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在规定及学理特征

2018-04-14 02:02
关键词:学术学科政治

李 艳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思想政治教育是宣解、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具有理想信念、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品学兼优的人才的社会任务。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的强大功能,始终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能力,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1]。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看,它始终以不同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研究,它是通过思考、反映、阐释和宣解以国家意识形态为主要问题而实现通达“他人意识”的一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与国家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样态、时代文化精神具有本质通约性,这是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正是这样,每一时期,凡是致力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工作者,无不从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文化建设中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无不从时代文化精神及实践创新给养中探寻建构学科的理性,无不从广大受教育者的具体精神风貌及接受效果中获取研究的学术问题。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中国社会的实践创新及“世界历史”的进程之中,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化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形成发展共识及精神风貌的主要教育环节。着眼于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际上是在我们对社会文化历史的宏观视域中置入一个内在的、微观的、动态的、效用的、生活的大众层面,形成一种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主导的应用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方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学科发展并解决实际问题才有说服力、影响力、生命力及战斗力,才能对现实发挥阐释、省视、批判、规制、指导、形塑等教育功能。

一、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角度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状况使“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凸显。从学科建设和学术指向上看,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中相当一部分成果为学科发展和创新做了基础性工作。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合法性问题(必要性、本质性),意义问题(内涵、价值),原理问题(规律、观点),方法论问题(视野、方法、方向、范式等),文化建设和思想资源问题(现代化、全球化、实践和理论基础,社会思潮等)。从综观来看,“问题”的关注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始终处于不断深化、拓展、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之中,永远不会停滞。就学术发展而言,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两条分离的路线及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现实活动包含了实践和理论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两个层面,表现为一种内在于过程中的整体性的、结构性的、复杂性的、开放性的思想运动和现实活动。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成绩,就是将过去一直忽略的实践理性从学理方面凸显出来,如何在整体中解决由个体认识体验或经验而生成的有限理论视角与由社会实践构成的无限生活世界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系统中建构起一种能把实践活动的逻辑和智慧与认识活动的逻辑和智慧糅合的自洽方式。问题研究始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础,是建构学术新形态的理论诉求,因为问题蕴含了时代的发展趋势、社会主题和现实要求,“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2]203。

对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术关注及研究,就是在实践上回应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新变化、新要求带来学科身份认同与学术方法自觉问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契合,契合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由科学理性向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相协调的转型,由政治文化向政治文化与生活世界相协调的转型,由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协调的转型,由主客二分向主客互动与大众主体相协调的转型。这些方面的转型,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研究指向。从任何问题的来源及解决问题的有效答案都源于生活来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过程来审视,我们会发现自身问题脉络及纠治方案。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将其纳入学科专业目录,定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最具有历史性标志的建设阶段(学科名称形成)。此后,所进行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机制建设、学位层次、学术机构、研究队伍、学科文献、专业层次(本科、硕士、博士)等都是自觉坚持科学化指导下的学科规范建设,可以说,形成了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理论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色,并且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概念与范畴、内容与方法、规律与体系、价值与功能、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展开学科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二级学科。从学科建设过程上看,经历了由学科的政治主导到意识形态主导性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科学化相结合;由学术的宏大视域到公共整体实践研究与微观个体生活研究相结合;由经验累积形态到主体实践形态与学科范式渐成相结合;学界不仅关注学科间的学理差异,而且在重要的思想资源深度解读中进行跨学科的交叉比较研究,如一些重要的学术主题,“创新”主题、“价值观”主题、“发展”主题、“中西”话语体系主题等。以创新为诉求的学科建设,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交叉学科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问题,认为这是“学科发展成熟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实际上,从一个学科的学术研究来看,其学术的水准标志着学科的成熟度,学术水准往往取决于学者们能否将普遍性的学术规范与学科的思想资源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自主的学术话语。这种学术话语既是对世界思想的深度把握,又是对中国问题的深层透视;既是对社会生活的最高理想的理论阐释,又是对当下中国实际问题的冷静反思。学科只有在“内容和话语”上,实现与处于现时代中的中国社会现实接壤,才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强大的话语支撑,在方法论上提炼和汲取实际具体有助于科学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意识成果的话语,在整体上确立以学科的特定方式回答和解决时代问题的研究范式,这是开展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前提。

