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红
(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陵川县位于晋东南地区,于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建县,建县至清,均属泽州。民国三年(1914年)泽州府被撤,陵川县归冀宁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冀宁道被撤,陵川县归山西省统辖。解放后,陵川县先后归属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以及晋东南地区。直到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之后,陵川县归晋城市管辖。陵川县位于太行山的南端,北邻长治,东南毗邻河南。县域内的建筑为典型的晋东南传统民居,构造多为双坡悬山瓦面屋顶的楼院式,正房东西两侧多配置有厢房。建筑物的墀头部分装饰有砖雕,在砖雕上大部分会带有书鼓,这种砖雕简称为“书鼓砖雕”,“书鼓砖雕”在陵川地区已经流传了400多年。
陵川“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装饰在建筑物的墀头部分,其主要材料为青砖。青砖是当地盖房子的主要用料,青砖也有一套专门的制作流程。在准备做砖雕之前,根据雕刻的图案确定所需青砖块数,之后选择光面、完好、棱角俱全的青砖。每块青砖分为三部分,即“一脸一头一光”三面,所谓“脸”指整块砖的一个长棱面,“头”指一块砖的短棱面,“光”指一块砖的光面。通常挑好砖后,按“一头一脸”和“一脸一头”重叠错位罗列。根据所选吉祥图案画面的大小,确定砖的层数,最少的大概有二三层,最大的可达十二三层。吉祥图案图心形状不一,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根据图案大小选择青砖的摆放方式。图心是正方形的,就要选两块整砖,然后将两块整砖的光面朝外,横着上下相摞,并置于图心的正中间;如果图心是长方形的,则用一块砖,同样是光面朝外,横着置于图心正中;倘若图样再简单一些,仅仅用一块砖的一个长棱面,平着将这块砖置于图心的中间即可。确定吉祥图的青砖摆放位置之后,开始确定摆放在最底层的凹面砖和最上层的云砖。之后,开始下一道工序——雕刻。
首先要快速打磨每块砖将要雕刻的那个面,而后对好,接着画图,然后雕刻。雕刻图案最讲究栩栩如生,工匠不仅要备齐多种型号的刻刀、凿子等工具,而且还要练就过硬的雕刻、开凿以及镂空等技术,才能制作出好的作品。青砖可以随时打磨,如果雕出的图形不如意,可以磨掉重刻,直到满意为止。雕刻好以后,最后一道工序是上墙。先上最底层的凹面砖,之后,依次将雕好了纹样的砖由下至上一层层垒挂到墙体上,固定之后,完整的砖雕作品制作完成。因为吉祥图砖雕用砖是按照“一头一脸”和“一脸一头”重叠罗列使用并砌在墙上,所以,整个吉祥图砖雕镶嵌的十分牢固,图面虽凹凸不平,却错落有致,雕刻纹路清晰,形象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整体画面感协调匀称,是独具匠心的砖雕精品。
雕刻最见功底的是圆雕,又称为立体雕,这种技法用于制作立体图案,是陵川“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中最为精彩的作品。例如上郊村的一幅名为“战长沙”的“书鼓砖雕”作品,其从上而下共分为三部分,上部由三层砖组成,装饰有云纹(也称为祥云纹)、线纹(本地也叫做“富贵不断头”,形容富贵绵延不绝)等。中部由四层砖组成,是整幅砖雕作品的图心部分,其雕刻的是三国《战长沙》中关羽、黄忠在疆场对刀时黄忠追关羽“马失前蹄”的小段场景,人物刻画形象生动,动作栩栩如生。图心的两边为砖柱,是镂空式砖雕设计,两个小柱子犹如真实戏台的台柱,撑在上下部的云纹砖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四方舞台,而正在激战的关、黄二人显然是戏台的主角。下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两块花纹砖之间镶嵌着一枚“半圆立体书鼓”的样式,总共分为三层,鼓在中间一层,鼓的两边各有一个圆球形砖雕支撑,为了美观,也有加固之意;第二部分是紧接着“半圆立体书鼓”下方的花纹砖再加两层砖组成,这两层砖上面是以方桌或长条桌图案为主,配备有桌凳腿以及桌帔图案。这幅共有十二层的砖雕作品,是陵川书鼓砖雕的代表。其“书鼓”图案是此幅砖雕作品最具特色之处,这种书鼓是民间艺人们说唱鼓书的主要伴奏乐器。而桌子以及桌帔则是说唱鼓书的重要道具。陵川的砖雕正是有了“半圆立体书鼓”形状砖的标志性结构,才凸显出其与全国和晋东南地区砖雕不同的文化艺术民俗特色。
