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燕,吴少艾,党智军
(西安欧亚学院 物流贸易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经济从快速粗放式发展转变为集约式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C2B(消费者驱动)模式推动供给侧改革,“以客户为导向”经营理念的深入及政府提出的“全民创新创业”号召,使得物流业进入到历史性发展时期。物流业持续发展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陕西省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时期,陕西省逐步步入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服务业势能将进一步释放,物流人才成为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因此,通过有效的模式、平台和机制组织协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面向物流行业的发展培养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尤为重要。
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以来,各部委就物流产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规范,对推动物流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应链物流链创新,2017年国家出台多项促进行业发展政策,见表1。
表1 物流行业政策及意见汇总表
2015年8月,陕西省发布了《陕西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促进陕西省物流业提质、增效、升级;推动和部署智慧物流、“互联网+高效物流”。为了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陕西制定了《陕西省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2015-2020年)》。《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中提出构建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包括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大通关体系建设、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出口贸易发展等五个方面。
根据《陕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陕西国家高速公路、铁路、“米”字型高铁网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将组成综合立体交通网;在自贸区建设机遇下促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安铁路物流集散中心、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等重点流通通道建设,“三网三港”(航空物流网、陆路物流网、物流信息网,西安国际陆港、西咸新区航空港、自由贸易港)成为“一带一路”陆海联运枢纽。
重点布局建设符合自身产业及物流流向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关中、陕南和陕北重点建设“三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配送中心”;构筑四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在国际物流平台功能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合作,形成陆港、空港无缝衔接联运平台,跨境电子商务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与此同时,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在“一县一主业”的产业聚集发展,将形成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配套的发展新格局。
2018年2月7日,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西安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是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西安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和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陕西正处于物流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对接西安国际枢纽城市建设,依据产业规划,立足于应用型的特点开展物流人才的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应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运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在能力方面关注培养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在专业能力上注重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陕西省“十三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到2020年,陕西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8 0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 700亿元,年均增长20%,西安将建成国家电子商务中心城市。随着产业政策的推进,行业企业纷纷入驻西安,在西安布局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业务,见表2。
表2 物流企业项目汇总表(部分)
未来物流业的发展将突出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物流服务项目的精细化与专业化,物流服务模式的定制与创新,随着国际物流通道的大打通将带来更多的物流业务新需求,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物流服务将有爆发式增长。在国家政策扶持引导下,陕西省物流业因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行业政策环境,处于国家“一带一路”重要区位,新形势下物流人才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对物流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2016年中国物流高等教育年度报告》数据,江苏省院校物流专业开设的数量最多,山东、湖北、广东次之,而云南、贵州、甘肃、新疆、内蒙古、海南、宁夏等中西部及偏远欠发达地区院校数量稀少。教育部2016年6月份公布的大学名单中,陕西本科学校55所,民办本科学校21所。其中,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为16所,2016年新获批3所。从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总量及总体质量方面,均有所欠缺。物流及供应链作为第三利润源,已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陕西物流教育相对于东部个别省份,在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专业方面仍显不足。
通过对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网络调研和对国内部分高校的实地调研情况,以及对陕西省院校物流专业招生情况的统计分析,目前陕西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仍然存在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不匹配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院校情况,部分院校将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例如合肥学院和天津中德均与德国高校合作,采用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北京物资学院与当地多家企业合作,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实战型”模式,采用“小学期”方式进行实践培养。陕西仍有部分院校没有形成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偏重课程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不足,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整,未基于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毕业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多数学院专业定位单一,培养目标及方向不明确。多数学院培养目标以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为主,强调对物流基本功能的教学,为行业培养通用的物流人才。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虽然可以培养学生对各行业工作岗位的广泛适应能力,但从专业角度考虑,物流涉及行业与领域广泛,各行业发展不同,物流运作特点不同,因而对物流人才的需要数量与质量千差万别。而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几乎没有按照行业细分来划分专业方向的。
在教育现代化方面,陕西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物流人才培养应形成在校生培养、在职人员培训、职业技能教育、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多层次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多层次人才需求;同时,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也应成为陕西物流教育的重要方面。
陕西省在区位和科教资源上具有一定优势,是全国高等教育重要基地。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进一步明确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必将成为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带动关中协同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供给侧改革,产业格局优化带来新服务新业态,大批重量级企业的入驻,带来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催生新型媒体平台。
产业转型促进教育升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满足企业需求和支撑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物流专业教育的国际化成为重要方面。高校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新商业环境下,需求驱动下的物流专业教育理念应发生改变。随着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升级,迭代速度加快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物流管理人才也应具备一定创新的能力。
