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丹
(华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声乐指的是融合了民歌、戏曲、说唱等形式的新的艺术形式。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指的是音乐教育中声乐的教学,声乐教育的内容、形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发展[1]72。母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音乐教育中母语文化的回归就是重视声乐教育的母语性、民族性,强调对传统民族声乐的学习。实现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回归,有利于传统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传承,能够使声乐艺术保持独特的民族性[2]36-39。
“母语”借自英文“Native Language”,可以理解为“本地的语言”或是“天生的语言”,也就是一个人从幼儿阶段开始掌握的语言。这种语言一般不需要后天专门的学习,可以通过与周边人的接触自然而然地掌握。与母语相对的是“外语”,即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学会的语言。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对于很多拥有自己语言的民族来说,其民族语言就是“母语”,例如,维吾尔族的维吾尔语、藏族的藏语等[3]28-30。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方言,这些方言属于汉语的范围,但是在某些语音、语调、词汇方面与普通话有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有些地区的方言非常具有特色,并以此形成了有特色的音乐、文学等,如以陕北方言为基础的陕北民歌[4]1-35。
声乐教育回归于母语文化,也就是在声乐教育中强调民族的“第一语言”,重视以第一语言为特色的声乐作品的学习,在课程等方面强调声乐教育的母语文化[5]2。对于我国实际而言,就是尊重并学习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声乐作品。通过母语文化的学习,拓展学生对声乐教育的认识,了解具有各地区语言特色的声乐作品。
语言是声乐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能充实声乐艺术的内容,声乐艺术又能丰富语言的形式,二者相互借力,共同发展。在我国传统声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母语文化[6]79-80。
第一,随着母语文化发展,传统声乐艺术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文化影响着声乐艺术形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较早出现的音乐形式“劳动号子”就是在传统劳作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其次,我国较早出现的音乐作品《诗经》也是在传统采风习俗的影响下创作的;再次,魏晋时期动荡的政局形成了多样的社会文化,也促进了声乐形式的多样化发展等。总之,社会政治的发展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声乐艺术的变化。
第二,传统民族声乐具有明显的母语性。在语言上,很多传统民族声乐都是以母语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在表演风格上,母语的独特性形成了传统声乐作品的特色。传统声乐艺术的母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传统声乐作品都是以本民族母语进行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7]33-34。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声乐演唱讲究“字正腔圆”。其次,大部分传统声乐作品的内容都以民族文化和风俗为主,以民族的五声调式为基础,极具母语特色。再次,在民族文化影响下,讲究“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符合我国传统声乐理念的要求。
总之,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声乐作品离不开母语及母语文化。在母语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声乐作品才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才能不断传承发展。
我国现代声乐艺术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发展。在发展中,我国现代声乐艺术受西方艺术表演形式影响,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声乐作品,如20世纪初的《长恨歌》等。在借鉴西方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现代声乐艺术的母语文化特征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性。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声乐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中,传统声乐艺术要在坚持母语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学习外来音乐形式,形成现代声乐形式母语文化下的科学性,促进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
第二,现代性。在不断发展中,现代声乐技术既继承了民族语言特征,也吸收了西方现代化音乐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声乐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现代性[8]209-211。
第三,艺术性。现代民族声乐在演唱技巧上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演唱方法,音色更美、音域更宽,在艺术性上有了显著提高。
第四,时代性。也就是现代民族声乐形式具有了明显的当今时代的特征,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总的来看,在西方声乐的冲击下,现代民族声乐中的民族性越来越不受重视,在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也越来越被忽视,现代声乐艺术带有了明显的“西化”性质。
美国声乐教育的多元化趋势发端于19世纪初,原因归结于大批移民的涌入,导致本土教育必须进行重大变革,以满足人口多元化带来的教育多元化需求。然而19世纪美国音乐教学的主流依然是德国古典音乐,直到19世纪末,音乐教育内容才开始向欧洲音乐倾斜[9]50-60。20世纪初,鉴于国内纷繁复杂的局势,美国正式提出多元化教育理念。二战结束后,美国将更多精力投向跨文化教育,意图借此实现和平共处。同时,大量美国声乐教育从业者开始接纳黑人音乐,将其视为美国音乐的组成部分,并纳入声乐课程体系。20世纪末,美国颁布《豪斯赖特宣言》,阐明了音乐教育的多元化目标,强调除传承西方音乐外,还应广泛借鉴其他地区的民族音乐。