以“创新”为实践诉求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创新的理性框架来推进其整体价值的深化和意义上的提升,无疑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由过去的单一思维、单一理路、单一模式、单一方法、单一视域转换为辩证思维、交叉理路、复合模式、融合方法、多向视域,先后呈现出教材改革、课程改革、教学创新、跨学科研究、中西思想对话、多领域会通等分析探索。所以,在反映以改革开放发展的社会文化为总体诉求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学科建设呈现出了创新成果斐然、跨学科研究强劲、多功能价值丛生、各种主概念林立等研究景象。尽管对学科奠基和学科拓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但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看,还表现出既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又有因放弃马克思主义而导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背离和割裂,这种情况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背景而言尤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必须在创新中推进,必须在面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中自觉应接以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实践在当代的新追求;必须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文化[3]。在开展教育中努力实现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通的道理,落入大众的心坎里,才能在保有“底线”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发展。这是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根本缘由和问题角度。

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

应当看到,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中国发展的30多年学科建设历程,提炼学科建设中仍然葆有活力的实际经验与具有长远价值的学术主题,深化理解对现代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时代精神和实践向度,考量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文化语境,分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与应用方法,在既有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谋求系统建构与综合创新,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自觉意识。秉承这种自觉意识,思索进入攻坚阶段的学科渐进式创新走势,当我们以开放的视野观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征、现实功能、价值取向和实践诉求,并作理性规定时,应着眼立场,关注实践;应着眼观点,关注方法;应着眼宏观,关注微观。解构妨碍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思想观念,建构系统有效的基础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论原则,在解决中国思想精神问题的理论诉求中体现实践张力、世界视野与生活情怀。从现实角度看,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激活的学科活力与生机就在于不仅运用既有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来把握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更需要在面向社会实践、解决现实问题中寻找出新的研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予以学科关怀。对于以“改变世界”为根本旨趣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成为人们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最有力的精神武器和价值共识,这在实际意义上,发挥了学科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看,更需在学术上关注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分理出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为实现上述学科功能予以必要的学理支撑。

可以看出,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应用”有三层界面:一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现实基础,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思想进行有机会通和统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阐释力和思想影响力,“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二是如何把学得的思想观念、知识原理、价值认知应用到具体的生活践行中。在儒家看来,真正的生活实践需要处理知—行的完整行动关系,把道德德性、已知美德、价值承诺落实在行动中。“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三是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科学规律、观念体系、教育内容应用在各种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使思想观念潜润于无形。通过事务管理、生活服务、休闲娱乐等方面,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引领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达成理想信念的社会共识,使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落实、落细、落小,关注具体、日常、生活。在这三个界面中,第三层“应用”界面所展开的研究,可以在学术上统合前两个,是从学术端上涵盖和内蕴了前两个界面的内容,所以,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主要从第三层“应用”界面展开研究。

从学科发展来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应用”界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学科特质,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它由四个序列组成:一是游历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深的理解中,是命题提出的前提,分析命题的内涵,奠定学术研究基础;二是从学科创立之时就关注变化中的实际,并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拓学术研究,这是“应用”研究的学术特质;三是直接对命题进行自觉的合理化过程的逻辑支撑,是研究的核心;四是应用研究对推动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源于在社会时空中思考和反思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精神指向和价值选择问题,从理论上提炼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侧重于意识形态方面接受问题、道德约束和心理建构、信仰形成经验与感受,并对此进行审视与反思,形成新特点,研习出“实际问题”及应用路线。实际问题及应用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干线”,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始终处在不断深化、拓展、超越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之中。在历时性研究中,从反思性判断结构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逻辑,以一种规范的可行性、思考的可接受性、超越的合理性、根据的确证性和目标的达成性梳理诸多的关联,深入到内在固有的逻辑本身就意味着对核心价值、实际问题、应用策略的某种理性判断,理论性的分析就与现实性、发展性、创新性的原则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并通过挖掘这种本就存在的创新张力,揭示渗透于其中的理想,实现建构意义上的超越。

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认识、剖析所研究的实际问题(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本质,把握事物运动的特殊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技术路线),以完成应用研究的特殊任务,着重探索应用研究中特殊的方法论原则、工作路线和实施方略。

