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赛 邓 冰 毕 斌 刘 鹰 李莎莎 王 丽 冯 霞
(1.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科,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贵州 贵阳 55000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显著性、持久性的心境低落,并伴有认知以及行为的改变。临床上将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抑郁症称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而无躁狂发作的抑郁症称为单相抑郁发作,两者发病临床表现几乎一致。有报道显示37%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发作,且由于患者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极易诱发躁狂、循环发作以及发作频率增加[1]。单、双相抑郁障碍发作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单、双相抑郁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单、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可能与调节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平衡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有关[2]。另多数单、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甲状腺机能异常情况,多数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会出现躁狂、惊恐等失控情绪,而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则易出现抑郁、自卑、无力等心理障碍[3]。因此,本研究通过研究单、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中BDNF、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变化,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 中关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及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4];(2)年龄18~60岁;(3)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结果超过17分;(4)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躯体疾病者;(2)妊娠和哺乳期妇女;(3)近两周内使用过精神药物治疗者;(4)伴有其他混合性精神疾病者;(5)伴有内分泌疾病者;(6)近期内使用过甲亢药物治疗者。所有患者按照有无躁狂发作分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48例,单相抑郁发作组72例。其中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18~60岁,平均(39.3±5.6)岁。单相抑郁发作组男39例,女33例,年龄19~61岁,平均(40.2±5.8)岁。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5例为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20~59岁,平均(41.5±4.9)岁。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第2天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对照组则于体检当日抽取。3000 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70 ℃冰箱中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试剂盒为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SH水平,研究所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购自德国罗氏,试剂盒为厂家配套试剂盒,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观察比较三组研究对象血清BDNF、TSH水平变化。
单相抑郁发作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血清BDNF、T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研究对象血清BDNF、TSH水平变化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单相抑郁发作组相比,#P<0.05。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承受的各种压力与日俱增,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抑郁症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抑郁症临床表现为闷闷不乐、抑郁自卑、消极厌世,部分患者出现幻听、幻想等精神症状,最终可导致患者自杀。因此,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已成为临床工作者们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是大脑内以BDNF为代表的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减少及相关神经可塑性减退所导致[5]。BDNF是由脑组织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源性蛋白,主要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其对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存活起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抑郁症患者通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甲状腺机能减退,且甲状腺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与大脑的发育和神经功能密切相关,提示抑郁症可能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大脑对甲状腺激素有一定依赖,当机体出现甲状腺激素缺乏时,大脑反应最为强烈,且TSH是由腺垂体分泌,可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在甲状腺生长、机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显示单相抑郁发作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P<0.05),提示单相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血清BDNF水平异常,可作为检测抑郁症生物学指标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当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情绪整合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导致与长时程增强、学习记忆等神经活动有关的血清BDNF受到影响,从而表达异常。另当脑神经组织受到损伤时,大脑神经元亦会减少分泌血清BDNF水平。相关动物实验显示心理性以及物理性的刺激均能导致小鼠海马区BDNF水平下降[6]。由此可知血清BDNF在抑郁症患者的发生、发展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单相抑郁发作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中血清TS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低于单相抑郁发作组(P<0.05)。这与蔡文治等[7]研究结论不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样本量的大小、检测方法的不同等导致的差异。血清TSH水平在单、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本次研究表明单、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BDNF、TSH水平存在协同作用,后续研究有必要对两者的协同机制进行更深入研究,为临床早期识别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提供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单、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体内血清BDNF、TSH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可作为临床预测单、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生物学指标。
参考文献:
[1]李霞,王燕,管立群,等.单、双相抑郁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的比较[J].武警医学,2015,26(4):353-356.
[2]张璠,陈杰,李新影,等.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1):52-55,100.
[3]Zhaldak DA,Melekhovets OK,Orlovskyi VF.CYP7A1 gene polymorphis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slipidemia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oncurrent with hypothyroidism[J].Ter Arkh,2017,89(10):62-65.
[4]戴云飞,肖泽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6):426-427.
[5]Kim J,Lee S,Kang S,et al.Brain-derived?neurotropic?factor and GABAergic transmission in neurodegeneration and neuroregeneration[J].Neural Regen Res,2017,12(10):1733-1741.
[6]赵洪庆,韩远山,柳卓,等.焦虑性抑郁模型大鼠脑区单胺递质含量与神经因子表达的变化[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7,25(4):373-379.
[7]蔡文治,金燕君,陈文泽,等.中国人群单相抑郁症和双相抑郁障碍与促甲状腺激素关系的meta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5):3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