“立体书鼓”的形象,是陵川本地长期兴盛曲艺鼓书说唱的体现。晋东南地区虽流传着历史悠久的三弦书、鼓书说唱活动,但将民俗事物与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物化形式,却是陵川独有。根据访查民居建筑历史,陵川的“书鼓砖雕”建筑装饰艺术最早出现在清代康熙年间,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新建建筑物,仍然延续着这种装饰风格。“书鼓砖雕”这种带有工艺美术性质的民俗事物已经传承了400年之久。经数年全县普查的不完全统计,现存“书鼓砖雕”文物约有1 000余幅,存有“书鼓砖雕”文物的建筑物地区几乎波及全县的大多数城镇乡村,“书鼓砖雕”在陵川本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个孕育达400多年的波及全县文化、民俗、工艺制作的民俗事象。据此推测,最晚在清康熙年间,鼓书说唱活动已经出现在了陵川民众的视野中,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陵川县诸多300口人以下的小村落,被列为贫困移民村。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进行村庄改造。这些惠民政策无疑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但在另一方面,随着老旧房屋的拆迁、改造,原先保留在建筑物上的民俗文化也随之遗失或损毁。“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在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大潮中势必难以完整保存。一方面,随着房屋的破损,砖雕作品也会有损坏,因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修补,长期受风吹日晒,破损加剧;另一方面,在村落的拆迁、房屋的重建过程中,这些砖雕作品或被损伤甚至毁坏,或被文物贩子倒卖。[1]如何保护这些面临流失、损毁乃至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提出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审美有了新要求,大量新式建筑取代老式建筑,精美的砖雕作品已经不再是建筑装饰主流。砖雕工匠艺人的“活计”几乎没有了。采访陵川“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玉亮先生时,他谈到:“书鼓曲艺砖雕”技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被当地人们所“漠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多种影视媒体的流行,鼓书说唱这种传统曲艺形式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急剧下降。电视、电话、网络宽带改变了人们原先传统固有的生活节奏、方式、观念。建造新房时,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实用亦或向西方“小洋楼”式建筑学习,引入西方的装饰艺术。而中国传统的砖雕艺术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村民们不再请工匠去雕刻具有地域特色的书鼓砖雕了,甚至已经不再在房屋的墀头进行砖雕装饰。
再者,村子里的年青人都在城市工作生活,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子,村里盖新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少了。由此,“书鼓曲艺砖雕”存在的原生态机制遭到了破坏,继续保存下去的前景也受到了威胁,而“书鼓曲艺砖雕”雕刻工匠们现在已经陷入了一种不被人们所重视和无法再依靠此技艺讨生活的尴尬处境当中。他们为了生活下去,纷纷改行去做其他生意。因此,如何将雕刻艺人们的技艺传承下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郊村位于陵川县城南二十里处,北至东石门村山神庙南,南至双炉火村,东至石掌村、九光村,西至白钱(土字旁)掌村、石景山村。南北长二里,东西长五里,面积2.5平方公里。