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师表》为例谈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2018-04-15 05:13杨茂玉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先帝出师表刘禅

杨茂玉

《出师表》是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其中,诸葛亮字字珠玑,既表达了自己对于汉朝王室的感激之情,同时又为刘禅指出在统治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成为历史上的一篇感人肺腑的名篇。本文以《出师表》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拓展背景,感悟文本内涵

《出师表》一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报先帝、忠陛下”的情感内涵,因此,教师应以文本为核心,在原文相关内容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背景扩展,使课堂教学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突出重难点。由于学生已经对前面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还可以在此过程中依据文本对学生进行比较灵活的设问,激发学生对文本脉络、情节塑造、人物性格等方面的探究,据此为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内涵奠定基础。九年级学生在理解能力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我们进行上面的安排和设计也完全符合该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点。

在教学《出师表》引导学生感悟其文本内涵时,教师可适当拓展这样的背景: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

上面简要介绍了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间线索,但这只是比较宏观的了解,学生对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缘由还不甚清楚。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段引文是刘备于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所说的话,从中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诸葛亮对刘禅上疏《出师表》的原因。可以看出,正是刘备对诸葛亮所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彻底打动了诸葛亮。因此,当学生对这些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后,才会明白诸葛亮对蜀汉的一腔报国之心,并以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之,在进行《出师表》教学时,教师应讲清文本的前因后果,抓住其中情感脉络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这样学生就会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出师表》总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的重点可概括为“行前劝谏”,后半部分的重点可概括为“表白忠心”。刘禅名义上虽为蜀汉之主,但诸葛亮实际掌控了国家的命运前途,因此在北伐以前,诸葛亮有必要告诫刘禅掌控好国家的大本营。只是这种劝告易于引起蜀主反感,所谓“功高震主”,因此诸葛亮巧妙地在文中表达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和勇气,使得刘禅易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二、挖掘典故,体会文本精神

历史典故背后通常蕴藏着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对于《出师表》来说,我们应该深刻把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我们知道,“诸葛一生唯谨慎”,细细体味文本,不难发现,无论是虑事还是措辞,文本集中体现了其恪守“谨慎”的精神,因而学生也就理解了此表为何被人们称颂为“至文”的原因。我们相信,诸葛亮已经明白后主缺乏治理和管理国家的能力,为避免其“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但又要保证后主能听得进去,“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这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极尽说理之能,因而使得《出师表》读来“情真理足,词婉心切,感人至深”。

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其中包含了许多历史信息,背后蕴含了许多典故,现兹举一例为证: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此段引文开篇明义,提出北伐的深层原因乃“益州疲弊”,这看起来相互矛盾,因为“益州疲弊”正不利于出师北伐,但如果我们将眼光看得长远一些,就会发现这正是诸葛亮军事智慧的集中体现——为出师伐魏之前所做的前期准备。大家知道,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伐魏的两条进攻路线:一条是从益州出兵进攻秦川;一条则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洛。这个所谓的“钳形形势”的军事设想本来可行,但天不遂人愿,后来的军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魏国在当时势力最大,牢固地控制了当时全国的中心地区,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吴国则在长江中下游称霸,政治形势虽处于下风,但经济实力还算雄厚,只有蜀国偏安西南一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而开篇所提到的“益州疲弊”,正是指这种局面。明知出师北伐困难重重,却毅然担此重任,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此段文本背后传达的内在含义,体会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翻阅文本,我们在诸葛亮“自叙身世”的片段中,又可以找到几个历史典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不难看出,上述引文蕴含了诸葛亮隐居隆中、三顾茅庐、兵败襄阳、白帝托孤、七擒孟获等历史典故。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适当引入相关故事情节,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对文本作进一步探究,又将历史和事实结合了起来,依托文本,又不失于文本。

三、品味文段,培养人文品格

首先,培养学生的广泛听取他人意见的品格。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首先为刘禅提出的一项准则,就是要广纳谏言。诸葛亮之所以写《出师表》,主要是由于他现在要北上打仗,不放心刘禅自己统治王朝,所以他抱着既是老师又是父亲的心态,给刘禅写了这篇表文。诸葛亮的心中深知统治的不容易和刘禅的不成熟,所以在开篇他就指出,刘禅要广泛听取其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够治理好整个国家,“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品味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诸葛亮的心中能够广纳谏言,广泛听取他人意见,而这正是真正的统治之道。这种精神也正值得当今学生所学习。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虚心品质,同时教育学生切勿过分固执己见,要充分考虑他人意见和建议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自己今后的学业和人生事业的发展。具体在讲解《出师表》时,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后主刘禅,然后体会诸葛亮对于自己的教诲,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观。诸葛亮第二个建议就是要求刘禅“亲贤臣,远小人”。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要求刘禅与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多交流,多请教,从而学习他们优秀的品格,用以统治国家;同时也要远离那些奸佞小人,他们心思邪恶且多行小人之事,与这样的人多交往的话,就会影响到刘禅的个人发展,进而威胁到整个王朝统治。此外,诸葛亮还列举了他与先帝的谈话:“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因此,在诸葛亮看来,刘禅需要广交君子,这样才能培养其优秀品质。与此类似,诸葛亮的这个观点对于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观也同样適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今学生的交友范围十分广泛,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普及使得交友存在很大的风险,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朋友观念,教会其明辨是非。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交友是正确的,但是交友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灵活多变的方式。九年级学生的性格多少有些叛逆和独立自主,所以教师最好不要将一些大道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只会引起学生反感。教师应从学校课堂实际出发,从课文本身出发,让学生看到中国古人对于交友的正确观念,同时激发学生向古人学习,将自己同古人进行思想换位,体会其中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一些。此外,教师也可以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交友事例,使学生明白只有结交那些值得结交的人,才会使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走得更远。

最后,培养学生对于国家的责任意识。诸葛亮对刘禅的第三个殷切希望表达得比较隐晦,即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刘备遗志,复兴汉室。其实,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目的就是希望帮助刘禅能够实行明政,统治好整个汉朝,而非像历史上的昏君一样,沉迷于女色或亲近奸佞小人,进而毁掉整个王朝。

诸葛亮在结尾还举了自己和先帝的过往来激励刘禅,告诫他要以天下为己任,把光复汉室作为主要的目标。同时,诸葛亮又写出了自己在为汉室效力时的鞠躬尽瘁,并且分析了当时王朝之间的格局,指出目前光复汉室“还于旧都”是重中之重。如果放在现代,诸葛亮在文中表达的殷切期望,则可以理解为要学会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因此这种精神也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引导。比如,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目前学习阶段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才是“主业”,只有现在学习好了,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

猜你喜欢
先帝出师表刘禅
河南省中考真题
出师表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王洛勇朗读英文版《出师表》,网友:诸葛亮英语八级
《出师表》阅读题湖南邵阳市试题
《出师表》的思想格局及蜀汉政治背景探寻
刘禅北伐
刘禅北伐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阿斗”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