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深圳加快破解杭州创新短板

2018-04-13 01:30查志强
杭州 2018年11期
关键词:深圳企业

文 查志强

今年1月25日,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以代表身份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杭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拿深圳和杭州比是最科学也最有可比性的,去年杭州提出“转型升级看深圳”是准的,深圳这个“师傅”找得是对的。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也指出,杭州的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与深圳等标杆城市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近年来,深圳以改革创新作为立市之本、发展之机和活力之源,创新已领跑全国。深圳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37家,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大支柱产业。2011—2016年,深圳的国际合作条约专利申请年增速居全球首位,是日本东京的2.5倍,美国硅谷的3.6倍。2016年,深圳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6.3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842.97亿元,占GDP的4.1%;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44854件,增长40.7%。2017年上半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8769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4%。目前,深圳在石墨烯太赫兹芯片、基因测序、无人机、柔性显示等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并通过制订国际标准和专利保护手段,掌控着全球同行业的技术话语权和市场主动权。2016年深圳龙头企业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249项,近年来累计接近1400项,每年增长达20%。今年1月,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了深圳创新城市发展分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

一、深圳创新领跑全国的主要经验

(一)强化产业结构、产业链及其服务体系对创新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深圳沿着产业变革的方向,率先布局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前瞻性布局了海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军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作为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重镇,深圳拥有国内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硬件配套能力以及最完善的产业链环境,华为、中兴、大疆、创维等大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线,能保证产品制造环节不受制于人。创业者在深圳能够迅速将技术和创新理念转化为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这就使得深圳既是前沿科技的诞生地,更是产业成果的转化地。以智能制造为例,无纸化作业、网上下订单、网上信息传输和实时控制工艺等要素对所在地的研发实力、互联网及物联网发展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而深圳的产业链有很强的配套能力和结构优势,智能制造业已在其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深圳拥有全国最强的小批量单件制造能力和产业链服务体系。同样做一个模具,深圳的价格最低、交货时间最短。从而使大量的需求涌向深圳,深圳的产品供给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

(二)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深圳通过优秀的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的产业配套,再加上不断聚集的大量优秀人才和新型科研机构,形成了兼容并蓄、大气包容的创新文化为支撑的政府与市场高效对接的良好氛围。在正式制度层面,政府对创新秉持“宏观积极、微观不干预”的基本行为理念,将管制减到最少,不过问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尽可能通过提供公平有效的公共服务,以较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深圳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最关注的是如何对接市场、进行研发,而不是如何与政府打交道。深圳早在2013年初就在全国率先实施新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平均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达116.2户,商户密集度居全国首位,每九个深圳人中就有一个在创业。在非正式制度方面,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现有常住人口的平均年龄35岁,其中怀有创业梦想的青年才俊占有相当比重。深圳通过培育深厚的创新土壤积淀,形成了发达的创新创业文化,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极大地影响了深圳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创业在深圳已成为许多人职业规划的首要选择,也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者涌入。深圳“人才”转型“人口”战略成效显著,在已有较大规模人口基数的情况下,2017年深圳的常住人口仍增加了62万,为城市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基因。

(三)培育创新主体,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

深圳选择了一条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战略,大型龙头企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形成了深圳的创新梯级层次。民营企业作为深圳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和探索创新新路径的急先锋,其多元灵活的分配方式增强了要素投入的积极性,推动了各种创新资源的协同,极大促进了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创新成功的可能性。深圳的创新活力与耐力有相当部分便来自于规模庞大的能够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中小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劳资关系股权化,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开始预留员工股份池,为优秀的人力资源提供激励,以契约形式确定有限责任合伙制的权责和分配关系;二是资本关系夹层化,通过合作共赢、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满足投资者与创新创业者之间的不同需求;三是知识产权资产化,知识产权专利许可和交叉许可已成为新知识产权价值观。深圳形成了“6个90%”的突出现象,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四)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拉长高等教育短板

在推动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端人力资本集聚方面,深圳通过创立财政引导基金,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风险投资,促进金融业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序对接,引导全社会创新要素的迅速集聚。通过实施“孔雀计划”,深圳已累计引进“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44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86个。深圳已集聚工业设计机构超过6000家,其中工业设计专业公司500多家,各类设计工作室、方案公司和设计策划机构近1500家;在各产业领域企业设计部门近4000个,工业设计师及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针对本地高等教育长期积弱的短板,深圳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上的发力与崛起速度同样令人称道。在大力扶持本土的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同时,在前些年建设深圳虚拟大学城、吸引国内名校设立深圳研究院的基础上,深圳又相继引入香港中文、清华、北大、人大、中科院大学、北理工、哈工大、中山、武汉、吉林、华南理工、湖南大学等一大批985高校到深圳设立校区或国际校区。