村北背靠主山,海拔1 338.4米,主山两侧各有一条南北走向山沟,东为鸦掌沟,西为后壑沟。村庄地势平坦,环境古朴,土地肥沃,被称为“陵川东门外第一庄”。由于地处山区,陵川县的民居和庙宇建筑体现着晋东南民居建筑的主要特征,其中上郊村是陵川地区古民居建筑、街巷格局等建筑文化遗产保存相对较好的典型村落。上郊村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进一步研究晋东南地区民居建筑、推动旅游发展、保护“书鼓曲艺砖雕”全国唯一的曲艺砖雕文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郊村村落布局完整,历史风貌鲜明,村落北沿陵修线,南邻水库。村中有三条主要街巷,其中南北向两条,东西向一条,村中心有小型休闲广场。村庄内有明代建筑2处,清代建筑37处(书鼓曲艺砖雕94幅),民国建筑6处(书鼓曲艺砖雕20幅),共和国初期至1980年代建筑20处(书鼓曲艺砖雕46幅)。
上郊村清代“书鼓曲艺砖雕”的“书鼓”样式有书鼓式、斗拱式、八角鼓式、南瓜鼓式凡四类,其中“书鼓式”占绝大部分。清代主题场景内容有鼓书故事戏曲人物型、花卉宝瓶动物型两类,如鼓书故事戏曲人物型有《渭水河》《薛仁贵跨海征东凯旋归来》《麒麟送宝》《麒麟送子》《马踏祥云》《牡丹花》《长坂坡》《战长沙》《天官赐福》《穆桂英挂帅》《薛刚反唐》《豹头山》《秦琼卖马》《淤泥河》《八仙(张果老骑毛驴)》等,花卉宝瓶动物型有宝瓶、花卉、牡丹、马和麒麟等。人物故事,是砖雕中最能体现艺术风采之处,其不仅赋予人物灵动的神采,还要将与人物相关、脍炙人口的背景资料反映在方寸之间,其砖雕技艺精巧卓绝、其文化内涵深邃久远。
民国“书鼓曲艺砖雕”的“书鼓”样式主要是“书鼓式”,其主题场景内容多为“独字型”和花卉动物型两类,“独字型”如“福”(圆福)“寿”(圆寿)“康”(健康)“宁”(平安),“昌”(旺)“盛”(大),“荣”“华”“富”“贵”,“禄”(官运)“福”(幸运)“祥”(吉祥)等即是。文字符号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希望与期待。
共和国时期“书鼓曲艺砖雕”的“书鼓样式”皆为“书鼓式”,其主体场景内容有“独字型”和花卉动物型。“独字型”均和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关联,如1950 年代的“爱”“国”,1960 年代的“勤”“俭”“持”“家”“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1970 年代的“忠”“自”“力”“更”“生”等。另花卉动物型有麒麟绣球、狮子绣球、狮子攀绳、牡丹、花卉、凤戏牡丹、童子戏莲、鹿鹤等。
上郊村“书鼓曲艺砖雕”,无论是“书鼓”样式还是主题内容场景类型均涵盖了陵川“书鼓砖雕”非遗文物的从清代至当代的典型样式与内容类型,成为今天了解、研究、保存陵川“书鼓砖雕”非遗文物的一个典型性、开放性窗口。
王玉亮是上郊村“书鼓曲艺砖雕”匠人,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期间,本村及陵川许多村落新修建筑物上的“书鼓曲艺砖雕”多是他的作品。他是陵川县“书鼓曲艺砖雕”山西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上郊村也是“书鼓曲艺砖雕”山西省级非遗项目匠人世代传承重点村落,此非遗项目的传承主要以家族为主。目前知道的“书鼓砖雕匠人谱系”有四代:清光绪年间出生的潞城镇上郊村李小张,他的“书鼓曲艺砖雕”作品能够确认指出的有清末民国年间所雕刻的数十幅。共和国初期,他曾带的徒弟有:王陈龙(1934年生)、李虎山(1935年生)、李三牛(1938年生)。王陈龙和李小张有亲戚关系,是王玉亮的父亲。王玉亮(1963年生)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木匠和“书鼓曲艺砖雕”手艺,学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学绘画、雕刻、古建维修等技艺,同时学习的还有许多人。王玉亮现在带有王永亮、王雪鹏、王国青、张国亮四名徒弟学习“书鼓砖雕”技艺。传统“书鼓曲艺砖雕”技艺所使用的材料青砖必须是“古式手工拓模,传统工艺烧制”。目前,王玉亮也正在跟老辈烧制工人请教,并亲自动手实践,以便将这种古老的青砖烧制工艺流程能够传承下来。本村“书鼓曲艺砖雕”匠人还有王三虎等人,他们的“书鼓曲艺砖雕”技艺传承属于“非李小张流派”匠人范畴。
