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国新时代“三农”大战略

2018-04-13 01:30尹成杰
杭州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三农城乡绿色

文 尹成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首次提出,是党的“三农”工作理论、思想和政策的重大创新。这一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是当前乃至未来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四化同步”推进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振兴和繁荣乡村,必将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促进城乡平等发展成果共享。农业农村发展两优先,是最重要的制度和政策取向;必将抓住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点和难点,加大解决城乡发展最大不平衡和农业发展最大不充分问题的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的步伐;必将进一步扩大内需,挖掘和释放农业农村消费需求,促进我国消费型经济增长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消费机制,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与之相辅相承、高度契合。我国农业农村块头大、人口多、市场广、消费力增长快,蕴藏巨大的消费需求。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农村消费需求基础坚实、领域广泛、种类繁多、规模巨大。这是我国独有的无可比拟的宝贵经济资源和优势,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力量。实施乡村振兴,必将释放农村传统消费需求,培育农村新兴消费需求,促进农村消费需求提档升级,形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必将大力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五化”。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提出了城乡发展“新五化”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城乡融合发展,为构建新时代城乡新型关系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新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发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农”反哺“三农”作用,增强乡村实力,实现产业兴村,打造特色名村,建立健全扶持制度和政策,解决城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实现“新五化”提供有力支撑;必将加快推进和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农村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贫困主体主要是农民,贫困地区主要在农村。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就是抓住了脱贫攻坚的牛鼻子和找准主战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兴业、以产就业、以产增收。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支持力度,促进城市公共服务普遍延伸到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党的“三农”工作制度和政策取向。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制度和政策完善和创新的重要思想理论源头和依据,要尽快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

① 农民画家在下姜村开设的工作室内展示自己创作的石头画

② 下姜村村民在村中的草莓大棚里忙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抓好“五个突出”:更加突出产业兴旺,把发展农村实体经济摆在乡村振兴的首位;更加突出城乡融合,推动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共同发展;更加突出深化改革,破除战略实施的制度性障碍;更加突出乡村治理,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突出“三农”队伍建设,培养“一懂两爱”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队伍。具体的要求:

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过去我们主要强调教育、科技优先发展,十九大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重要的政策信号,意味着项目、投资、信贷、财政不仅仅要向农业农村倾斜,而且要优先安排,要体现在国家和部门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政策、制度安排上。

二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的制度要完善,既包括支持制度,又包括保护制度。这句话的思想很明确,含金量很高,力度很大。意味着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业农村发展是短板的现状没有变,既要支持又要保护的力度也不会变。

三是大力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未来农民就业的新机遇新领域,扩大农民就业新渠道,拓宽农民增收新空间,要加大培育和支持力度,延长产业链、拓宽增收链、提高效益链、实现生态链。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加快科技创新与应用,要发挥和利用现有各类科技资源优势,打造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根据农业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以及现有科技、交通、城镇、食品、医疗等各类资源和技术,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及产业布局,以大数据互联网为平台,促进传统单一农业区域布局产业向现代多元农业区域布局产业转变。要提高农业区域布局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与各门类科技的融合度,增强农业区域布局的综合性功能,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区域布局及产业。当前,要创新发展加工农业、网云农业、高铁农业、临港农业、中医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康养农业,提高农业的多功能性,把传统农业建成为现代财富农业。

五是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外出就业,让农民分享土地用益物权和集体资产产权,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实现。

↓ 浙江桐庐芦茨村通过“滤”水“清”山创造金山银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认真贯彻“两山”理论,坚持绿色发展,以“三个更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三个需要”。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培育生态环境产业,延长生态链、环境链、财富链;坚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坏境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不能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要把农业区域布局和结构建设成生态环境的布局和结构;坚持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的理念,紧紧守住耕地淡水资源红线和基本农田粮田底线。

二是制定绿色发展政策。明确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取向,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支持保护和政策要向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转变。要制定一些引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通过绿色制度、绿色政策、绿色金融、绿色保险,向绿色项目、绿色业态、绿色技术倾斜,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制定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三是倡导和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改变农业高投入、高消耗,资源透支、过度开发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农业资源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

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提供生态绿色农产品,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要紧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要求,不仅要保障吃饱、吃好、吃得健康,还保障吃得优质、绿色和生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改变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少的状况,增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五是加快发展美好生活和绿色生态产品。农业不仅提供物质产品,还提供美好生活和绿色生态产品。要树立大农业大产品大供给观,深度开发农业多功能性。依托广阔的农村山水田园资源、厚重多元的农耕文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养生养老等农村绿色生态产业,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绿色生态产品消费需求。

六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城乡生产生活生态化的必然要求,既要培育和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要培育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尊重生态环境,重视环境卫生,确立新的绿色生活观,大力引导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子孙后代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方式。加大农村改水、改厕、改灶、改居等工程实施力度,减少资源消耗和跑冒滴漏。倡导绿色消费,推动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

↑ 团队游客在富阳区拔山村万亩茶山游览

七是建设绿色宜居生活环境。加大美丽城镇、特色小镇和美丽农村建设力度,结合中小城镇、特色小镇、新农村的各自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区域布局和结构布局,确定绿色和谐的发展思路和导向。坚持平衡充分发展的理念,切实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注重满足农村群众对生态、环境、民主、公平、正义等美好需求,积极满足多样化需求。逐渐缩小城乡公共投入、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八是实行绿色保护和治理方式。坚持“五位一体”的治理原则,统筹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综合系统治理。要把山水田林湖草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性和系统化保护、利用和治理。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最集约的资源利用制度和最有力的生态修复制度,有效保护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依靠最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有效制止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有效降低资源消耗,有效减少和治理面源污染;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物质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资源利用不彻底、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树立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生物质资源是重要农产品的理念,以系统思维和改革思维,统筹研究制定用地、用电、财税、项目、运输、金融保险等综合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产业化利用机制,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链条。

猜你喜欢
三农城乡绿色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盘点2021“三农”十大事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稳字当头谋“三农”发展之道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再造绿色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