里,耕地296万亩,人口6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占新疆兵团的四分之一左右。八师管辖14个团场,石河子市行政区域面积460平方公里,有新疆天业等5家上市公司,石河子大学等14所大中专院校,兵团农垦科学院等18所科研机构,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八师石河子市是新疆发展最快、最好的兵团城市。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4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8:44:38.2,城镇化率达到8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 879元,连队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 74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群众安居乐业,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上数据来自实地调研)。
经过近30年的经济发展,八师石河子市从原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迅速向现代产业转型,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转型升级中,农业种植业仍占较大比重;工业比重较大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主导产品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风险加大。二是高技术和适应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产业和产品规模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整体工业可持续增长能力减弱。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服务外包、科技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四是现有城市空间已不能满足城市功能优化、区域功能实现和产业发展需求。五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水利、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平衡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为此,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市政府着力抢抓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历史机遇,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进一步提升兵团的竞争力,壮大兵团的力量,使之成为兵团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使之有能力发挥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的作用,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确定了“一城两极双轴”的城市布局和“双核三带多产业园”的产业布局,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把师市建设成为“三都”“四基地”“五中心”*“三都”,即宜居之都、服装之都、红酒之都;“四基地”:即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化工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基地、乳品和肉类加工基地;“五中心”:即红色文化传播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高效节水中心、兵团北疆电网中心。,倾力打造“平安石城、绿色石城、活力石城、文化石城、开放石城”五张靓丽名片。
大连市把产业援疆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优先目标,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民间资本和社会组织到八师石河子市投资兴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特色餐饮、城市综合体等绿色、环保、清洁产业向石河子转移。一是支持石河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如以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为主的金融业;以承载科技型企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商业地产业;以服务于企业创新创业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业;作为高新区配套的酒店、商场、银行、保险、文化及房地产业。二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到石河子投资。如以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数据中心为主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及文化创意的创新产业,以企业管理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经贸中心为主体功能的现代化企业总部。三是支持石河子化工产业。继续推进大连化物所与天业集团的合作,大力发展PVC配混料差别化特种树脂、塑料型材等一系列下游产品,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结合的产业链。四是支持石河子旅游产业。如以军垦文化旅游为主基调,加强旅游产品、精品线路开发;支持驼铃梦坡沙漠风景区向5A级景区建设,做好西部民俗风情园、葡萄酒酒庄、桃源农业生态旅游区、卧龙山滑雪场建设。五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团场特色林果苗木基地,形成特色产品内外销售渠道,促进职工增收、团场增效。
“十二五”期间,大连市产业援疆加快了八师石河子市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一是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从传统煤炭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提供一批高质量、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品。例如,新疆天业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成立了催化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研发了电石法氯乙烯合成无汞催化剂、乙二醇催化剂等项目。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培育软件和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大连新程软件、大连晓晨信息技术、大连沈特电缆、大连瑞丰通投资、大连坤盈景观、大连泰通建设工程等10家企业已落地产业园区;三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特色种植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团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例如,大连果树种苗花粉开发中心与134团合作种植大樱桃项目,目前种植300余亩。
为有效地提高人才供给效率,大连市采取“菜单式”的干部人才援疆方式。一是目标导向的“点对点”方式,选派优秀专家解决核心问题。例如,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高级工程师李世英,任新疆天业集团副总经理,成立大连化物所-新疆天业共建“催化联合研发中心”,打造了氯碱化工清洁生产的新模式。二是项目对接的“结对子”方式,借用同行业成型的先进管理和技术经验。例如,大连市规划局沙河口分局局长张明信,带领姚强总经济师、吴昊总规划师为石河子市修编总规划,并邀请大连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专家来石指导工作,组织研究了G30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石河子机场净空专项规划、石河子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三是重大项目的“组团式”人才援疆方式,取得突出效果。例如,大连国际机场援疆团队的16位管理技术人员对口帮扶石河子花园机场,短短3个月时间完成了人员招聘、校飞、试飞、机场行业验收、培训等工作,刷新了中国民航机场发展运行史上新的记录。此外,还帮助八师培训各类人才数千名,大连、阜新、铁岭拓展“一对一”援疆模式全覆盖。
新一轮对口援疆提出了“产业援疆”“人才援疆”的概念,将两者放在十分关键的高度。“产业援疆”“人才援疆”都是关系到提升新疆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问题。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关系的一般规律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结构优化提出更高要求,优化人才结构才能提升产业结构[2]。从本质上讲,产业援疆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干预下,为新疆建立合理的、高效益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才援疆是通过制定人才流动政策,引导紧缺人才向新疆流动,优化当地人才结构。所以,与产业援疆相对应的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人才援疆相对应的是人才结构优化,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产业援疆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十二五”期间是八师石河子市产业结构调整最快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从29.3:38.5:32.2调整到17.8:44:38.2。“十三五”期间的目标是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50:48,达到或超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当今世界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多数在6-7%以下,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达到50-60%以上,属于高层次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迅速高级化,技术资本含量不断增加,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虽然八师石河子市教育科技基础比较雄厚,人才资源比较丰富,但人才结构不足问题凸显出来:一是高层次人才不足。缺乏现代农业、企业管理、新技术、信息、金融、旅游、物流、文化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二是人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70%的技术人员主要分配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行业,较少分布在制造业。调研中了解到,对于八师石河子市这样发展最快、最好的兵团城市而言,缺少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缺乏具有先进经验、开阔的视野、创新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产业转型升级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状况,人才资源存量大、供给效率高会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智力保障。