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融合的运用

2018-04-14 06:04周伟伟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铁块图形与几何线段

◎周伟伟

引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教学研究中,教师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者、推进者,要有自己的教学研究思想、研究方向,这恰恰是教育研究最丰富的财富。

“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四大领域之一,“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由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形象思维占优势,理解力比较差,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尤其是对于较复杂的形体,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数学教学中积极开发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内容上的运用,它能使学生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探索创新。“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大多可以联系到生活实际,教学中注意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课,能够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课前收集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有小动物,有生活中的物品,有数字卡片,有几何图形等等,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上课时,我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图片一一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孩子们观察、比较,孩子们在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特点的过程中,随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随着用“对折”的方式进行验证,最终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二、利用信息技术,强化认识,突出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对一些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有的很抽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动态展示,让学生对概念不仅有感官上的理解,还有视觉上的提示,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就会容易理解很多。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时,学生对于“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个概念的比较难理解的,最难的地方是线段和围成这两个地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教学课件,以PPT动画的形态去演示出来:

(1)让学生观察,角是由几条什么线组成。

(2)带问题观察: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是怎样组成法?

学生通过观察从三条线段演变成三角形的过程,也比较容易得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些单靠教师的讲和单纯的出示一个三角形是很难说明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展现所要的各种教学素材,图文可以闪烁、变色,还可以使图形平移、旋转、翻转,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无形中展现了数学思维过程。还能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更加具体的反映数学思维过程,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灵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的整理复习》时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底面直径是40厘米的圆柱容器中,水深12厘米,把一铁块沉入水中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了5厘米。铁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道题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如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先在12厘米的水深处用红线标记,铁块放入后,水平面上升超过红线,再在水面上升了5厘米处用红线标记,不用教师多言,学生能很快理解,上面升上来的水的体积即铁块的体积,为学生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和以后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一个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有了质的转变,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使许多过去“图形与几何”教学上难以解决甚至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变得很容易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吴东慧.教育科学出版社

[3]《图形计算器与数学新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涂荣豹.福建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铁块图形与几何线段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铁 匠
铁 匠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紧扣“不变量”灵活解决问题
促进物理思维训练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