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 强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职工队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结果。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刻影响着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变化以及挖掘人力资源潜力的效果,因而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1.人才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当前,企业在管理上逐渐与现代企业制度接轨,但仍然存在企业干部管理体制,由此,人才开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受到了限制,人才流失现象频频发生。比如,在招聘职工时,重视学历文凭而轻视实操经验;重视员工眼下的工作适应性,而轻视长远的人才培养战略;重视管理与服从,而轻视人才开发;等等,这些现象体现出计划经济模式的负面影响。可见,企业应当将干部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2.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企业内部存在行政级别,人才流动难度很大,很多人才都被限定在二级单位里,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与此同时,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使得企业在近几年的减员增效改革中,不仅没有招到实用型的人才,还失去了许多技术骨干职工。复合型人才缺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落后。企业中缺少系统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企业内部还没有完成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转变。开展工作时,更多的是行政命令、政策条文式治理,“以人为本”无从体现。另一方面,企业对劳动力资源的战略性开发与管理重视度不足,往往只重视生产经营中物质资源的配置管控,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4.培养机制不健全。很多企业都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岗前以及中、长期教育培训计划,因而无法充分利用培训这一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来实现有效配置和开发人才。现在,企业在培训方面所做的工作,效果并不明显,比如,引进装置的设计能力长期不达标、培训活动组织不到位等。除此之外,一些企业的培训组织活动是由业务部门接管,与人事部门相分离,培训的内容也只是限于本岗位的技术操作,这不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
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虽然企业拥有各自的激励机制,但机制实施的效果却参差不齐。很多企业中,激励机制与人的客观需求相脱离,不重视个体的特殊需要,或者只注重物质奖励而忽视对职工的精神激励。可见,激励方式单一,不能够充分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容易造成高素质人才流失,进而无法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力。
1.强化人力资源的规划管理。企业要在自身发展战略以及预测未来经济环境的基础上,调整好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据此,规划出人力资源的维持、开发和利用制度,以提升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在开展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应当做好科学规范的工作分析,保证能够详细描述每一个岗位的设置原则、岗位对职工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岗位责任等,进而明确岗位任用标准、职工绩效评估以及奖惩标准,由此实现人尽其用的企业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人才就是竞争力,企业应当依据这一理念,注重职工素质的提高与价值的实现,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才,以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与奉献精神。与此同时,企业应当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真正把人才定位为企业内部最具活力与潜力的资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动力。
3.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企业要把教育培训工作定位在企业长远发展需求之上,努力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创建一个涵盖每一位职工的培训网络。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第一,岗前培训的期限设定为三个月至半年,要求员工在就职之前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技能、操作规范、责任承担、企业文化等,考试合格者才可以上岗。第二,将技能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工作的重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的技能水与和综合素质,促使职工边干边学。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一,合理配置人力。企业根据各个岗位的需求和职工特点,坚持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原则,为岗位配置合适的职工,为有才能的人提供发展机会。第二,科学设计薪资激励机制。企业要结合劳动量、效益、兼顾大局等原则,实施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激励与绩效考评机制。通过考核,奖励先进、惩罚落后,从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企业有必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人力资源评价整合系统,评价的内容包括工作数量、质量、成本等多个概念;可以采用岗位绩效指数化法,以实现各岗位绩效考核之间的可比性。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设置以及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涵盖了企业在职职工、需要由油田解决的油田子弟就业人员、国家计划分配的毕业生及退伍人员等等。对这些人群的管理,要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最优。人力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企业环境,为企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