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六稳”工作,确保经济平稳运行。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对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有些地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精准补短板、有效稳投资,是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结合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是行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既利当前,也惠长远。当然,这不意味着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也不是要走过度依赖投资的老路,而是要“精准滴灌”,提高投资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要把补短板与防风险结合起来,这是基本前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之战,也是底线任务。交通运输补短板、稳投资,必须要坚持底线思维,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债务风险的前提下,有保有压,精准调控,像走钢丝一样稳慎。对有可能突破底线的地区,要适度控一控,压一压;对确有需求又不至于引发债务风险的,要适度松一松,推一推;对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的,要加强调研,精准施策,给予积极支持,避免因资金断供出现工程烂尾,防止在建项目停工缓建造成的“大起大落”。
要把补短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这是前进方向。补短板是调结构的必要手段,调结构是补短板的发展方向,要统筹结合起来。着力补齐农村交通发展短板,调整优化城乡发展结构;着力补齐中西部交通发展短板,调整优化区域发展结构;着力补齐运输方式的短板,加快调整运输结构;着力补齐新业态发展短板,有序推进自行车道、邮轮码头、自驾车营地、充电桩、通航设施等建设和发展,优化完善运输产业结构,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增后劲。
要把补短板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合起来,这是根本任务。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由之路。交通运输补短板、稳投资,要按照“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水则水、宜空则空”的要求,着力补齐铁路和内河水运发展的短板,大力推进实施“公转铁”“公转水”工程,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各归其位、各尽其能、各显其优、协调发展。
要把补短板与惠民生结合起来,这是根本目的。补短板最终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要把打好交通脱贫攻坚战、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补短板的重点任务和优先选项,确保小康路上决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为广大人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保障。
总之,补短板要突出精准,稳投资要突出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交通强国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