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后不同拔针时机对液体残留量及患者的影响

2018-04-14 14:36汤雯陈雪琴潘燕娟
当代医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皮下药液输液

汤雯,陈雪琴,潘燕娟

(1.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江西 九江 332000;2.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江西 九江 332000;3.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江西 九江 332000)

静脉输液属于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临床护理操作规范中要求,输液瓶液面与瓶颈之间距离2~3 cm时需要及时更换其他瓶液体,护理人员拔针时间多数也选在此时进行,但这不仅会造成药液的浪费,还会对临床准确用药量产生直接影响。目前,相关教科书中并未严格规定无液体残留时为最佳拔针时机。但临床实践发现[1],患者拔针后输液管与输液瓶中往往剩余较多的药液,通常一瓶容量为100 ml的药物按照传统拔针方法拔针后,药物浪费量在总药量中占据的百分比为10%~15%。而长期临床工作经验提出,严格掌握静脉输液最佳拔针时机,合理控制和减少药液残留量,对提高治疗效果意义显著。本文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5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50例静脉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偶数奇数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14~82岁,平均年龄(48.2±12.8)岁;观察组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15~83岁,平均年龄(49.5±12.6)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择同一厂家生产的同种型号的输液管和一次性输液器,均选择外周手背作为静脉输液穿刺部位。对照组:选择传统方法进行拔针,即药物滴至输液瓶液面与瓶颈之间的距离在2~3 cm时将针拔出,并未对最佳拔针时机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仅予以常识性宣教指导,部分病例是在输完液体后患者要求拔针的情况下即给予拔针。

观察组:当输液瓶液面与瓶颈之间的距离达到2~3 cm时暂时不拔针,对输液架高度进行调整,尽可能延伸输液管至垂直状态,通过增大压力的方式,促使液体向输液管下端滴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且不存在任何禁忌证时,将滴速调大,直到液体静止不动时方可拔针。护理人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对最佳拔针时机对减少药液残留量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作用进行讲述,以获得患者的理解,并提高其配合意识和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①残余液体量:采用30 ml针筒测量和记录两组患者输液瓶与输液管中的残留液体量;②疼痛情况:安排指定护士对患者进行询问,对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其中拔针后未出现不适感,或出现不适后5 s内消失,为无疼痛;拔针后即刻感觉到疼痛,3~6 min后痛感才消失为疼痛;③皮下淤血情况:安排指定护士对穿刺部位出血或淤血面积进行测量和记录,分为无皮下淤血、皮下淤血直径<2 cm、皮下淤血直径>2 cm。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残余液体量 对照组残余液体量为(18.24±1.01)ml,观察组残余液体量为(2.58±1.37)ml,对照组残余液体量多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679 7,P<0.05)。

2.2 比较两组疼痛发生情况 对照组75例患者中,疼痛15例(20.0%),无疼痛60例(80.0%),疼痛发生率为20.0%(15/75);观察组75例患者中疼痛4(5.3),无疼痛71(94.7),疼痛发生率为5.3%(4/75)对照组疼痛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92 1,P=0.006 9)。

2.3 比较两组皮下淤血发生情况 对照组55例(73.3%)无皮下淤血,12例(16.0%)皮下淤血>2 cm,8例(10.7%)皮下淤血<2 cm;观察组66例(88.0%)无皮下淤血,9例(12.0%)皮下淤血>2 cm,0例皮下淤血<2 cm;对照组皮下淤血发生率26.7%高于观察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输液残余量的多少与患者用药剂量及其准确性存在直接性关系,举例而言,如果液体总量为100 ml,采用传统拔针方法进行拔针,那么残余液体量可达10~15 ml,而这会直接造成患者实际输入药量的误差明显增大。以往临床对这种问题并不重视,因此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比较有限,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液体残余量,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2]。对静脉输液患者而言,输完液体后出现空气栓塞往往是其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也是绝大多数患者要求尽快拔针的原因所在,输液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护人员需要对静脉输液的科学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并告诉患者滴完液体后,输液管中的压力和静脉内压力处于相等的状态,管内液体随之会处于停止不动的状态中,人体内不会进入空气,以此使其思想顾虑彻底消除,使其更好地配合完成拔针操作和其他护理操作[3]。

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液体残留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皮下淤血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静脉输液后合理选择拔针时机可减少药液残留量、浪费量,降低疼痛和皮下淤血的危险,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在患者静脉输液期间,为有效控制和减少药液残留,提高药效和患者生命安全,医护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好和强化巡视工作,以免发生静脉血液回流的情况,对最佳拔针时机进行了解和掌握。强化输液期间的健康宣教指导和心理护理干预,争取得到患者的理解和信任,使其更好地配合完成相关护理工作,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避免情绪波动影响输液工作和整体治疗效果。患者的理解和配合不仅可为准确输液用药提供保障,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不必要的药液浪费和损失[4-6]。②输液科在临床治疗工作几乎包揽了所有科室的输液治疗工作,这会导致输液科室患者增多,护理人员数量不充足、日常工作量增大、静脉输液相关宣教指导和护理管理不到位等诸多情况出现,进而使药液不滴空就拔针或换瓶的现象屡屡增加,对输液效果产生不良影响[7-8]。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后进行干预拔针可使药液损失和浪费量明显减少,提高患者准确用药量,对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考虑到本组研究选择的病例样本较少,研究时间不充分,静脉输液后最佳拔针时机和相关护理事宜还需临床深度分析和探讨。

猜你喜欢
皮下药液输液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治斑秃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