八师石河子市有煤炭重工业、棉纺织、农牧产品加工的产业基础,如天业集团跻身全国500强企业,西部牧业花园乳业获得婴幼儿配方奶粉许可,张裕酒庄为龙头带动红酒业快速发展,但产业发展面临产业层次不够高、全国知名品牌不多、市场竞争力不足、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低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产业援疆不仅是产业扩散或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伴随产业转移的同时建立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使之具备创新力、竞争力和吸收外来技术与承接外来产业转移的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四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都会拖其他领域发展的后腿,从而影响整个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水平[3]。其中,人才资源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在传统产业中不断融入高新技术,加大产业链条中高新技术的比重,逐步缩小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差距,而且可以加速主导产业的成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八师石河子市人才紧缺问题,人才援疆是优化人才结构、加速主导产业成长的有效办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3]。由于地理位置、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很难出现人才快速聚集的现象。新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门制定《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新党办发〔2012〕16号)和《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施细则》(新人社发〔2014〕95号),但很多地方即使在物质待遇、户口、住房等方面给出了优惠条件,也难以招到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尽管大连市帮助八师石河子市引进了规划、机场管理、环保等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还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研究表明,工资收入和物质待遇对于一般人才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于大多数高层次人才而言,对社会流动往往有更高的期望值,更关注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和非经济因素(如:技术转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系统)[4]。可见,人才配置不但受经济、技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人才自身的意愿、情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顺应人才流动意愿与市场规律,进一步完善人才援疆体制机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高级人才靠聘请,中级人才靠引进,初级人才靠培训,这是调整人才结构的一条捷径。高级人才不能仅靠计划选派,更要注重提升当地科技服务能力,通过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专利保险等金融服务机制,吸引高级人才聚集。例如,2010年,天津滨海新区成立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首创“众创空间+专业综合性大平台+孵化器”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新模式。其机制创新体现为“政府搭台、市场机制;国有资产、企业运营;不设围墙、开放联合;国际认证、互利共赢”。具体做法:政府建立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最先进的公共技术服务,低门槛吸引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团队,让团队申报项目免费使用设备,并进行中期考核,不合格被淘汰,最终通过国际认证的成果转化为企业股份制造成品药,培育孵化一大批生物医药中小企业生产。截至2016年8月,吸引4位院士、18位国家“千人计划”、42位天津市“千人计划”、13位行业领军人才为骨干的人才聚集高地,为国内外402家企业提供了8万次以上的专业技术服务。它的经验在于以服务吸引人才、以服务孵化企业,为高层次专业科技团队和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到投融资、从科技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申报到药品申报、从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到技术交易及成果转化的全方位服务,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创新创业首选区”*课题组成员赴天津滨海新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考察、收集、整理的资料,2016年。。因此,大连市要把有限的人才援疆资金(占援疆资金的6.1%)精准投向八师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上,完善技术支持保障服务、投资融资服务、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创客创业综合服务、个性化创客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体系,才可能吸引更多的全国甚至海外的高级人才。
人才结构调整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计划配置,也称行政强制性配置。第二种是市场配置,通过薪酬杠杆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第三种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综合性配置[5]。目前的人才援疆主要采取计划配置,容易产生人才援疆行政化、选人机制单一、选人范围窄、选派人员数量少、缺乏双赢机制等弊端。例如,选派的援疆干部人才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选派干部每年只有15~20人,不能满足地方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市场与政府调控有效结合的配置方式,即采取选派+招聘的方式,公开向社会招聘高层次人才去创业,让高端领军人才和用人单位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自主进行“双向选择”。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完善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包括建立“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创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评价机制、晋升机制、荣誉称号等,引导大量身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技术人才向“低处”流动;在大连市“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人才计划中设立援疆人才专岗,定向用于八师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并适度放宽申报条件,降低评审标准;进一步加大援疆人才支持计划以及博士服务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等人才支持项目的实施力度;针对短期重点任务,选派急需技术人才开展技术援助工作等。
人才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是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人才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提高质量,使产业发展立足于本地人才的基础上。一是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大连市高校、科研院所与石河子大学之间建立“院校联盟、协调创新”体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采取“在校定向培养、回乡定向就业”方式,为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提供在大连IT、生物工程等企业的实习机会。二是强化援受双方人才交流。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教、支医等多种措施,培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反恐维稳、园区建设、招商、旅游、规划、法治、外向型经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地理信息测绘、统计、审计、财政等领域干部人才。强化团场劳务经纪人、农产品营销经纪人培训工作。三是借鉴大连国际机场“组团式”人才援疆的经验,通过引进高技术人才团队帮助当地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一是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按照业绩实施动态奖励制度,充分释放高端人才的价值和潜力,激励高端领军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管理经验去八师石河子发展。二是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采取创业风险投资无息、贴息和投资入股等方式,鼓励科技人才在八师兴办实体产业或自主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三是参照《自治区人才引进实施细则》和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建立“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机制,保证到边远艰苦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低于省会城市同职级干部职工。四是大力宣传“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智慧孕育财富,诚信缔造伟业”的理念,鼓励优秀青年人才去八师创业。
[1] 罗文标,黄照升.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互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38-40.
[2]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2):34-39.
[3]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
[4]王宁.消费流动:人才流动的又一动因——“地理流动与社会流动”的理论探究之一[J].学术研究,2014(10):29-37.
[5]刘春香.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分析[J].新经济,2010(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