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在传统社会、传统经济与传统行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与整个社会融合度越来越深,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上与移动互联网相互结合或转型升级。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是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教学需要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挑战,同时,物流与供应链实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关于微信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袁磊等(2012)简述了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案例设计方案与实施过程,证明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柳玉婷(2013)研究了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王萍(2014)、朱学伟等(2014)研究并设计的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取得了明显效果;郑晓娜(2014)调查了全国208所大学的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认为校园已经形成无孔不入的“微信文化”;范文翔等(2016)探索并实践了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陈丽(2016)、刘晓然(2017)分别探讨微信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和英语中的运用;程亮(2017)认为微信在高校教学中应用存在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有效的移动学习资源较少、信息传播碎片化、信息传播效果难以保障、不良信息聚集等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参考已有的互联网、移动学习和微信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本文全面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挖掘其中教学资源,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微信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可望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也有助于解决教材内容比较陈旧的问题。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框架搜集相关专业类公众号,主要有物流管理、交通运输、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等专业协会、学会、企业、个人的公众号。表1列出了10个专业协会、学会、专业期刊推出的学术性比较强公众号,这些公众号都经过认证,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专业技术动态和行业资讯,吸引了大量专业人士的关注。
表1 专业协会和学会推出的公众号
微信公众平台还活跃着相关企业和专业人士,他们创建了自己品牌的微信公众号,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网络红人及其公众号见表2:
与传统教材相比较,微信公众号内容新鲜、时效性强。检索到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材,出版时间大部分为5-10年之间,尽管理论知识体系没有发生彻底改变,但是教材中的案例大部分已经不合时宜。近年来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发生了深刻变化,物流与供应链实践也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而变得今非昔比,探索与物流实际接近、时代感强、技术先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时可以根据表1和表2中公众号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加以选择。专业微信公众号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最新物流技术应用、物流企业操作流程的可视化、供应链主导企业、供应商的选择等相关视频应有尽有,需要结合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和甄别;特别是最新的运营方式、商业业态、创新创业案例值得认真研究、深入分析,并充分利用。
表2 企业推出的专业公众号
从调查可以看出,微信在大学生的生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形成了“微信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学习影响深刻。为了更好地利用内容丰富的微信公众号,也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微信使用情况调查,了解学生对微信教学资源利用这一教学方式的看法和接受程度。2017年2月22日、2月24日、8月22日分别对3个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3次调查共收到68份问卷,根据调查问卷对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主要用于聊天沟通、移动支付、看新闻、转发信息、查看公众号、学习英语等,100%的学生都使用聊天沟通、移动支付功能,用微信转发信息、查看公众号和学习的比例分别是54%、25%、16%。
虽然调查结果表明微信使用广泛,可用微信学习专业课的微乎其微。微信作为简单正规、性能稳定、不需要专门技术和过多投入的网络工具,完全可以支持教学沟通与移动学习。
教材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现有的教材选择是有难度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周期比较长,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实际。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为了丰富课堂讨论内容,促进学生在本科生层次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习效果,本文基于专业微信公众号进行教学设计,以丰富该课程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案例等教学资料。
开课前由教师或者学习委员创立微信学习群,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对巨量的微信资源进行必要分类和整理分析,发掘与不同专业理论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从中找到适合指导教学、科研及实践的大量教育教学资源,定期向相关学生推送“移动学习微信”,或者创作新的微课程、微视频,形成专业化的微信教学服务平台。通过微信发送学习内容,适度引导和督促学习,并摸索新的微信讨论等学习方式。结合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学方案,微信学习过程可视化。按照课堂理论教学进度,配套选择1:1课时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引导学生多读专门知识、多看相关专业新闻和音频视频资料,应用理论解释实际现象,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丰富案例分析的内容,与实际需求不脱节。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微信讨论和提交作业,也能利用微信扫一扫、摇一摇、看一看等功能将扫到的二维码、摇到的音频视频、看到的新闻发往群内或者发给教师,实现签到、签退等教学环节。
经过一年来的尝试,利用专业微信公众号获取教学资源,弥补教材更新缓慢的不足,为学生带来微信学习的新模式,提高了学生查看微信公众号和学习专业课的频率。根据实际应用,可以对比分析纸版教材、PPT课件、微信运用的教学成效,见表3。
表3 不同教学资源的特点和教学成效
在课程设计上,能够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发挥微信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即利用微信聊天支持多人群聊的功能,可以用于课后讨论,添加好友的功能可以支持有问题的学生随时提问,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激发进一步的讨论,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即解决教师面对的共同问题—如何促使学生把手机变成学习的工具;在探索个性化教学途径方面,微信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支持远距离、非课堂学习,方便学生根据需要、兴趣进行个性化选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资料和学习建议;课上课下结合推动自主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本质使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且是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的作用从讲解知识到引导学习,督促学生多读、多看,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典型案例分析、课程实验、实地调研、科研创新项目和专业学科竞赛等,指导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突破“讲之功有限”的困局,提升“习之功无已”的空间。
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微信是他们熟悉的社交软件,可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努力,构建出为学生、教师提供教与学服务的全新服务平台。微信教学具有信息发布方式多样性、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养成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及时反馈信息、讨论问题互动性强等特点。在运用微信教学的过程中,分析引入微信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就像全新的图书馆或者百科全书,使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都方式了变化,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单打独斗,也不是闭门造车,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共享资源、实现共赢。覆盖面广的微信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需要教师为教学、科研、指导学生做好资料信息准备和知识储备;教师还需要关注相关、了解、跟踪不同类型的微信,不断筛选与专业领域、有关课程、重点知识等相关的有效信息,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避免教学内容枯燥陈旧;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科研中加以利用,或者二次开发使用。
[参考文献]
[1]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28-132.
[2]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0):91-93.
[3]王萍.微信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5):88-95.
[4]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7-83.
[5]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2):83-86.
[6]范文翔,马燕,李凯,邱炳发.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7.
[7]陈丽.微信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初探[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6):64-67.
[8]刘晓然.“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微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8):91-94.
[9]程亮.微信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8):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