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庆国,王成虎
(1.四川省崇州市中医医院,四川 崇州 611230;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中医主要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1]。“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均提到了六经辨证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中,笔者对咳嗽患者进行六经辨证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吴某,女,79岁,因“咳嗽10天”就诊。该患者在10天前受凉,随后发生干咳。该患者在就诊前1天服用姜汤,汗出较多,仍干咳。就诊时,该患者汗出,恶风,咽痒,口干,喜冷饮,饮食稍差,大便、小便均可,其双侧脉浮弦,舌淡,有齿痕。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咳嗽、太阳中风。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处方为:桂枝、炙甘草及大枣各10 g,芍药、杏仁、石膏及生姜各15 g,厚朴30 g,黄芩及北细辛各5 g。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200 ml/次,3次/日,1剂/日。该患者服用上述中药汤剂3剂后病情痊愈。
黄某,女,13岁,因“咳嗽、流涕3天”就诊。该患者在就诊前3天受凉,随后发生干咳、鼻塞、口干的症状。就诊时该患者不怕风,汗少,饮食、大便、小便均可。该患者双侧脉浮细,舌淡,尖红。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咳嗽,太阳伤寒阳明合病。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处方为:麻黄10 g,石膏及炙甘草各20 g,杏仁、党参及白术各15 g。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200 ml/次,3次/日,1剂/日。该患者服用上述中药汤剂3剂后病情痊愈。
李某,男,36岁,因“咳嗽1个月”就诊。就诊时,该患者在就诊前1个月受凉,随后发生干咳。该患者在发病初期恶风,后来此症消失。该患者汗出,恶热,咽痒,口干,喜冷饮,饮食好,大便可,小便黄,其双侧脉细数,舌红,少苔,有轻微齿痕。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咳嗽,阳明燥热伤津病。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处方为:麦冬及粳米各30 g,沙参及半夏各20 g,炙甘草及大枣各10 g,石膏15 g。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200 ml/次,5次/日,1剂/日。该患者服用上述中药汤剂4剂后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
陈某,女,35岁,因“咳嗽1周”就诊。就诊时,该患者口苦,胸闷,心慌,颈部不适,饮食差、大便软,小便可,其双侧脉弦细数,舌质红,有齿痕。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咳嗽,少阳病夹水饮。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处方为:柴胡、半夏、茯苓、厚朴及葛根各20 g,党参、黄芩、大枣、炙甘草各15 g,干姜及五味子各10 g,北细辛5g。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200 ml/次,3次/日,1剂/日。该患者服用上述中药汤剂3剂后症状得到缓解。
杨某,男,30岁,因“咳嗽2周”就诊。该患者在感冒后出现以干咳为主的咳嗽及咽痒。该患者自行服用消炎药后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就诊时,该患者饮食、大便、小便均可。该患者双侧脉浮,舌淡胖,有齿痕,尖稍红。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咳嗽,太阴病夹热、水饮。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处方为:半夏及茯苓20 g,苏梗、炙甘草及石膏各15 g,厚朴30 g,黄芩及北细辛5 g,生姜10 g。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200ml/次,3次/日,1剂/日。该患者服用上述中药汤剂3剂后症状得到缓解,让其继续服用上述中药汤剂2剂进行调治。
周某,女,66岁,因“反复咳嗽6年,15 d前咳嗽复发”就诊。该患者在15 d前受凉,随后咳嗽复发。就诊时,该患者有痰,大便干,2~3日排1次大便,腹胀,饮食可,小便可。该患者腹部畏寒,双侧脉沉细,舌淡,有瘀点,尖红,有齿痕,薄白腻苔。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咳嗽,太阴病夹寒饮、瘀血、热。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处方为:茯苓、炙甘草及半夏各20 g,干姜、五味子及桂枝各10 g,北细辛5 g,杏仁及桃仁各15 g,芒硝20 g(另包兑化),生大黄10 g(另包,泡水服)。将上述中药(芒硝、生大黄除外)以水煎服,200 ml/次,3次/日,1剂/日。该患者服用上述中药汤剂1剂后大便得通,症状减轻,服用5剂后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让该患者避风寒,自行调养。
