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济世情怀视角赏析先秦诸子散文

2018-04-15 01:30唐玉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济世诸子墨子

唐玉

济世,即匡正时局,救济世人。济世是中华传统思想之一,《周易·蛊》中便有“君子以振民育德”句,曹魏经学家王弼注为“君子以济民养德”[1];《尚书·武成第五》中有“惟尔有神,尚克相于,以济兆民,无作神羞”[2]句,即希望神灵帮周武王济世,不要失职。济世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作为一种情怀,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济世情怀”为视角,看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鉴赏思路。

先秦诸子散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春秋战国诸子争鸣时,儒、墨、道等大家均在散文中提出了自家的济世主张,这些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或隐或显的体现。本文便以典型的先秦诸子散文作品为例,以中华传统济世情怀为视角,对其加以赏析,希望能对广大教师的先秦诸子阅读教学有所借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助益。

一、儒家散文:民生为本,济世为仁

《论语·雍也》中有:“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3]孔子认为有能力慷慨济世的人可谓圣贤,甚至高于尧、舜,可见其对济世事业的重视。依孔子的说法,能济世便高于一般的仁人,可见他认为“济世”应为“仁”的最高境界。以此看统编本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则其中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最终指向的也是“济世”,“志”即济世的抱负。很多教师对“仁”一知半解,认为儒家的“仁”是与道家的“道”一样抽象的精神,其实可以将其理解为儒家作为有理想的知识分子群体,所怀有的匡救世人的心愿和能力,其背后便是济世的情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寡人之于国也》是从《孟子·梁惠王上》中节选的一个小故事,内容相对简单。虽然没有深入地展示孟子“四心说”“性善论”等思想,但其立意很高,讲述的是治国的道理,与同一单元的《劝学》不同,因而不能当作一篇简单的论说文来讲授。除了借喻、类比等论说技巧之外,教师还要或多或少地阐述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文中指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其背后便是孟子一向提倡的“民本”思想。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落实这一思想的途径便是济世安民。在这段课文中,济世情怀其实是孟子论说的出发点。自论述开始,孟子便指出要关注民生,君主要使人民“养生丧死无憾”,在后文更是进一步描绘出物阜民丰的美好愿景,可见其政治理想便是济世安民。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引用了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与民同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等言论,其背后的思想显然是“民本”,而思想背后的精神,是济世情怀。否则“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7]等激烈、高亢的言论,便找不到情感的立足点。济世的理想不能概括孟子在论述中表达出的丰富思想,但可以作为一条情感的主线,将课文中孟子关于“王道”等政见,包括孟子本人的政治活动串联起来,让学生眼中的孟子形象生动感性起来,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体会儒家文化精神都有很大的助益。

二、道家散文:无为而治,自由利民

《老子·十章》中有:“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谓玄德。”[8]老子的“无为”其实可以理解为不占有、不限制、不侵害,让人民安居乐业,自由生活。这种思想看似消极,其实是面对人民苦于徭役、承受暴政的时代背景而发出的感慨,其背后是老子的和谐思想。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向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9]这便是“无为而治”背后的逻辑。老子认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君主的“善政”“暴政”其实都是对人民自由积极地生活的干预。如果真的是为人民考虑,不妨节制权力,给人民休养生息的自由和空间。老子的济世情怀显示在对政治活动本身的反思上,《老子·七十五章》指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10]君主只有简政,才能让人民自己追寻更好的生活,才能实现政治的和谐。

因此,老子济世情怀的实践途径便是“无为”,规劝君主维持境内百姓的安居乐业,不滥用权力、横征暴敛。这种思想被庄子继承,《庄子·马蹄第九》中有:“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11]强调了让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性,指出这样才能让百姓与君主同心。而国家动乱、民生凋敝的根源,恰恰是“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12],过于集中的权力导致国家有动荡的隐患,而一旦缺乏监管,导致权力发生变化,社會便会动荡不安,人民便会经历苦难。

很多学生在读到《老子》中的“为而不有,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时,仅仅将其当成论述因果关系的“逻辑诡辩”。教师应该指出这种“无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背后的济世爱民思想。“功成弗居”,是限制权力;“是以不去”,是维持社会秩序。“无为”的背后其实是老子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客观社会发展规律的信任,其背后的精神便是渴望人民安居乐业的济世情怀。

三、墨家散文:兼利爱人,惜命济世

墨子在论述君王成败时,指出:“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杀不辜者,得不祥焉。”[13]墨子的主张更像是一种以单纯的善意为出发点,兼以利益为诱导的游说之辞。墨子主张“非攻”,既类似于老子的“无为”,又类似于孟子的“民本”,其根本的立足点是排除各国之间的龃龉,消弭战乱,让人民少经历战乱之苦。中学阶段,教材中的《墨子》选篇有《公输》《兼爱》《非攻》《尚贤》等,其中的济世情怀相比其余诸子更加明显,教师不需要为学生作过多的背景介绍、逻辑梳理,便可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爱民之心。以这种情感为主线,便可找到墨子言行、论述、政治活动的核心立足点,所以《墨子》其实是中学生最容易读懂的先秦诸子散文之一。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公输》为例,文中墨子为阻止楚国对宋国的侵略,而动身去楚国止战,并与公输盘进行了一场辩论。墨子以借金杀人为喻,指出这场侵略战争是“杀众”,支持这场战争的人是“不智”“不仁”“不忠”的。[14]由此可以看出墨子的兼爱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公输盘会重小义而轻大义,不愿助墨子杀一人而愿意帮助楚王侵略宋国,便可得出结论:公输盘比墨子少了一份济世爱民的情怀,因而无法将自己的“小爱”变成兼济天下的“博爱”,这也是他的思想与墨家思想的本质区别。济世情怀在墨家散文中有如此明显的体现,教师其实可以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熟读政治思想较为明确的墨家散文,来为理解其他诸子散文奠定基础。学生读懂了墨子济世爱民的赤子之心,自然也能读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散文的良苦用心。

除此之外,法家散文也可以济世情怀为视角加以赏析。尽管法家强调“致用”,甚至主张用严刑峻法来震慑民众,但其主张“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希望通过严明政事来维持国家的稳固、政局的安稳,这本身便是为天下的安定而努力,是以君主为中介实现的济世。诸子百家在动荡的时代产生,各家散文来自相同的社会背景,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源于各自的政治理想,其背后都是让乱世安稳,救苍生于倒悬的济世情怀,这也正是我国知识分子固有的政治追求。教师在集中教授先秦诸子散文時,可以“济世”作为一条清晰的思想主线贯穿其中,一定可以让教学更成体系,更有逻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先秦知识分子的时代风采。

我国传统文化奠基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济世情怀作为我国自先周便有明文论述的文化元素,同样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熠熠生辉。教师在教授先秦诸子散文时,不可忽视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分析其精神,挖掘其内蕴,找出我国民族精神中世代相传、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济世情怀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不变的信念和追求,在教学中适时加以正确挖掘,一定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3.

[2]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2.

[3]何宴注,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3.

[4]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7.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7.

[6][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0~67.

[8][9][10][11][12]于平主编.道家十三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3,15,20,51,70.

[13]王焕镳撰.墨子集诂[M].上海:上海古文出版社,2005:78.

[1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51.

猜你喜欢
济世诸子墨子
墨子破云梯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谢济世:屡次被诬告,虽九死不悔
独善与济世
独善与济世
独善与济世
从《文心雕龙.诸子》看刘勰文学精神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童话离不开各种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