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日,王睿瑶,李海涛
(吉林化工学院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近年来,学生理论性社团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组织依托。因此,高校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理论性社团的优势,并将学生理论性社团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不断为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不断加深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学生理论性社团作为大学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坚定的政治性、鲜明的时代性等特点,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纵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理论性社团,分析其规律特点,能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两者的深度结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效性的有利保障。
第一,两者在培育主体和目标上具有同一性[1,2]。如今,各高校主要以教师讲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形式为主,加深大学生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从而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理论性社团是在大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完成对大学生的塑造。在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大学生自身才能得以充分展现,能力有所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得到显著提升。虽然两者的性质有所差别,但却在某些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上。两者的指导思想都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以培育出拥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为教育目标,旨在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牢记在心,并在践行这些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独特风采。
第二,两者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融性[3-5]。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意义所在。学生理论性社团则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在设计活动时将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很好地融入其中,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当前发展困境的同时,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影响力。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对思想政治理论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并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转变,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与此同时,这种转变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同学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第三,两者在发展途径和方法上具有互补性。思想政治课程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从根源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学生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学生理论性社团恰好可以作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的有力平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的结合,一方面克服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局限性,使思想政治课程拥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理论性社团的发展更具特色,两者间的结合实现了更大的优势互补,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教学起到了更为显著地效果。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为显性教育,即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使学生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使大学生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可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未能达到实质性的效果,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学生人数的递增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压力不断加大,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教师没有充分精力去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受到阻碍。即便教师有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想法,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热情,达到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有所下降[6-8]。
基于以上情况,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上述问题,保证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质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管理部门应考虑的首要问题。学生理论性社团的出现则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现存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具备隐性教育的特点,通过各种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可使学生在无形中对人生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思想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这些思想的熏陶,不断成长为具有极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进一步扩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结合学生理论性社团的发展现状,我们需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理论性社团进行有力融合,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结合学生理论性社团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树立大德育理念[9,10],并从学校层面表现出对这一理念的重视,学校可建立大德育的管理体系,由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并组织学校宣传部、团委、各院(系)党团组织及辅导员队伍等积极参与,并带动学生加入到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热潮中来。与此同时,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应与学生理论性社团保持密切的沟通,为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其次,从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水平层面考虑,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可体现在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进行物质或精神的鼓励上,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指导教师在学生理论性社团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工作状态对于学生理论性社团活动的开展有着直接影响,也间接的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有益的指导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更为显著地提升。此外,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可通过与社团指导教师签订承诺书,对指导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以避免工作敷衍的现象出现。最后,从学生理论性社团自身的发展来看,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社团制度的健全是实现社团稳定发展的前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社团应有明确的换届制度,充分保证公平正义,防止社团内部人员拉帮结派等不利于社团内部团结的情况出现;第二,社团需确立财务制度,使社团的资金流动过程透明化,注重资金的有效利用;第三,社团要有必要的奖惩措施,例如对于优秀社团干部等的评选,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保证全员参与。
1.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
学生理论性社团与思想政治课程的互动需要有关经费的支持,因此,需要建立长效经费保障机制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2.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成果的检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有关情况进行仔细核实,并把其作为衡量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成绩的标准之一。这样做不仅使大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现实困境。
3.建立全过程参与式实践教学机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由权威型向伙伴型转变,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主体的作用,形成民主、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学方式由传统“灌输一认知一验证”向“引导一探究一应用”的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完成对其主体性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对于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理论性社团的互动,有着积极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表明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对此,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管理部门要结合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需求,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行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水平。其次,应注重网络阵地的建设,目前,网络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较高,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可通过网络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力度,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看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感。
将学生理论性社团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进行结合,可以有效解决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有问题。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延伸、教育方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还是教育模式由教师主导式到学生互动式的转换都会有所作用,最终推动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结合学生理论性社团实践教学的实现措施进行探索,利用学生理论性社团的优势,使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在取得更为显著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理论性社团的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