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少麟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都实现了“桌餐”向“套餐”模式的转化。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4年开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2004年至2007年为“桌餐”阶段,即不分方向,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设置十门左右的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因此学生的选择范围十分有限;2008年至今为“套餐”阶段,即分为三个方向供学生选择,每个方向设置5-6门专业课程,这个阶段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考虑到了当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也兼顾了一部分学生的兴趣。
进一步分析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没有明显的变化;专业基础课方面减少了商品学、线性代数、运筹学等带有本科色彩的理论课程,增加了实务性更强的进出口业务基础、物流市场调研、经济法等课程;专业课减少了供应链管理、网络营销等理论课程,增加了操作性更强的企业经营沙盘对抗等课程;专业实践课没有明显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专业选修课,从2004年开设10门课程到2008年试水分专业方向开设天天快递班,2009年正式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国际物流、快递、企业物流。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变化表
调研发现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套餐”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如下:
(1)强调专业发展与地方产业相融合,如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了山西省地域特点、产业特点的基础上,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企业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两个方向;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主要面向江苏现代物流产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含物流园、物流中心)、连锁商贸企业物流中心及生产制造企业三个方向;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企业物流和保税物流两个方向。
(2)强调“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基本都实行了“2.5+0.5”或者“2+1”的工学结合模式,大规模投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广泛联系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基本要求学生取得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或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中级物流师资格证书等。
(3)强调产教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目前国内的高等职业院校基本都要求教师下企业实践,取得“双师”资格,要求教师“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教学等,同时有条件的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校外企业专家授课。
(4)提出“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有条件的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然而,“套餐”式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基于产业导向、市场导向的培养模式,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未来的职业发展选择,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满意度低,投入了相当人力、财力的人才培养方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笔者进行了小范围的调研: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物流管理0802、1201、1203、1301、1304五个毕业班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52份,问卷回收率61%;作废问卷3份,实际统计49份,问卷有效率94%。调研结果统计如下:
(1)学生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满意度低,认为不需要设置的课程排名前三的是:电工(36%人次填)、管理学(27%人次填)、机械(21%人次填)。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对目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分布图
学生对教学的效果满意度也低,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认为是否学到了所需的专业知识分布图
(2)学生对我校物流与信息工程学院、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商贸与经济管理学院的专业课程有较大的选择意愿,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选择我校各分院专业课程意愿分布图
其中,商贸与经济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专业课程是会计、投资理财、国际贸易、报关的课程,如图4所示:
图4 学生选择商贸与经济管理学院专业课程意愿分布图
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专业课程是旅游、商务英语的课程,如图5所示:
图5 学生选择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课程意愿分布图
物流与信息工程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程
是物流管理、计算机信息的课程,如图6所示:
图6 学生选择物流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课程意愿分布图
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浙教高教[2014]102号文件)中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1)强化课程建设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全面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课权和选择学习机会。(2)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扩大推进分层教学。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学习能力、职业取向选择学习层次,实现因材施教。(3)完善课堂教学制度。建立开课准入制度。允许学生先试听课程,再进行选课学习。建立课程推出机制。(4)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建立完善学分制。实施学生导师制,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年(学期)课程科目、数量以及学习进度。因此,构建“自助餐”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的文件精神。
从调研得知:学生的兴趣多样化,涉及到我校各个学院专业的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将来的就业方向,实施“自助餐”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同时有助于在教师中形成竞争的氛围,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授课的吸引力。
根据调研结果,除公共课不变外,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改变为通识类自选课,见表2,设置24门课程供学生选择,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将专业选修课、除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专业实践课改变为专业类学习包,根据目前调研的学生兴趣,设置了会计、物流管理、计算机信息三个专业类学习包,见表3,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转移,可以根据将来学生的需求对专业类学习包进行增、减。学生在学习了通识类自选课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将来的职业选择意愿,先选择一类专业类学习包,然后在专业类学习包中选择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即可。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保证了学生选择的充分性,又能保证课程学习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表2 通识类自选课学习包
表3 专业类学习包
物流专业涵盖范围很广,可以和建筑产生交集,例如物流业界著名的企业普洛斯就是专业的物流地产商,这一类企业需要懂得物流知识的建筑专业人才;可以和金融产生联系,例如物流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概念是物流专业中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制造企业需要物流、商业企业也需要物流,还有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需要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有专门的物流装备制造商,需要既精通机电、又通晓物流知识的人才,当然人工智能化是物流装备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除了专门的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外,还有物流信息系统即软件开发企业,需要精通软件开发技能、又通晓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物流是一个多门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专业,不能将物流简单理解为“运输”+“仓储”。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证书上注明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企业会计方向、物流管理方向、计算机信息方向等,就顺理成章了。
在“自助餐”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操作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1)如果某个课程选修的学生过少,例如少于10人,那么需要插班到其它学院的相关专业班级学习,这时就要建立学时或者学分互换机制;
(2)如果某个课程选修的学生足够多,就可以独立成班级授课,这时需要建立相关的由校内专任教师、校外企业专家组成的授课队伍;
(3)合理分配课程所在的学期,协调解决教务排课困难,不同课程之间上课时间冲突的问题;
(4)建立专业方向介绍、课程简介、授课教师简介体系,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进行选课,避免产生“跟风”现象,合理选课。
当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肯定不仅于此,“自助餐”式的课程体系管理难度一定远远大于“桌餐”、“套餐”式课程体系的管理难度。例如:如何进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期末班级成绩排名,即避免产生学生选课“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的现象;班级排名时因为是不同的课程,学生之间的成绩评价困难。在“自助餐”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一一协调解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综述》中提出了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基本素质目标和评价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对现代人才的要求从过去的“从一而终”向“跨界会玩”转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由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主干型”课程体系向“树丛型”课程体系转变,即:文理科互相渗透、交叉,使学生知识面更加宽广;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发挥各院校、校内各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开发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综合、交叉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兴趣爱好,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个性和兴趣爱好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了解企业对岗位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让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当然,如果说学生是学校制造的“产品”,那么教师就是“产品”的制造者;如果教师由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的实践经历,那么要求学生具备职业技能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企业专家进校园授课、做讲座、参与“学习包”制定等的力度,这样才不至于闭门造车,使培养的学生能与企业的要求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满足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三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艳.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及启示[D].保定:河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