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罗媛
2014年,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融合进程。我国教育工作者也积极推进和落实文件内容,在深入分析传统文化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因此,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明显增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1.从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来看
就我国目前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现状而言,多局限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例如,古代诗歌赏析、文言文翻译等,但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道德说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难以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来,对于课程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除此之外,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把握不准。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侧重于给学生讲解古代文化知识,或者倾向于将古代文化的精髓上升到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导致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理解。
2.从课程内容来看
教师应当明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是五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结晶。但也正是因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在选择传统文化时出现了内容零散化、选择过于随意等问题。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所教授的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以其自身兴趣和认识为出发点的,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与此同时,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倾向于各种传统文化知识的灌输,这就使得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空洞无物。
3.从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来看
要想使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得显著的成绩,必须明确意识到课程组织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科学合理地组织课程并认真贯彻落实,才能够使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得到有力的规范与保证。然而,就现状而言,很多学校在组织与实施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安排。目前的语文课程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缺少顶层设计,使得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孤立化的倾向。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具体策略
1.推进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顶层设计
学校应当明确意识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顶层设计对于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质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校要立足于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心理,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传统文化和学校课程之间的契合度。
近年来,我国的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将注意力集中于课程开发与课程建设等方面,尤其是对地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就全国而言,却严重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要求,再加上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有的地区和学校经验丰富,有的地区和学校则缺乏经验。因此,必须推进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顶层设计。具体来说,在开展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学校应重视所选内容的合理性、目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实施过程的规范化,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全局视角来统筹协调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建设,确保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過程中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发展方向。
2.注重对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的结构化实施
应当明确,语文课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因此,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形式化与表面化。在语文课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宜一节课或者几节课来集中讲解和传授,而应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针对不同主题与不同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要采取不同的讲授方式和方法,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时应将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类,对主题进行清晰的定位。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内容与不同主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3.转变课程观念、创新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往的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观念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立足于现代社会实际情况、以现代社会发展为导向转变课程观念、创新机制。学校应意识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融入宏观方面的顶层设计,与此同时还要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课程优化,保障语文课程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首先,学校必须转变语文教师的课程观念,使其深刻把握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要求。其次,创新校本研修机制。学校要意识到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对于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创新机制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共同备课,对于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碎片化、空洞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