陕西物流人才整体结构和素质变革,将是陕西物流行业健康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而要培养符新商业环境的优秀物流人才,应基于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具备全球化视野,面向互联网经济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创新应用型物流人才成为促进陕西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物流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物流学科是技术、管理和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国际化视野,懂得物流技术相关软硬件应用、物流经济、物流管理技术、供应链流程、跨境电商、国贸等知识。
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面向“一带一路”倡议的陕西物流人才能力结构应具备复合型特点。实现从“T”型人才到“π”型人才的培养。“π”型物流人才强调在“物流专业为主的本科教育”和“通识教育基础上”加上另一项领域知识。就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而言,“π”型左撇是学科内的整合;右捺是跨界到其他专业的应用领域,如物流+电商、物流+大数据、物流+金融。
π型成立,不仅要在专业课程清单上做加减法,还需要π型重构“横”的教学过程,培养物流人才的适应性、团队协作能力和能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系统分析能力。还应有职业精神和社会担当,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
应用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应注重产学研结合。物流专业实践性高、应用面广的学科特性决定专业教育应注重实践培养,产学反哺教学。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标准,“双螺旋”培养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宗旨,结合陕西本土企业实践要求,以满足陕西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全人教育为特征,是涵盖知识培养、实践培养、素养培养的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双螺旋”模式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按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实践项目贯穿各学期,以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为主线的,集“课内+课外、学校+企业、理论+实践、就业+创业”于一体,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有机组合,构建包含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兼职教师及专业咨询专家的多元教学团队。课堂教学、课程实训、项目实践、专业竞赛、第二课堂、顶岗实习等多维度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周期,形成统一整体。
5.2.1 岗位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及课程建设。基于物流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梳理课程体系,以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形成可测量的学习成果,对应评价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内容充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块化、标准化课程体系。
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能力、内容选取、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构建“学、教、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深度匹配。依据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形成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适应陕西物流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与适用教材,实现与岗位群的无缝对接。
5.2.2 创新驱动的实践体系。形成与行业发展同步能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内工厂+校外实践基地”支撑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实践要求,以“通识教育+专业素养+职业素质”为核心,形成与理论教育配合的螺旋上升式实践体系。把握陕西物流发展的趋势,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核心,物流专业的实验实践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及校外企业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促进地区产业发展。通过专业领域不同方向的学科竞赛,促进学生观察行业,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实验室、工作坊等形式,学生参与教师产学项目,近距离接触物流行业与社会环境,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5.2.3 混合式教学改变课堂“最后一公里”。深入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混合式教学,如图2所示。应用、推广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指导”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整合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以数字化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互动,采用“混合课堂”、“双师课堂”“课程经理”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转变。通过第二课堂、导师制等促进非正式学习及交流。
图2 物流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构成
5.2.4 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面向“一带一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需要探索国际办学水准、体现学校特色。在教育合作方面需要探索新的方式,深层次开放办学。国际化物流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语言交流能力,懂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并能参与国际竞争。
要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应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标准、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注重国际化语音的英语,达到国际通用标准的要求。应开发制定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物流教育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标准应开放并具有国际化体系。
5.2.5“旋转门”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以适合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的多元结构的师资队伍,以“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兼职教师”为主,并着力培养和引进物流领域具有国际背景的物流专家及教师;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通过从学校与企业的“旋转门”计划开展挂职锻炼和校企合作项目研究,促进教师社会价值提升,通过学历提升、职业培训、学术交流、国内外放学、教育教学研究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专业教师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实践经验丰富、学术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5.2.6 AOL体系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校、院、专业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优化、整合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审核流程;流程监管机制建设方面,完善专业专业评估、教学过程跟踪监测、课程考试、教学效果评估、学位授予等关键培养环节的管理流程。以学习质量保障体系(Assurance of Learning,AOL)推动教学持续改进,形成闭环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明确目标学习成果,根据培养目标导向,构建物流专业课程图谱,明确各类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利用现代化媒体收集教学成果数据,分析其与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的达成度,以教学质量管理为核心,进行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形成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学过程,提出改进方案;并将改进方案应用于下一届人才培养,形成闭环。
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咨询委员会。持续改善教学管理,吸收专家、企业导师、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方的代表,成立物流管理专业咨询委员会,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定期进行专业教育评估,审议专业教育的重大决策并提出咨询意见,促进专业教育的持续改善。
通过对陕西省物流相关政策、物流行业相关情况的分析,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的,面向互联网经济和现代物流产业的创新应用型物流人才成为支撑产业和地区经济的重要方面,应用型高校只有抓住机遇,在双螺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注重国际化,培养方案及课程建设突出岗位能力,构建创新驱动的实践体系;以混合式教学改变课堂“最后一公里”,以AOL体系不断优化教学,进行卓越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师生的国际化事业并结合学校特色,才能在历史机遇下培养符合陕西物流产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