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四时意象与教学思考

2018-04-15 05:12毋燕燕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典意象诗词

毋燕燕

中国古典诗词经常使用各种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扩充了作品的内容,丰富了作品的形象,还使创作主体抽象的情感立体直观地被受众感知,营造出一种余音袅袅的诗词意境。四时意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一、四时意象的界定与产生

四时意象是指能够唤醒诗人内心与感官的四季意象,包括能够表现自然界时光流逝的各种自然物象,诸如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霜雪露等。这些客观存在的四时意象一旦与诗人的情感相激荡,便产生了“好雨知时节”(杜甫《春夜喜雨》)的喜悦、“藕丝菱叶傍江时”(于鹄《巴女谣》)的甜蜜、“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的愁苦和“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的冷寂,使整个诗词世界呈现出一种四时气象。

四时意象的产生与古人对时间的认知有密切关系。时间在古代是神圣的,只有具有崇高地位的人才能颁布历书,故有“敬授人时”之说。古人除了观天象划分四季外,便是以自然物候的变化为参照来判断时间,所以《礼记·月令》中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时间逐渐从混沌走向清晰,从抽象变得可感。这些判断时间流逝的物候也逐渐成为古典文学作品中使人摇荡性情的四时意象,承载着古人的万千思虑与款款深情,对中国文学情感的表达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四时意象奠定古典诗词中的四时情感基调

《月令》的四时模式形成了中国文学情感中的四时气象,春花春鸟、夏雨夏暑、秋风秋雨、冬雪冬寒,这些自然物象在时间的流逝中无声地更迭着,它们本无悲喜,却使古典诗词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

1.春花春鸟:生命的喜悦与感伤

2.夏雨夏暑:生命的激情与燥热

夏天草木繁盛、高柳鸣蝉、菱叶萦波、黄梅细雨、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菜肥麦熟、莺鸟酣歌,自然界延续了春的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激情与燥热。古典诗词中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的清新惊喜,有“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的娇羞甜蜜,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山居幽静,有“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的清凉悦耳,亦有“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的丰收喜悦。夏季虽有清新可人的一面,但酷暑同样困扰着古人的生活,如“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张耒《劳歌》)、“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戴复古《大热五首》)、“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陆游《苦热》)等。人们好似生活在“大窑”与“釜甑”之中,汗流如雨如泼,将酷暑难耐的心情形象地传递出来。

3.秋风秋雨:生命的萧瑟与凄凉

秋天是一个万物萧瑟的季节,夏日的暑气在连绵的秋雨中耗尽了最后的热情。虽有丰收的喜悦,但秋风秋雨与白露寒霜这些清冷的意象,却使人的情绪陷入凄凉寂寥中无法自拔。宋玉的《九辨》开创了我国古典文学中悲秋的先河。杜甫秋日登高,看到无边的落木与滚滚的长江,不禁感叹人生的漂泊与无助;张继霜天寒夜独宿孤舟,听到寒山寺夜半的钟声,写下《枫桥夜泊》抒发羁旅途中的孤苦与凄凉;范仲淹在秋景秋水中寄托羁旅愁思与无限感伤;张耒在洛阳城的秋风中,将写好的家书反复修改,仍难言尽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秋天的飒爽与清冷,触动了游子敏感的神经。袅袅秋风、连波秋色、细雨菊花、红衰翠减、枯藤老树、断雁瘦马、寒蝉凄切皆能触发无限的秋思,使生命中难言的愁苦与沧桑通过这些秋之意象在无声的诉说中渲染出来,让人倍感秋天的萧瑟和凄凉。

4.冬雪冬寒:生命的沉寂与坚韧

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万物在这个季节大多已经蛰伏,凛冽的北风与皑皑的白雪将世界变得万分静谧。在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时间好似静止了,冰冷的空气使人的心情变得寂寥与压抑。这个季节的文学情感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的孤单寂寞,有“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孟郊《苦寒吟》)的寒冷凄苦,有“雪飞云起,夜窗如昼”(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的凄清秀美,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温馨感动,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豪迈悲壮,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的孤傲坚韧。冬天的酷寒阻挡了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却启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理性思考,虽然古典诗词的意境散发出丝丝寒意,却透着理性的光辉。

我国自古就有感物伤怀的传统,正如陆机《文赋》所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因感叹四时的流逝而思绪纷纷,但四时之景不同,创作主体的情感也存在差异,四时意象看似客观存在,实则已浸入人类的灵魂深处,一旦唤醒便呈现出摇曳的四时气象,形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四时情感基调。

三、四时意象对诗词教学的启示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既然能够用烟霞写出山的精神,用草树写出春天的精神,那么用什么可以写出自然界的精神呢?自然是四时意象。四时意象代表了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感知,诗人从这些敏锐的感知中抒发对世界的认识以及生命的体悟。课堂教学应鼓励学生观察与感受自然万物的变化,在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悟与思考生命,进而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

1.感受四时变化,融入诗词情感

文学作品缘情而作,创作主体因感于四时变化而产生无限情思。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唤起学生对自然界以及社会生活的感知,如果有相應的体验或感受,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思想情感,提高领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如苏轼的《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花开花谢本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在苏轼词中却具有一波三折的伤逝色彩。苏轼看到“花褪残红”后萌生了几许伤感;看到长出青杏,由悲而喜;抬头远眺,绿水环绕村庄,燕子飞来飞去,心情由忧伤变得愉悦;谁知残存的柳絮此时映入眼帘,不禁又陷入春逝的伤怀中;忽闻墙内女子荡秋千嬉闹的声音,情绪又为之喜悦;但墙内佳人的笑声渐悄,留下墙外男子默默感伤。作者通过写花草、燕子、柳絮等春天意象的细微变化,不仅将时间流逝与佳人难得的矛盾心情含蓄委婉地表现出来,而且也道出人世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悲哀。如果学生对春天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当他们看到繁花凋谢后孕育出的果实时,会感叹时间流逝,也会感叹生命的力量,亦能感受到苏轼这首词背后的情感力量:生命中总会有美好的东西陨落,有无数被人误解的境遇出现,为何要因此而黯然伤神呢?一切皆应顺其自然,泰然处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心去体悟世间万物的变化,发掘生活中有趣味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

2.感受四时更替,开拓诗词意境

四时意象的运用开拓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留给受众无限的遐想空间。如《诗经·采薇》中那个冒着鹅毛大雪戍边归来的士兵为何“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到底在哀愁什么呢?是因为饥渴难耐,是战场中九死一生,还是担心家人早已不在人世?文章戛然而止,大片留白等待读者去思考与补充。再如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此门中笑靥如花的姑娘哪里去了呢?在这个春花烂漫的季节里,春风与桃花依旧,诗人却衍生了无限的惆怅和寂寞,颇有意味,值得回味与思索。更何况那乍凉还寒的清秋时分,梧桐夜雨、潇潇暮雨更将离别的伤感写得凄婉悲凉。自然界四时的变化,不仅将难言的情感直观深刻地传递出来,而且抒写了时间在人生活中的印记,丰富了诗词意境表达的内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四季变化的感受融入作品分析中,结合生活中感受到的情景,换位思考,领悟古典诗词的意境,并尝试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总之,古典诗词作品中的四时意象大多已变成人格化的存在物,成为创作主体情感的一种理性表达方式。在教学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解读古典诗词文本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并探索自然界的美,增长见闻。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独立解决古典诗词阅读中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月令》四时模式与中国文学表达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BS124)和重庆市儿童语言与创造力发展研究院(项目编号:16XJPT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古典意象诗词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来自林间的风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