二战后的英国出于重建需要,同样吸纳了大量移民,势必也使其音乐文化开始呈现多元化属性,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多元化趋势。英国音乐教育素来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主,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非洲、亚洲部分地区的音乐也正在逐渐丰富英国音乐课程体系。值得指出的是,英国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获得鉴赏和演奏多种风格乐曲的能力。
德国作为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之一,虽然始终坚持古典音乐教学,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教育部门已经开始寻求解决办法,并已在其课程中加入更多多元化音乐元素。
日本虽然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极其强烈,但对于外来文化也表现得十分包容。在明治维新后逐渐西化的过程中,日本对欧洲音乐文化表现出极高的接纳度,同时将西方音乐纳入各级教育体系,与西方音乐进行深度融合。
综上可知,虽然每一个国家对自身的音乐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是也都正在逐渐接纳其他民族音乐,多元化音乐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我国的民间音乐研究起源于两千多年前,随着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兴起,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加之我国本就拥有众多民族,文化迥异,因此可以认为我国早已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为我国音乐教育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重要成果,教育事业同样实现了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体系更是吸纳了众多国外优秀理念。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我国音乐教育在坚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正逐步向多元化迈进。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应以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为依托,逐步融入西方音乐元素。唯有充分挖掘传统音乐的独特价值,我国本土音乐教学的特色才能得以体现。除西方外,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音乐文化同样值得借鉴,这些国家既广泛吸收了外国音乐元素,又较好地维护了本土音乐文化[10]142。因此,在吸收世界音乐元素,实现多元化的同时,应当更加注意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由于我国多民族的特性,民族声乐作品中已然包含多元性,同时母语音乐文化也体现出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文化特点。不论世界音乐如何发展、如何融合,我国声乐教育都应当以民族声乐为基础,继而寻求创新。不论对于哪一个国家而言,声乐教育的基础都应该是其母语和本土文化。因此,没有母语文化,民族声乐也就无从说起。
在民族音乐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已有众多学者对民族音乐与母语文化的关联进行了深入探究。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说过:“任一个民族的歌谣,都是其智慧的凝聚,都是属于该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11]31-35德国在科技领域虽然领先于世界,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然而其仍然将古典音乐奉若神灵;俄罗斯更是将民族音乐视为音乐教学的根本。
音乐语言是中国母语文化声韵的独特表现特征。可见,深入了解母语文化、掌握民族音乐、传承母语音乐(以声乐作品为主)是发展我国母语音乐文化的重要前提。民族文化日益多元化,使得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音乐教育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
总之,声乐教育多元化是顺应世界音乐教育理念的,而我国也应根据国情把民族本土音乐、母语文化作为今后声乐教育之重点。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声乐教育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母语文化声乐教育应着眼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融合形势而进行深入探究,最终达到民族声乐作品与母语文化多元性的共同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母语文化,因此声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母语文化优势。
第一,民族特性是声乐艺术应该涵盖的特征,通过表现各种民族形式,传递民族精神是声乐艺术的重要任务。母语文化代表着民族特性,母语文化的回归能够赋予声乐艺术更具有民族特性,在“哈日”“哈韩”潮流中,我们必须保持传统民族音乐的特点。
第二,声乐艺术起着沟通社会的桥梁作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在社会民俗影响下产生,对于传承地区文化、沟通地区间的联系具有重要作用。母语是民俗活动的基础,推广母语文化,能够增强民族意念,进而引发民族认同感。
第三,母语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声乐艺术的重要方面,这种母语化的民族声乐反映着民族习俗,也影响着社会的道德准则,起着约束人们行为以及影响社会舆论的作用,能够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总之,母语文化是我国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音乐教学中,教学者应将母语文化作为声乐教学的基本准则,使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与传承。母语文化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希望国家能使有关母语声乐作品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继承,且让世界各国有所认识接受。
实现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的回归,是改进声乐教育的要求,也是在国外音乐冲击下保证声乐艺术民族特性的必然要求。
首先,在我国目前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无论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还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都忽视了母语文化的作用。但是,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母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强调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回归。
