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青青
摘 要:为保证社会稳定和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公平性,新时期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和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当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好国家、高校、家庭、自身这几个层面的工作。着重分析、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他们接受国家资助与其他帮助后身心发生的变化,以求得到更好的对策,为完善高校资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资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当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做好国家、高校、家庭、自身这几个层面的工作。
一、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现状
1.我国高校资助政策演变概况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高等教育俨然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为保证社会稳定和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公平性,我国开始发展和完善资助政策。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随着社会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并存实施到后来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并存实施,再到90年代“奖、助、贷、补、减”资助政策的建立,随后开展了“新生绿色通道”和增加了“免、缓”等政策。2007年至今,在健全、完善原有“奖、助、贷、勤、减、免”资助政策基础上,加大“奖、助”资金力度,扩大资助面,同时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新时期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现状
在资助政策发展至今的二三十年间,我们已从单一的人民助学金发展为“奖、贷、助、勤、减、免”六位一体的资助政策,具体到近十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受重视。据调查,河南省普通家庭中教育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而目前河南省各高校收费在全国仍属中等偏下,真正意义上的“上不起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有待考证。但无论资助政策如何变化和完善,都只是把经济上的扶持作为主要方面,很少涉及心理方面的关爱和帮扶。
(二)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
目前,河南省在各高校实行的助学金范围仍是按照20年前的数据,而根据笔者十几年的实际一线工作经验,助学金的认领只有5%到1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较为准确认定,其余学生的认定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争议较大。同时助学金仅仅是关注单一帮扶,而缺乏考核和后续精神激励机制,在现实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往往出现“认定时积极争取、认定后不管不问、一朝认定几年安心”的现象,国家资助政策的“助学”导向基本丧失。关注外在、忽视内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变成了一个没有量化标准的虚设词语。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目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基本仍以家庭年收入为主要依据,参考在校学习、生活及其他费用支出,同时对其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学生的互相了解和推选认定划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范围。一个人的家庭情况属于隐私,但为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必须将之公之于众,这不免会引起部分学生心理上的不适,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生心理往往非常微妙。
我国目前所实施的一系列相关资助政策,虽已建立起奖、学、助、贷、困等覆盖面广的资助政策体系,基本从政策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辍学”的口号的落实。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扶贫力度的加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界限困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网络问卷分析
为更深入地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2017年11月份在河南省某高校以网络问卷方式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针对人群是大一至大四接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22份。
具体调查情况:关于大学遇到的挫折这项问题,问卷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竞争激烈这两项占据比例较大,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较大的金钱方面的压力。关于家庭观念,93.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家庭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还是自己的避风港。个别学生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上有问题,家庭成员关系冷漠。关于消费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大约六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较好的消费观念,但是仍然会有学生会出现攀比心理,甚至会有一些攀比行为。关于自我压力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上会有部分压力,更多的是会有一些自卑。关于就业设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考研和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小部分选择自己创业,也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考虑过将来的就业。关于自身满意度评价,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的学识、性格等有很多的不满意;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度评价,约2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是非常公平的,约1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评选的公平度较差。针对贫困资助信息公开,约7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公开资助信息不侵犯隐私,但是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不应公布资助信息。关于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注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学校的补助工作相对比较满意,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学校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说明资助工作仍有待提高。针对制度改进,调查结果显示在资助的公平程度、方式方法、项目,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交流联系,资助队伍的建设这几个选项都有较高的投票率,特别是资助的项目选项,有家庭經济困难学生建议应该更多地设置奖学金。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分析
(一)国家政策支持,社会氛围营造
1.社会和谐、全民有爱,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公平度问题,而且涉及社会稳定问题。全社会必须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真正帮助他们,营造温暖有爱的社会和谐氛围。
2.政策支持,经济上给予保障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根源还是学生家庭经济原因,所以要想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首先还是要保障其正常的上学和生活需要,让其无后顾之忧。政府和学校不仅要制定相关资助政策,而且要监督具体落实,同时引导其自食其力、自强不息。
(二)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教育机构,完善制度,重视深层次引导
1.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抓落实、重实效
目前,我国高校已基本建立起“奖、学、助、贷、勤、免、补、减”八位一体资助体系,从实际落实来看,也确实起到了缓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在资助体系里,除奖励和补助式的给予外,也拓宽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的渠道,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改善经济生活状况。这不仅缓解了他们经济上的压力,还可以增强其自信心,增强其自我认知度,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重点加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扶贫力度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从入学时高校就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专门档案,跟踪调查。同时学校心理咨询室应真正发挥作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可,敢于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走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除了专业教师团队辅导心理,学生社团也是一个很好的媒介,更容易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拉近距离。
3.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培养的终极目标,这离不开良好的学风、校风。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尤其是引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自信心。
(三)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营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来自农村家庭,第一次独自迈入城市生活学习,许多的不适应需要自己来调节,家庭要多给予关心,尽可能在经济上支持学生,同时,家人要鼓励其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主动说出来,寻求帮助。
(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调节适应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保持良好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平时多注意与人沟通,多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在集体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同时在校园文体娱乐活动中缓解紧张压力情绪、陶冶情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关系着高等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稳定,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指引,使学生能够减少心理压力、正确选择人生道路,更好地成长。解决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不仅体现了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也是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新时期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2]郭昕.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