高某,女,30岁,因“咳嗽3个月”就诊。该患者在3个月前受凉,随后发生咳嗽。就诊时,该患者怕冷,无发热,很少出汗,打喷嚏,眼胀,腹胀,饮食可,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夜尿2次。该患者双侧脉沉细,舌淡红,有齿痕。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咳嗽,少阴病夹寒饮、热。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处方为:麻黄、桂枝、干姜及五味子各10 g,北细辛及黄芩各5 g,半夏20 g,芍药30 g,炙甘草及石膏各15 g。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200 ml/次,3次/日,1剂/日。该患者服用上述中药汤剂3剂后恶寒消失,咳嗽、腹胀得到缓解。让该患者继续服用上述中药汤剂3剂进行调治。
龚某,女,7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1周前咳嗽复发”就诊。就诊时,该患者口干,口苦,胸痛,胸闷,饮食差、大便软,小便可。该患者有房颤病史。该患者双侧脉浮细数,结脉,舌淡。将该患者的病情诊断为咳嗽,厥阴病夹寒饮、瘀血。对该患者进行治疗的处方为:柴胡及茯苓各20 g,桂枝、牡蛎、五味子各10 g,干姜、黄芩、天花粉、炙甘草、桃仁、赤芍及丹皮各15 g,北细辛5 g。将上述中药以水煎服,200 ml/次,3次/日,1剂/日。该患者服用上述中药汤剂5剂后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
对咳嗽患者进行六经辨证治疗时,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选择对应的方证对其进行治疗。除太阳病所致咳嗽外,单纯某一经病所致咳嗽的病例相对较少,大部分患者均夹杂太阴水(痰)饮及阳明热、津亏。若患者咳嗽的时间较长,则会导致气滞、血瘀、痰凝于肺,伤及少阴,使下焦真阳、真阴不足,导致肺胀、肺萎等。对咳嗽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若咳嗽患者恶风,恶寒,脉浮,周身疼痛,或鼻塞流涕,则其病证为表证。“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故有发热症状的咳嗽患者,其病证为太阳病。无发热症状的咳嗽患者及脉微细的咳嗽患者,其病证为少阴病。若咳嗽患者口苦,咽干,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则其病证为少阳病。若咳嗽患者寒热错杂而兼有少阴真阳不足和太阴水饮证,伴厥热往复,四肢厥逆,则其病证为厥阴病。“阳明病外证何云,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若咳嗽患者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少,口干,喜冷饮,大便干或小便黄,则其病证为阳明病。若咳嗽患者畏寒,大便溏泄,舌淡胖,苔白腻水滑,则其病证为太阴病。根据对咳嗽患者进行六经辨证的结果为其选择对应的方证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伤寒论》中的很多方证经过加减后均可治疗咳嗽。
咳嗽与痰饮的关系密切。痰又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在对部分干咳患者进行治疗时,也应需考虑其是否因痰饮致咳[2]。见以下诸症者,均有痰饮:1)舌胖、大,有齿痕,水滑,苔白。望舌时,舌以刚伸出口、松弛置于下牙齿之上即可,切不可伸出过长,否则,其舌质将变红,紧致,齿痕减轻,致以寒为热[3]。2)脉沉、弦、滑。3)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胸闷,呕恶,嗳气,大便溏,素盛今瘦,肠鸣如走水,背心冷如掌大等。若咳嗽患者舌质红、苔黄燥,则表示其热盛。若咳嗽患者舌红少苔,或镜面舌,乏津,则表示其津液缺亏。若咳嗽患者舌质紫黯、有瘀点,舌下脉络迂曲、紫黑,或病情较久等,则考虑其瘀血停滞。
对咳嗽患者进行六经辨证治疗时,不惟用宣肺、止咳药物,而是辨析寒热,随证加减。“病于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重在通阳,不惟用温。汗、利、下等法皆可辨证施用,祛邪即通阳[4]。对舌淡胖、苔白腻、水滑的寒饮证咳嗽患者,使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进行治疗。对舌淡红、胖、有齿痕的咳嗽患者,使用半夏厚朴汤进行治疗。对舌质红、苔黄、夹阳明热的咳嗽患者,使用石膏、黄芩进行治疗。对舌质红、苔黄、大便秘积的咳嗽患者,可大量使用芍药、大黄进行治疗,如使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芍药或大黄进行治疗,或使用半夏厚朴汤加石膏、黄芩或大黄进行治疗。对咳喘夹热的咳嗽患者,使用厚朴麻黄汤进行治疗。对喉间有水鸡声的咳嗽患者,使用射干麻黄汤等进行治疗。对舌质红、少苔或无苔、乏津的阳明热盛津亏证咳嗽患者,使用麦门冬汤进行治疗。对有瘀血阻滞的寒证咳嗽患者,可合用桂枝茯苓丸进行治疗。对热症咳嗽患者,使用桃核承气汤进行治疗,病情严重者可使用抵挡汤、下瘀血汤等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