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爱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压疮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70例脑梗死合并压疮患者,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各35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 干预组压疮面积、渗出液量和组织类型变化的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42.86%、20.00%, 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57%、2.86%, 护理后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干预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压疮患者治疗过程中需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脑梗死;压疮;护理干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95
压疮是患者长期卧床且保持同一姿势, 导致局部组织长期缺血、缺氧和营养不良而发生溃烂和坏死, 与摩擦力、压力、剪切力和潮湿等因素的关系密切[1], 临床上又称为压力性溃疡, 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具有病情进展快和易复发的特点。为了探讨护理脑梗死合并压疮的有效措施, 作者进行了此次对比性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压疮患者70例, 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 压疮符合2009年美国国家压疮专家咨询组(NPUAP)/欧洲压疮咨询委员会(EPUAP)联合编写的《压疮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 并排除合并恶性肿瘤、全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低蛋白血症、压疮史及压疮处有明显的感染化脓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 各35例。常规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9∶16;年龄最小46岁, 最大89岁, 平均年龄(65.08±7.97)岁;压疮分期:Ⅰ期3例、Ⅱ期12例、Ⅲ期15例、Ⅳ期4例、Ⅴ期1例。干预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0∶15;年龄最小45岁, 最大87岁, 平均年龄(65.06±7.31)岁;
压疮分期:Ⅰ期3例、Ⅱ期12例、Ⅲ期14例、Ⅳ期5例、Ⅴ期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常规组:给予患者定时翻身和擦身、解决局部长期受压、定时开窗透气, 保持病房空气流通、保持患者床单和被罩的干净和干燥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①基础护理:使患者卧于气垫床上, 并抬高床头至30°, 每隔2 h为患者翻身1次, 并于患者手腕和脚踝处垫特制的垫枕。②皮肤护理:为患者翻身或搬运患者时, 需避免拉拽拖等易产生摩擦的动作, 避免床单有皱褶摩擦皮肤。③饮食干预:嘱咐患者进食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的食物, 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
④创面护理:发现创面有渗出液时, 需更换辅料, Ⅱ期以上压疮需用生理盐水清洗, 之后外贴泡沫辅料, 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压疮的愈合情况、并发症、复发情况及生命质量。应用1998年美国压疮顾问小组设计的压疮愈合评价量表[4]对患者压疮愈合情况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压疮面积、渗出液量和组织类型变化3项内容, 其中压疮面积根据0~24 cm2进行评估, 分值为0~10分, 压疮面积每增加2.4 cm2, 分值增高1分;渗出液量的分值为0~3分, 表示渗出液从无到最大量;组织类型的分值为0~4分,
分别表示创口愈合、表皮创口、创口清洁且有肉芽组织覆盖、腐肉组织和坏死组织, 满分为17分, 得分的高低与患者压疮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应用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5]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和社会功能4个维度, 各维度评分均与患者生命质量呈正相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压疮的愈合情况 护理后, 常规组患者压疮面积、渗出液量和组织类型变化的评分分别为(6.82±1.06)、(1.93± 0.31)、(2.85±0.72)分, 干预组患者压疮面积、渗出液量和组织类型变化的评分分别为(4.61±0.83)、(1.14±0.20)、(2.43± 0.37)分, 護理后干预组压疮面积、渗出液量和组织类型变化的评分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患者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护理后, 常规组患者并发食欲不振8例、局部感染4例、呼吸道病变3例, 复发7例, 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42.86%、20.00%;干预组患者并发食欲不振1例、局部感染1例、呼吸道病变1例, 复发1例, 复发1例, 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57%、2.86%。护理后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患者的生命质量 护理后, 常规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分别为(25.27±3.91)、(41.20± 6.54)、(44.64±7.49)、(48.21±5.62)分, 干预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分别为(30.08±5.16)、(63.83±8.16)、(56.39±7.06)、(55.92±6.03)分, 护理后干预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因神经功能缺损, 多会出现偏瘫, 肢体的自主活动和翻身动作受限, 多需长期卧床, 部分患者二便失禁、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的状态, 皮肤因污染和摩擦等刺激出现损伤, 发生压疮[6-8]。有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率高达80%, 其中40%的患者的压疮会反复发生, 若治疗不及时会并发食欲不振、局部感染及呼吸道的病变, 病情严重者会发展为低蛋白血症、败血症和骨髓炎等, 加大了患者死亡的风险[9]。有研究指出, 每年死于压疮并发症的患者约为6万, 也是长期卧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0]。常规护理的效果欠佳, 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模式与常规护理相比, 更加注重细节方面的护理, 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压疮愈合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 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常规组(P<0.05), 生命质量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 脑梗死合并压疮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临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姜丽萍, 张龙, 陈丽莉, 等. 应用Braden量表联合近红外光谱仪评估ICU患者压疮发生的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8): 901-904.
[2] 张爱玲, 冯来会, 张道培, 等. 脑出血后再发脑梗死与脑白质病变、脑动脉狭窄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 15(8):819-824.
[3] 刘新, 陈红. 伤口治疗师对压疮患者居家主要照顾者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32(32):2495-2499.
[4] 李晓萍, 吴丽红, 任彤, 等. “医院-社区”联合压疮护理小组在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6):1964-1968.
[5] 韩海玲, 陈晓鹏, 韩金涛, 等. 优质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患者压疮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31): 160-161.
[6] 曾维. 脑梗塞后遗症期合并压疮的治疗与护理.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1):158-159.
[7] 陈春霞. 引起脑梗死偏瘫患者压疮危险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 青島医药卫生, 2013, 45(1):64-66.
[8] 李小容, 叶继彬, 黄鑫, 等. 脑梗塞后遗症期合并压疮的治疗与护理. 大家健康旬刊, 2015, 33(4):9-10.
[9] 李月娥.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压疮的护理.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3):50-51.
[10] 丁玉芳, 李进领. 脑梗死患者合并压疮的护理体会.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月刊, 2015(4):112-113.
[收稿日期: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