其次,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在声乐教育中都重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世界声乐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为了提高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力,显示我国声乐艺术的鲜明个性,必须重视声乐教育对母语文化的回归。
总之,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们都认识到了对母语文化回归的价值。学校既是传承母语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向学生介绍母语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将相关背景知识融入教材内容中,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及了解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优势,并以声乐教育为主来推广与发展各地区的母语文化。
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习者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意识到母语文化在声乐学习及传承中的重要性。为了营造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环境,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环境。首先,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宣传母语声乐文化教育。现代媒体手段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选秀节目,鼓励民间优秀声乐表演者参与节目,并聘请专门的声乐专家担任评委,通过各民族音乐的展示及专家的讲解,使人们意识到母语文化在声乐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各地区相关的文化部门、音乐机构也可以举办相关的母语声乐教育讲座、社会活动等,通过形式各样的活动,使人们了解母语声乐教育,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环境。
第二,在学校的声乐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办与母语相关的声乐活动。首先,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鼓励老师用带有母语特色的声乐作品指导学生,加深老师和学生对母语声乐的认识。其次,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母语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各地“采风”,使学生身临其境,了解具有地域特色的声乐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内举办母语声乐相关的比赛或表演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个人才艺,还能增强学生对比赛内容的关注,进而提高学生对母语声乐教育的关注。再次,可以在学校开办相关社团或是学生组织,让学生作为宣传主体,加强母语声乐教育宣传的同时,加深学生自身对母语声乐教育的意识。
第三,通过媒体传播营造母语音乐文化氛围。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量大,网络、电视等已成为传播母语文化声乐作品的重要媒介。学校应定期举办文化活动,构筑以母语音乐为核心的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学生对母语音乐文化的兴趣。然而,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通讯上的障碍,无法通过信息媒介进行母语文化宣传,因此,应当通过相关音乐教育单位、机构、团体,筹办活动或邀请讲座来营造良好的母语音乐文化环境[12]4-9。
总之,加强对母语声乐教育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母语声乐教育环境,能够促使人们深刻意识到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的意义,进而促进对母语文化的回归。
健全的母语声乐教育体系,完善的课程设置等,是切实有效地推行母语声乐教育的重要保障。
1.改变音乐教育意识,重视声乐教育的母语文化回归
第一,相关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应的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强调音乐课程中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出台相关方案,制定明确的声乐教育标准,从课时量、课堂内容等方面对声乐教育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层面保障声乐教育中对母语文化的回归。
第二,从思想观念上,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母语文化在声乐中的重要性,不断整合声乐艺术中的母语文化资源。首先,要充分整合我国民族声乐教育资源,意识到母语文化在声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次,相关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我国传统声乐的规律、特征及相关内容,提炼声乐发展中的母语文化,为母语声乐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再次,相关高校、音乐研究中心也应该深入研究声乐作品,从教育者的角度,总结其中可以用于声乐教育的有用资源。
2.完善课程体系,调整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来看,我国很多中小学没有设置音乐课程,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课时量也很少,教学效果较差,并且不重视传统音乐的学习。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也很少强调传统音乐的重要性,这不利于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着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相关音乐课程设置。首先,增加中小学音乐课程数量,提高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其次,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都应该合理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声乐知识的比重,并重视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的赏析。再次,可以开设中国乐器、乐理相关的课程,也应该向学生讲解中国声乐发展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母语文化影响下的声乐发展历程[13]158-160。