(五)超常规布局创新载体,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深圳通过着力增加创新平台供给,使创新载体成为强化原始创新、实现重点跨越、突破产业升级“瓶颈”、加速转换产业发展动能的重要支撑。深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已覆盖产业创新发展主要领域,建成了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和国家基因库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实验室、超材料工业技术、下一代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高通量基因测序及组学技术等国家级创新载体也在规划建设之中。深圳市南山区将全力打造“中国硅谷”核心区作为发展定位,在深南大道南山区段集聚了腾讯、中兴通讯、联想、创维、TCL、大疆科技等上千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科技创新园区。目前,南山区汇聚了超过200家众创空间、1700多个团队和6500多名创客。其中深圳湾创业广场已成为全国的“双创”名片,该平台由深圳市最大的地方国有企业“深投控”投资建设,定位于打造中国首席的创业创新生态,孕育引领全球创新思潮的未来企业,集聚了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和创业服务机构等所有与创业创新有关的主体,成为集专业孵化、创业投融资、种子交易市场三大核心功能,创业交流、创业展示、创业媒体、创业培训、创业公寓、公共加速六大重点功能于一体的全球知名创新园。

二、借鉴深圳经验破解杭州创新短板的政策建议

对标深圳,杭州应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强化、巩固、提升城市创新基因,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全链条创新。

(一)构建创新要素禀赋决定的“塔形”创新体系

深圳实施创新驱动的做法可归结为:构建由创新要素禀赋决定的“塔形”创新体系结构,形成以制度环境优化、创新要素集聚为支撑(塔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塔身),以高科技产业为方向(塔尖)的“塔形”创新体系。一是完善塔基,夯实创新基础。率先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增加有效制度供给,以宽松的制度——文化环境降低创新的制度成本,从而提高制度绩效;以法治力量完善创新分配制度,以市场力量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确保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培育塔身,壮大创新主体。以民营科技型企业为创新主体,以灵活运营体制为导向,降低创新的交易成本,培育创新型民营企业家阶层。通过机制创新使研究机构突破传统体制束缚,实现科研与现实问题的对接。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有效克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使之成为引领源头创新的重要力量。三是激励塔尖,聚焦创新方向。选择具有高人力资本密集度特征的高科技产业作为创新主战场,通过成功的科技产业化充分实现创新市场价值,并以利润形式为下一轮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形成创新良性循环。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氛围

深化国有科研机构改革,大力激发科研机构活力;积极培育民营科研机构,使之逐渐成为主力军;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全社会R&D经费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和离职转化科技成果。尽快制定完善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优化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政策。加大政府对创新产业和服务的采购力度,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利用互联网优势,抓紧完善线上线下结合、功能互补、省市县联动的成果转让和技术市场体系。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专利、商标、版权等职能“三合一”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建立科学合理的容错机制,为新一轮创新注入充足动能,具体可从区分容错界限、规范容错程序、建立纠错办法、优化容错环境、防止试错被滥用等层面加以规范。

(三)创新产业扶持政策导向

加大调整整合力度,从五方面改革现有产业扶持政策,为创新提供强有力、更具针对性的支撑,即:扶持结构由宽域支持转变为聚焦重点;特定产业扶持由均衡用力转变为精准发力;扶持方式由偏重单一转变为产业组织、技术、空间等综合施策;资源配置由行政为主转变为市场化运作;政策运用由各自为政转变为协同整合。重点聚焦关键技术创新、大平台构筑和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主体,改革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使用方式。

(四)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以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合作,进一步集聚各类创新要素。以高新区和开发区为主体,加强重点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与培养,强化与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骨干企业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应用型人才培育基地。探索试点人才移民制度,积极吸纳发达国家技术、人才与资本。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领军人才、研发骨干和高技能人才,不断集聚高端要素,着力培育创新团队。完善配套服务保障,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要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来杭合作办学,力争引进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五)强化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创新资源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特色高技术产业增长极建设。重点推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质量,形成最高层级的区域创新平台。一是建立互通优惠政策,对于在大走廊研发、孵化的科研项目,因大走廊没有足够平台空间而转移到其他高新产业平台进行市场化成果转化,允许相关政策的有序延伸,保证科研项目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发展。二是探索跨区域财税分享政策,在科创大走廊范围内孵化毕业的企业迁至大走廊区域之外发展的,由迁入地按新增税收的一定比例与迁出地政府分成。三是区域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六)构建良好的政企关系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各级政府应树立“宏观积极、微观不干预”的基本行为理念,秉持“店小二”的服务姿态,坚守“一张蓝图绘到底”式的定力,营造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的类硅谷的生态体系。大力推广滨江区经验,使得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像空气一样,即平时企业感觉不到,但是企业又离不开。政府平时不去打扰企业,让他们更加专注于创新;但当企业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时,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第一时间开展上门服务。对企业家和创业者而言,则应大力弘扬坚守实体经济、专注主业、执着创新的风尚,引导和鼓励企业坚持研发投入,以“十年磨一剑”的气概认准原始创新,不跟风挣快钱,而是通过收获创新红利做大做强企业和品牌。

猜你喜欢
深圳企业
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企业
企业
企业
吴·现代潮菜深圳店
企业
企业
深圳金生国际幼儿园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