三、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应用学科。面对新时期、新条件、新机遇、新环境、新技术等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已被各种新事项、新形态、新创意等形成的生活方式,包括以日常生活为源泉的整体概念上的“创意”包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捕捉时代问题,发挥精神引领和共建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思想政治教育把新思想、新观念、新战略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认同,就要关注人们生存的种种变化,从日常生活领域入手,以活态的传承方式对当下生活予以必要关注,更多体现出社会力量,依据学科意图对自身存在的文化样态进行意义再造。这是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理性,就此呈现的学理应是三个维度的特征。

一是实践维度的特征。实践属性既是学科的本质要求,也是学理的内在规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人的生命存在的直接现实性、人的改造活动的独立对象性、人的日常生活的最大普遍性、人的主体样态的价值理想性、人的实践评价的发展尺度性。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于形塑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一变革活动形成能自觉创造社会的现实力量。作为唯物史观前提的“现实的个人”是确立观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前提,实践是面对真实的历史,直对“现实的人”的客观坐标。事实表明,观察人、形塑人的最大难题是如何确立人的真实性赖以成立的基石,由于观察人、形塑人总是离不开一定历史时代,是与一定实践的客观过程相交汇,都是把人的某种历史形式视为本来意义上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才会存在,才有了厚实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了独特的学理视角。以一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教育的方式,对人以历史分析和人文关注,作用于“现实的人”的思想观念才会在实践中找到历史分析和人文关切的有机结合点,解决人是异质多元性和同质单一性的两难选择问题,个性与社会性、理想与现实的统一问题,感性实在性和普遍超越性的对立统一问题,从而赋予实体以关系的内涵,赋予理想以现实的内涵。在深入实践中,化解难题,在融入生活中,达成共识,使中国意识形态在大众中得到更广更好更快的传播和认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特色。

二是创新维度的特征。以实践为内在规定,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需面对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变化的文化实践、由经济发展带来变化的生产实践、新科学技术运用的生活实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空间张力、时间张力和主体张力。空间上要实现知识类型向实践类型的融合与转化,时间上要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融合与转化,主体上要实现专职队伍向兼职队伍的融合与转化。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实践维度上做非课堂教育类型研究,通过对日常生活场域的教育系统与机制研究,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深层含义与研究路径,以及实践形态和运行模式,重视实感经验和历史智慧的优秀成果,把源于大量实际工作渠道的精神品质、审美形态、价值理性转化为教育因子,把直接参与、提炼加工、艺术形变、养成教育等方式融合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默化于日常事务工作运行中,迅速构建起由各种从事事务工作兼职人员、专职教育工作者、专业学术团队及学者等组成的教育联合体,用应用于实际的方式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实现更大范围开发教育资源,形成循环发展模式。

三是方法论维度的特征。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方法论,强调关注现实,强调通过提炼经验科学的方法来把握现实,方式在于注重对人类社会生活过程展开实证的、经验的考察;还注重运用关系性思维的科学方法论深入到对现实的本质把握。作为一般概括的科学方法论既要奠基于实际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生活基础上,又关注关系之中见本质,以关系性思维去把握生活,才能掌握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国家与社会、整体与个体、多样与统一等多层关系。从直接关系来看,是把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念,大众化、生活化、实践化是客观的、感性的、物质的要求,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效性,发挥应有的作用,处理好理论研究、教育传播与实际工作的关系,一直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理论研究就是要建立和反映中国时空新环境的、特殊的、多层次的、系统化的、具体的规律及思维方式,对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大量鲜活的经验予以学理阐释、提炼规律,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建构真正对实践发生作用的理论形态,不仅仅在应用层面需要一个基本架构,更需要具体内容针对性强,具有现实指导性的系统论证与表述。事实上,各项具体实际工作就是以大量事务性为基础,把思想观念融进在工作中,在实际事务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和实际工作方法,用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储备,化思想为行动,扎扎实实落实各种教育示范工作。各项具体工作是理论研究和教育传播的基础,研究要有专业性,教育传播要有通俗性,实际工作要有灵活性。

[1]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猜你喜欢
学术学科政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