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医养结合”的发展现状

2018-04-14 20:45:44何鑫超陈晓燕
江科学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养老

何鑫超 陈晓燕

(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与总人口的占比达到7%作为一个社会或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判断标准,是目前国际上的通用标准。于我国而言,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更是迅速增长,2016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1.5亿。2017年中国老年人口进一步增长,达到15831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飙升至11.4%,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了1.38亿,充分说明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十分严峻。而由人口老龄化加剧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效应,包括经济发展、资源利用、行业发展,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当前社会人口老龄化将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

我国当前的养老模式还是依赖于传统的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两种模式,而由于受到地区、经济、观念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养老水平也参次不齐,短时内无法形成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有效稳妥的养老服务运行机制。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下。

(一)养老服务界定不明确

包括所需要被服务的老人群体界定、所需要哪些必要的养老服务项目、养老服务供给对象界定。由此造成了一些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缺口较大,且养老服务资源用品市场发展前景也不景气。

(二)养老所需经济来源有限

当前我国老人的养老经济主要来源于子女的赡养费用、养老保险金、退休金,但由于受

到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和节约观念影响,许多老年人将大量的收入都用在子女的教育、生活等方面上,对于自己的生活,则践行能省则省的原则,大大降低了自己的消费能力[1]。在养老保险金、退休金等方面,我国的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狭窄。截止到2016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我国接近65%的人口,参保人数达到了8.88亿人。其中3.79亿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08亿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全国覆盖率已经大幅提升,但并未达到全覆盖的目标,也就意味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也不能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较低、保值增值效率低下难以应付过高通货膨胀等问题也是不利于老年人养老的因素。

(三)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公办机构仍为主体,民营机构偏少,专业人才需求严重不足。谁来主要负责当前我国社会的养老服务责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既需要发挥好政府在顶层设计当中的养老制度保障的作用,保障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以一种良性的竞争模式和优质的养老服务来促进养老服务的水平和发展。而当前我国介入养老服务行列的民营机构实在太少,且又面临民间资本融入后面临的市场竞争不公、机构融资、土地利用、人才招聘等一系列困境,投资巨大,盈利较少,风险不明,更加阻碍了我国新兴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当前的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着社会管理层面,企业自身发展层面诸多因素的困扰,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改善。

二、“医养结合”创新模式的特点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对相对传统独立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系统有机整合并延伸,是一种当代社会急遽发展的、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它包括了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康复治疗、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一系列的服务体系。随着我国的老龄化程度逐年加剧,养老形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所谓对“医养结合”的理解很自然涉及到三个方面:医、养、合,而目前对于该概念的理解定位并没有一个很明显的界定和科学论断,没有成熟的的理论支持,也没有成熟的实践模式,由此来的对医养结合的侧重点也有所偏颇。

(一)从医的角度

着重点在于对于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的医疗保健,以及对于病中及病后的护理工作,将医疗保健以及护理工作放在首位,靠医疗方式作为手段,由此养老的地点也主要是常规的的医院,包括大型综合医院、康复治疗型医院以及设有老年病科的专科医院,负责给老年病人提供完备的的一系列医疗服务。

(二)从养的角度

分析在医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有限的医疗资源辅助,以一种无疾病或者是疾病程度较轻的状态,以家庭或者是养老福利机构为依托,定期开展义诊等健康技术指导,二者一起负责健康管理。帮助老年人达到即使有病也不用医,靠健康调养来达到疗养的目的。由此达到真正的养老。

(三)从合的角度

需要将医与养有机地整合而非是简单的“医疗+养老”模式,这就需要将两者的发展有机系统的整合在一起,包括资源、技术、人员、时间等条件科学合理的利用,统筹地规划建立覆盖面较广的医养服务模式。

综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医养状况而言,目前医疗保健、养老保障依旧各自为主的现状使得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同时面临着疾病治疗,生活保健,精神赡养等供给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此带来了我国目前医养结合发展的一系列瓶颈问题。

三、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模式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养老模式依旧是以医养分离为主,老年人在医院大多接受的只是常规的医疗服务以及短暂的术后康复护理。而传统的养老生活则多在家里或者养老院度过,两者不兼容。因此,一部分的老人往往来回奔波于医院、家庭,还有养老院三地不断奔波。诸多的老年人身体机能伴有长期的慢性疾病,一方面不仅大量占据了医院的床位,并由此带来了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医疗保障资金面临负担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使得医院老年院以及养老院以服务资源并没有被传统的医疗康复都在医院进行的观念所看重。由此使得医养两个机构领域都面临着人员,资源,空间等方面的某些不合理性。

