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庆皓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的框架下,一年多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导向,探索专题教学改革,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收到了一定的实效。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上下掀起全面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潮,教材的修订也已经完成,学生对新观点新理论抱有求知欲望,这就为我校《概论》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专题教学内容与形式提供了契机。
2015版《概论》课教材内容采取条块分割的模式,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不十分突出,再加上我校学生以理工专业背景为主,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和思维习惯相对薄弱,在学习中将课程内容自觉建立起相应的知识体系还有难度。《概论》课与其它任何学科一样,若干个单元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基本知识和原理逻辑清晰,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如果学生不能把握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规律,最终获得的仍然是碎片化的信息,不仅容易遗忘,也无法使科学理论内化,变为自己的认识武器和思想工具。我们以专题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将《概论》课不断变化、发展创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突出理论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引导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演进的内在规律,逐渐自主建立《概论》课知识体系。
《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成果,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成果是将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验和教学的升华和总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就使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呈现出更加完整的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必然[1]。在专题教学中,通过中国现代化200年的大视角,通过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救国之路,寻找民族、国家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探索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结,研究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能够救国、富国、强国?进而引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有什么样的基因和生命力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历史逻辑就是与时间相一致的历史、现实的历史[2],由于学生有历史课的基础,而《概论》课专题教学通过历史的回顾和梳理,使学生明确,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成果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发展历史实践的理论产物。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针对性回答了中国在如此特殊的国情下如何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问题,以及如何初步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近代以来一系列救国救民的尝试纷纷失败的情况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毛泽东思想逐渐发展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奠基。这个初步的探索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如果1949年不建立新中国,新中国不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不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也是无从谈起[3]。而改革开放之后的实践积累的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地包含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萌芽,到党的十三大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从南巡谈话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从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升华,学生能够从时间发展的脉络中清晰地感觉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个问题导向带来的结果,中国人民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探索精神,解决了摆在国家和民族面前的站起来、富起来的问题,正在向强起来继续发展,我们通过专题教学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的梳理,首先建立起知识体系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习总书记在2013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强调过的。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你方唱罢我登场,唯有中国共产党凭借其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论、坚实而且广泛的群众基础、卓有成效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和不断自我革新自我革命的精神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中国共产党人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路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考验,党一直没有忘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在《概论》课的专题教学中,我们把每一个专题都渗透进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要求,也注重向学生传递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自我鞭策的宝贵精神。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中的党的建设和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都强调了党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有中国梦的教学内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等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就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华民族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脱离了群众,中国共产党就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革命时期,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帮助中国人民谋独立谋幸福,就是党的使命。文革过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需要提高,人民群众要求从“四人帮”和“两个凡是”的错误中纠正过来,就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21世纪,人民生活富起来之后又有了进一步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已经是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需要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而我们党制定的新的政策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些期待。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把人民高不高兴、满不满意、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人民群众反对和憎恨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回应群众呼声、满足群众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实践的辩证统一[4]。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也包括要通过实践创新来真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推动了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5]。《概论》课专题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不仅在中国梦、群众路线、党的宗旨和性质、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等教学内容中渗透这个实践逻辑,在每一个专题中都始终强调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同时,在政体、政党制度等专题通过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比更加明确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决定了其政策的制定和选择,这样就引导学生建立起《概论》课知识体系的实践逻辑。
《概论》课的全部内容不论怎样修订和调整,其本质仍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6]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党坚持发展创新的结果。理论逻辑是历史在人们头脑里的自觉反映,理论逻辑是现实的历史逻辑在思想中以理论的形式展开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一样是客观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是统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机构成[7]。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历史的演进路径不同,理论的展开和成熟程度不同,针对性回答的问题也不同,因此产生若干个侧重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历史文化独特的大国搞革命和建设不能狭隘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和他国的经验,在这一点上我们走过许多弯路,获得了很多教训,将这些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就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部分。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及成果”专题中,向学生讲明:从探索到选择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反映的理论逻辑;在大跃进和文革的历史曲折中,在否定“两个凡是”和拨乱反正的进程中,党带领人民坚持了正确的理论和道路,改革取得的成就使党和人民更加坚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党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接新的挑战,又积累了新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论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最新成果。历史的发展、实践的演进和理论的创新呈现出环环相扣、相互联动的关系。在《概论》课专题教学中,通过历史演进的先后顺序及其诞生的理论成果,引导学生领会理论的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明确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来源和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两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理论发展的进程,不断温故知新、举一反三,避免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相互割裂。
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三者的关系中,历史逻辑是时间轴,不断演进;理论逻辑是空间轴,不断拓展;实践逻辑是动力轴,明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了谁,往哪里去。这种三维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在《概论》课的学习中,将不同部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避免知识的散乱和碎片化,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体系化,为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