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涛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毕节 551700)
近年来,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发病率有所增高。进行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主要手段。以往临床上常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但效果不够理想[1-2]。相关的文献指出,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良好。为了进一步分析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笔者对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8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8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后路组和前路组。后路组42例患者中有男20例,女22例;其年龄为21~67岁,平均年龄(38.15±2.13)岁。前路组42例患者中有男22例,女20例;其年龄为22~67岁,平均年龄(38.35±2.85)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为前路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手术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全麻。经其伤椎的左侧入路,使伤椎前侧和邻近椎骨充分暴露。对伤椎的中后三分之二部分和相邻椎骨之间的椎间盘组织进行切除,取出后纵韧带附近的异物,然后对伤椎进行复位。对伤椎缺损处进行同侧髂骨植骨融合处理,然后对伤椎进行内固定。冲洗术区,逐层关闭切口。为后路组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手术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对其进行全麻。悬空抬高其胸腹部,经其伤椎的后正中处入路,使伤椎充分暴露。使用椎弓根探针对伤椎的椎弓根进行探查,并在椎弓根的骨壁内钻孔。对伤椎部位进行减压处理后,使用椎弓根螺钉对伤椎进行内固定,然后经髂骨关节突部位及横突间对伤椎缺损处进行植骨融合处理。冲洗术区,逐层关闭切口[3]。
1)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是:(1)显效。经治疗,患者伤椎的高度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0%以上,脊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有效。经治疗,患者伤椎的高度恢复至正常高度的60%~90%,脊柱功能恢复较好,但存在轻微的活动受限和腰痛。(3)无效。经治疗,患者伤椎的高度恢复至正常高度的60%以下,存在严重的活动受限和腰痛[4]。2)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毕至下床的时间和术后住院的时间。3)患者胸腰段疼痛的评分、Cobb角和伤椎的高度。
对本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毕至下床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胸腰段疼痛的评分、Cobb角和伤椎的高度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的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后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前路组患者(P<0.05)。详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胸腰段疼痛的评分、Cobb角和伤椎的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1个月,后路组患者胸腰段疼痛的评分低于前路组患者,其Cobb角大于前路组患者,其伤椎的高度高于前路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胸腰段疼痛评分、Cobb角和伤椎高度的比较(±s )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胸腰段疼痛评分、Cobb角和伤椎高度的比较(±s )
注: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组别 时间段 伤椎的高度(cm)Cobb角(°) 胸腰段疼痛的评分(分)后路组 干预前 1.47±0.31 21.15±2.22 6.42±1.62 1个月后 3.48±1.32#* 44.56±5.51#* 1.94±0.68#*前路组 干预前 1.47±0.51 21.22±2.21 6.42±1.61 1个月后 2.44±0.29# 31.37±3.34# 3.51±1.29#
后路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前路组患者,其术毕至下床的时间和术后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前路组患者(P<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毕至下床的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s )
表3 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毕至下床的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s )
组别 术中的出血量(ml)术毕至下床的时间(h)术后住院的时间(d)前路组 704.01±32.77 64.13±3.57 7.24±2.51后路组 501.24±21.41 32.21±2.61 5.62±1.24 t值 8.215 9.566 10.721 P值 0.000 0.000 0.000
进行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等优点[5]。相关的研究资料显示,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可有效地纠正患者的脊柱畸形,解除其骨折部位对脊髓的压迫,缓解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促进其脊柱功能的恢复。李日旺[6]研究指出,使用椎弓根螺钉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伤椎进行固定,可快速恢复其伤椎的冠状面曲度和矢状面曲度,提高其脊柱的稳定性。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地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缩短其术毕至下床的时间和术后住院的时间,缓解其疼痛的症状,恢复其Cobb角和伤椎的高度。
[1]张建军,肖东,李金光,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9):1135-1136.
[2]王大民,肖克明,邵楠,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68-1170
[3]苗振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44例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8-10.
[4]彭礼林.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3):495.
[5]洪全明,杨可佳,沈飞,等.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比较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6,18(12):708-712.
[6]李日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5):7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