(二)管理问题

管理主体不明确,政府社会政策落实较难。当前我国除了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外,社会中的公办的、民营的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公寓等老年服务机构鱼龙混杂,专业层次诸多,机构服务定位不准确。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在机构管理制度,养老费用报销等事宜上职能交叉,条理不明确,使得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偏低,政府的惠民政策也很难有效落实。由此可见管理主体不明确,分管职能重叠,责任不分明[2],利益冲突日益凸显,且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是使得当前新兴养老服务业发展滞缓的一大原因。

(三)人才队伍缺失问题

在国外的教育体系中,在老年看护领域中,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完备的人才资源培养体系。而我国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在众多高校的专业培养中,也缺少相对应的专业板块。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职业院校仅有62所,专业年招生人数约5000人。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劳动力进入该领域,而对于目前已入行的养老从业人员,并未得到类似医务人员,教师等职业一样的资格认定以及职称评定等制度保障,管理制度不明确,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抑制了人才培养的发展以及人才往该领域涉入的进度。

四、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完善策略

针对这一矛盾,我国当前不少城市已经逐步开始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改革试点的开展,诸如青岛、上海等[3]。结合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现存的一些问题,如何做到“医”与“养”真正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

(一)加强政府落实管理

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部门、监管部门结合好社会民情,落实好各项养老服务政策,真正给我国老年群体创造一个和谐、安心、惠民的养老环境。此外,打破当前交叉管理格局,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尤其是在划分、明确社会保障、民政管理、卫生计委等大的职能部门在医疗养老事务上的责任划分,理清好权责模块,避免交叉重叠,所下属的职能部门也要有的放矢地执行好各项任务。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加强协作,精简养老服务行业资质的审批,缩短行政许可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并加以严格及规范的管理及监督,地方的各个部门也应当抓住互联网加潮流下的机遇,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好高效、有特色,有着重点,覆盖面广的养老服务产业和养老服务公益事业[4]。拓宽“医养结合”产业供给渠道,整合当前分散医疗养老资源。

(二)多渠道整合构建新型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养老方法是建立于单纯医疗治疗和单纯常规养老之上的一系列综合性服务模式,这就需要在雄厚的技术、资金、资源的支持下,各方参与主体在充分了解所需服务对象的需求后,结合自身实际,包括软硬条件,充分整合所有可以被利用的有效资源。由此,可以带动产业效果不佳,盈利不佳的中小型一二级医疗机构整合剩余资源,发挥其专项优势,通过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医养结合”发展机构的重要分支。其次,通过鼓励那些实力较强的大型综合医院在充分发挥当前优势的医疗资源基础外,不断拓宽服务业务范围,设立与医疗康复一条龙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此外,通过政府号召,鼓励民间资本涌入,吸引那些闲置的养老机构,或者是规模较大但需求量严重不足的半闲置专业养老机构,通过联合经营等经营模式改革,通过和医院合作,开展系统的医养结合服务。并且,由面及点,增强大型医疗服务以及养老机构和社区、农村等小型服务点的联系沟通、信息共通,开展定期的社区义诊、农村医疗宣教,甚至是个性化的专业家庭服务,逐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范围的逐步扩大。

(三)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进度

给予高校特殊的政策及资源支持吸引人才当前我国,医疗和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匮乏是我国医养结合事业发展的“短板”。高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健全更加阻滞了人才的培养进度。而由社会中的传统的家政服务行业的人则占据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大量席位。但社会性质的复杂性、专业水平的落后性、社会人文的缺乏性,使得有特殊生理性慢性疾病、心理疾病的老年人难以得到专业的、适合的医养服务。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教育培养体系中,从学历层次的分布而言,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高职院校约占57%,中职院校约占39%,本科院校约占4%[5]。明显远远不足以满足当前的人口老龄化浪潮。由此,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改变国民传统的行业选择观念,使养老需求的观念深入人心,应当加大高校开设老年服务专业的的规模,已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则应当加大培养规模,吸引更多的人才涌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也得同步统一且有效地跟进改革。而对于专业临床护理以及临床医学的学生,应该在医养结合,尤其是养老服务方面加强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两方面的能力培养。社会相关部门和学校也应当加强合作,给与该专业的学生清晰、完备的定向培养计划、就业指导、校外专业的实训基地[5],并给予较大力度的就业保障和对人才的制度激励保留。促进老年护理专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形成。

结语

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情形,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将有助于我国社会各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稳定。健康养老,将健康理念融入老年人养老服务或日常照料过程中。通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可以帮助老年人实现身体、心理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而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则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通力合作,这一切对于减缓经济负担、带动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教育,促进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都有极大帮助,不容忽视且刻不容缓,应该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医养养老
医养当兴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22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金色年代(2016年1期)2016-10-21 17:32:23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7:51:18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