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龙(1232-1276),不仅在杭州史上是一位可敬可佩的英雄,在民族史册里,也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
清代文人袁枚有诗云:“为有陈于两忠肃,人间更觉重西湖”。袁说的“陈、于两忠肃”,指的就是抗元英雄陈文龙、抗清英雄于谦(二位民族英雄),过世后,都被后人谥为“忠肃公”。
忠肃,乃是古人为先贤离世后,表彰其一生功德的谥号(渭称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刚正不阿、廉洁自持品德的谥号)。
苏东坡有言“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是的,天下秀丽的湖泊多的是,为什么最美是西湖呢?因为西湖有那么多的精忠英烈,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为河山增色,为日月添辉!才有“人间更觉重西湖”之叹!
陈文龙就是其中的一个,陈文龙,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原名子龙,家学渊源,(宋)名相陈俊卿五世从孙,早年,随父陈粢迁居福建长乐,自幼聪慧颖悟,才智过人。宝佑四年(1256)入太学,咸淳四年(1268)戊辰进士,同年十月,度宗(宋帝)殿策进士,廷对第一,遂魁天下。唱第日,度宗御笔改其名为“文龙”。
次年,任职越州,得越州帅刘良贵器重,政事多咨之。景英年间,任闽广宣抚使,咸淳七年(1271),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陈文龙为人刚正、忠直敢言,忤怒了丞相贾似道。
襄阳失守(襄阳为南宋国门户,襄阳沦陷,意味着元军可以沿长江而下,直捣江南)后,举国震动。陈文龙上疏,痛责贾似道用人不当,请罢黄五石、范文虎、赵潜。贾似道闻讯,大怒,将文龙贬官抚州,又使台臣季可上书,弹劾陈文龙。
咸淳十年(1274)甲戍秋七月,度宗帝驾崩,谢太后拥立幼主为王。是年十月,元军伯颜、阿术率军南侵。元军在叛将吕文焕引导下,大举南下,范文虎降敌,贾似道用兵惨败鲁港,大敌当前,赵潜最先逃遁,导致南宋沿江各郡守将纷纷弃城而逃。宋廷才领悟到,悔不听陈文龙所言,决定重新起用陈文龙为左司谏、迁侍御史,再迁为参知政事。
未久,张世杰兵败焦山,文天祥也在独松关打了败仗,伯颜兵临杭州。德佑二年(1276),谢太后只得出城投降,临安自此陷落。
景炎元年(1276),益王称帝福州,陈文龙再任参知政事,依前职充闽广宣抚使,于兴化(莆田)开设衙门。于是,陈文龙倾尽家财招募兵勇组成民军,厉兵秣马备战。在福州、泉州守将先后叛降后,陈文龙固守孤垒,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迹、激励士气。最后一次其姻亲被元军抓来劝降,陈文龙复信说:“孟子曰‘效死弗去’,贾谊曰‘臣死封疆’,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若以区区之守义为不然,或杀身复家,鄙意则虽阖门磔尸数段亦所愿也?请从此诀,勿复多言。”拳拳之心,报国之志,跃然纸上。
十月,元军首领董文炳、阿剌罕大军到达合沙。
德佑二年十二月,陈文龙派往福州打探敌情的部将林华、陈渊,和降将王世强勾结,引元军来到兴化城下,通判曹澄孙开城投降。
元兵蜂拥而至,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无害百姓。”
文龙被俘后,元军劝说他投降,文龙道:“屈于敌人者,非忠臣也!”元兵百般凌辱,陈文炳指着肚子,说道:“我的腹中,皆节义之文,岂可相逼,如果强行,死不足惜!”
陈文龙清楚,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惟有一死报国,于是写了一首诗给次子仲子诀别,曰:“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读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缧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
元军见劝降无望,将他押往杭州,陈文龙开始了绝食抗争。到了杭州,陈文龙到岳庙拜谒岳穆武王。在坟前嚎啕大哭,一恸几绝,当晚气绝而死,时年四十六岁。
噩耗传到流亡中的南宋朝廷,景炎二年(1277)丁丑夏四月二十五日,皇上追赠陈文龙为太师,谥号忠肃,赐庙号昭忠。
文龙葬于杭州葛岭智果寺旁,葬之次日,墓即长出青竹,竹有刺,无人敢近。众人道,岳坟柏不北枝,墓竹尽有刺,乃是岳飞、文龙之忠魂化为卉木,如出一节,凛然不可侵也!
陈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药。她对监守说:“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闻者无不黯然泪下,叹道:“有斯母,宜有是儿。”至此,陈文龙一家(包括弟陈用虎、弟媳朱氏自缢)、其叔陈瓒,皆忠贞不屈,为国捐躯。
明初,官府访求民间应祀神祗,“凡有功于国及惠爱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陈文龙昭封福州府城隍神,称“尚书公”;永乐六年(1409)册封为“水部尚书”,佑护航运、渔民,授“镇海王”。自此,有了“官船拜文龙、民船拜妈祖”之说,东南亚等地将陈文龙视作“海上保护神”。
2018年1月27日,杭州新新旅馆召开了陈文龙史学研讨会。杭州史学界人士济济一堂,古都文化研究会(宋史专家)林正秋会长抱病作总结发言,呼吁恢复杭州陈文龙祠堂(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让西湖增加一处人文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