其实,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李小张派”匠人传承体系外,根据雕刻风格和对居住地人们的访谈,整个陵川地区清代、民国的“书鼓曲艺砖雕”还有很多种派系,不过到目前为止,由于资料缺乏和年代的久远漫长,除花梁上还保存着一些流派匠人的名字外,人们已经记不清还有哪些流派和匠人的名字了。故“李小张派”匠人的传承谱系及其技艺的传承,对于今天了解“书鼓砖雕”产生的原因、影响、效果和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成为了一种活态的民俗现象。
1.建立活态的“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非遗精品展示区
西方的古建筑保护,不管古城还是古街区都是有人居住的,这种保护方式很好地保留了人文景观和文化。民居虽然破旧但和古建筑形成历史发展的文脉,而新建的民居虽然整齐美观,但它不具有任何历史信息。[2]当地政府应积极组织将上郊村申报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基础上,使上郊村明清、民国、共和国时期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遗留建筑得到维修和保护,且附着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遗留建筑物上墀头部分的“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也能够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建立活态的“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精品展示区”。
2.修建“中国陵川古建筑书鼓砖雕曲艺艺术博物馆”
在上郊村选择合适的位置,修建“中国陵川古建筑书鼓砖雕曲艺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将以民间或政府名义收购或接受捐赠陵川地区其他村落乡镇整村迁移将要拆除的、其他村落乡镇将要毁坏的、已经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文物并收藏,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在新农村建设中砖雕作品的遗失或损毁。另外,在博物馆中,将“书鼓曲艺砖雕非遗”雕刻的操作工艺流程全套操作程序、“书鼓曲艺砖雕非遗”雕刻所使用的青砖制作工艺流程全套操作程序均以蜡像搭配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后世传承“书鼓曲艺砖雕工艺”“青砖制作工艺”奠定一个很好的传承研究观览基础。第三,建立数据库,将现存陵川全县书鼓砖雕文物及其匠人以数字影像数据形式保存下来,最大程度减少信息的遗失。
3.搭建“陵川古建筑书鼓砖雕旅游专线”平台
将陵川“古建筑曲艺书鼓砖雕”融入大太行旅游线路,成为晋东南古村落旅游的一大亮点,完善陵川的相应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推出古建筑精品游。拍摄系列纪录片,用手机、视频等电子方式将书鼓曲艺砖雕展示给游客。开发有关书鼓曲艺砖雕的一系列小型旅游纪念品,既可以提高书鼓曲艺砖雕的知名度,又可以将书鼓曲艺砖雕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古厝》序言里谈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3]作为建设者,既要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之余,也要加大生态、人文环境保护的力度。古建筑、古文物、古街区、古名城保护好了,才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凝聚力,才能形象生动地彰显当地的文化底蕴。山西陵川古建(民居、庙宇)以及“古建筑书鼓曲艺砖雕群落”是先人们留给陵川的宝贵“历史名片”和独特的“古建传统语言”,我们不希望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眼前的一些经济利益,拆毁损坏或者漠视放任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源。愿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宝贵资源可以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彰显陵川地域文化的独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