第二,不断优化教材内容。首先,要编制母语文化相关的声乐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在基本理论知识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与当地母语相关的声乐作品为参考,并由教师着重讲解。完备的教材能为母语文化相关的声乐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其次,要积极引导母语与方言音乐教育相结合,丰富母语声乐教材内容,使学生了解更丰富的民族声乐形式。
第三,调整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保证教师的专业性。目前很多中小学的音乐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无法保证教师的专业性,教学效果也没有保障,高校音乐教师很多也不重视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中小学,应该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专业性。同时,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供教学效果;其次,要重视教师自身声乐知识的水平,保证教师在声乐教育方面的能力。还要提高音乐教师对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的认同,并把这种认同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
世界优秀声乐文化对我国声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借鉴国外声乐先进的唱法、特色的内容等,我国声乐得到了长期发展。因此,在促进母语文化回归声乐教育时,也必须对世界优秀声乐文化保持尊重,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学习世界优秀的声乐教育方法。
第一,在态度上,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世界优秀文化,积极开展交流,促进母语化的中国声乐走向世界。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在发展本土音乐作品时,应当更加注重民族音乐;其次,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欧发达国家,也要注重学习亚洲国家的声乐形式,并不断学习其他有民族特色音乐的国家的先进声乐形式。民族音乐不存在优劣之分,不同民族的音乐各有其独特之处,不能以某一时期的衡量标准衡量音乐作品的优秀程度;最后,要立足于我国实际,在交流学习中把握好标准,实现“洋为中用”,而不能仅仅“崇洋媚外”,明确我国声乐教育发展现状,不断促进我国声乐教育发展。
第二,要加强对西方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学习。首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声乐教育理念,并充分运用这些教育理念,充实自我,开拓眼界,促进我国声乐教育走向世界,实现民族与专业的共同进步。其次,要重视对其他国家声乐教育方式的学习,几乎每个国家在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的声乐教育方式,应该加强对这些特色声乐教育方式的学习。再次,要学习西方声乐教育中对本国家母语文化的重视,并以此为指导进行我国的母语声乐教育。
第三,在声乐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国外声乐文化的学习。在教材编写中,要重视世界音乐的比例,并适当加入具有国家地域特色的声乐作品,使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特色声乐,中、外声乐作品的教学比例以6:4为宜。
总之,对于世界优秀声乐文化,既不能过分崇拜,忽略母语声乐教育,也不能固步自封,隔绝与世界优秀声乐文化的联系,否则,不利于我国母语声乐教育的发展。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世界优秀声乐文化,借助世界优秀声乐教育实现我国母语声乐教育的发展。
实现声乐教育中的母语文化回归,是保持声乐艺术民族特性的需要,也是应对国外文化冲击的必然举措。近年来,我国文化发展中出现了盲目崇拜国外文化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母语文化的缺失。为了改变声乐艺术中忽视母语文化的现状,必须从声乐教育入手,提倡母语文化的回归。在声乐教育中强调母语文化回归,有利于保持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实现对母语文化回归,既要重视营造良好的声乐艺术环境,也要完善学校相关课程设置,提高声乐艺术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比重。同时,也要正确对待世界优秀声乐文化,以母语声乐教育为前提,吸收国外先进声乐教育理念,进而促进我国声乐教育中母语文化的回归。
[1] 琚蕙溪.谈民族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及发展[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2).
[2] 薛艺兵.也谈“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6(1).
[3] 徐学文.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J].内蒙古教育,2008(19).
[4] 刘畅.寻溯“走西口”的源头[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1.
[5] 谢燕.“母语”文化与音乐风格形成的理论考察[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2.
[6] 张羡生.声乐科学还是声乐艺术——从中国的美声歌手不愿唱中国歌曲谈起[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2).
[7] 王月菊.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几点思考[J].艺术研究,2007(1).
[8] 张艳.论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传统戏曲元素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9] 马达.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音乐研究,2009(6).
[10] 李素娥.对高师民族音乐学科的主题构建与整合意识的探讨[J].文教资料,2007(30).
[11] 徐菁菁.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2] 夏雄军,刘辉.网络音乐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的互动研究[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5(4).
[13] 李洪玲.提高音乐教师职前教育水平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