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艳
(江西省萍乡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江西 萍乡 337000)
新生儿颅内出血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是一种新生儿脑损伤的常见形式,其发生与围生期窒息和产伤有密切关系。新生儿颅内出血多发生于早产儿,胎龄越小,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越高。足月儿多为硬膜下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早产儿则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最为多见,如治疗或处理不及时,会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故尽早发现、尽早诊治,对提高新生儿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超声技术也有着极大的进步,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诊断效果显著,可以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2]。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随机抽取200例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高危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床旁颅脑超声诊断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0例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高危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核磁检查实施确诊,并于核磁检查前,所有患儿均实施床旁颅脑超声检查,以核磁诊断作为金标准[3]。200例患儿中男110例、女90例,胎龄27.5~40.2周,平均胎龄(32.54±5.01)周,其中早产儿111例、足月儿89例,分娩方式:20例臀位产、9例产钳助产、100例剖宫产、71例头位产。所有新生儿均在出生后7天内,实施床旁颅脑超声检查。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全程参与研究。患儿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者145例,表现为极度兴奋、抑制或二者同时具备;55例患儿为缺乏性神经系统症状。
1.2 方法 在检查诊断前,所有患儿均完善常规检查。之后分别实施床旁颅脑超声诊断与核磁检查诊断。
床旁颅脑超声诊断:均于新生儿熟睡或是安静状态下,应用GE Vivid型号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实施检查,探头为相控阵扇形,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探头频率:2.7~8.0 MHz,于新生儿的右侧头顶位于检查者,检查时患儿采取仰卧位,头部摆放为正位,通过冠状切面、矢状切面、水平切面等实施检查。冠状切面检查:于患儿前囟放置探头,探头的方向平行颅骨冠状缝,先对脑前部额叶扫查,逐渐向额叶后扫查,直至脑枕叶显示出来,对脑内不同部位的冠状切面图像进行观察,在扫查过程中,应保持两侧声像图的对称性,并对其仔细观察。矢状切面检查:于患儿前囟中央放置探头,扫查时沿矢状缝进行正中矢状位扫查,之后将探头逐渐转向左右两侧,进行切面扫查旁矢状,对矢状不同部位的切面图像进行观察。检查水平切面:于患儿颞部外耳道孔上方放置探头,在扫查颅脑做水平切面时,需要通过碟囟及颞枕缝,保持眶耳线与探头扫查方向平行。其他部位扫查:于患儿后囟放置探头,对患儿的颅脑结构实施矢状切面或水平切面扫查[4-6]。
核磁检查:在检查前先做好检查准备,在检查前10分钟内,按体质量给予患儿浓度为10%的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7]。检查时,于患儿外耳道内轻轻塞入棉塞,做好头颅固定,之后实施检查。
1.3 分析指标 以核磁诊断作为金标准,分析对比床旁颅脑超声诊断效果,同时分析对比早产儿与足月新生儿床旁颅脑超声诊断情况。新生儿颅内出血:包括脑室内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小脑出血等。最常见的为脑室内出血。根据出血严重程度,脑室出血又分为四级,Ⅰ级出血:单或者双侧室管膜下胚胎生发基质出血(室管膜下出血);Ⅱ级出血:室管膜下出血穿破室管膜进入脑室引起脑室内出血;Ⅲ级出血:脑室内出血同伴脑室扩张;Ⅳ级出血:脑室内出血伴周围白质出血性梗死[8]。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床旁颅脑超声诊断符合率 核磁检查颅内出血新生儿112例,床旁颅脑超声检出颅内出血新生儿108例,诊断符合率96.4%(108/112),与金标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早产儿、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 112例颅内出血新生儿中,早产儿颅内出血74例,颅内出血发生率66.1%(74/112);足月儿颅内出血38例,颅内出血发生率33.9%(38/112),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颅内出血发生率(P<0.05)。
2.3 早产儿、新生儿颅内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 早产儿脑室出血分级:四级患儿7例、三级患儿4例、二级患儿5例、一级患儿58例,足月儿脑室出血分级:四级患儿5例、三级患儿1例、二级患儿2例、一级患儿30例。
颅内出血属于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病症好发于危重症新生儿,同时也是引起新生儿后神经发育障碍、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9]。故尽早发现,尽早诊治,对提高患儿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多采用CT检查,但其具有辐射,对新生儿会产生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床旁超声检查应用于新生儿颅内出血检查中,效果显著。其具有操作便捷、经济、无放射性的优点,在检查过程中,可对颅脑中央部位分辨率较高,故能及时的提示脑室内出血情况;且通过定时的复查,可有效了解出血动态情况,及时了解新生儿颅内出血情况。由此可知,床旁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诊断效果显著,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但如果出血发生于脑周边部位时,超声检查不能全部检测,可能会出现漏诊,故需要实施核磁检查[10]。本次研究显示:床旁颅脑超声检出颅内出血诊断符合率96.4%,且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颅内出血发生率(P<0.05)。故在新生儿高危疾病治疗中,应对早产儿实施重点关注,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新生儿颅内出血应用床旁颅脑超声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符合,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