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蕊
(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保定 071051)
用螺旋CT检查诊断人体内脏的病变具有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连续采集图像、对病变准确定位、可清楚地显示病变的形态、数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优点。有资料显示[1],对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可在其一次屏气时对其肝脏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可有效地避免因患者呼吸移位所导致的病变遗漏,从而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避免误诊和漏诊。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以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螺旋CT检查在诊断这类患者病情方面的应用价值。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保定恒兴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0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53例男性、47例女性;其年龄在3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10.1)岁。这10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被确诊有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其中,有5例患有肝胆管细胞癌的患者,有33例患有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患者,有11例患有肝转移癌的患者,有7例患有肝囊肿的患者,有37例患有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有7例患有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的患者。
在这100例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螺旋CT检查。选用东芝16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嘱患者在进行检查前的4 h内禁食,在进行检查前的30 min内依次口服400 ml、100 ml浓度为2%的泛影葡胺,以充盈肠道。协助患者取最佳的体位。对患者的肝脏部位进行平扫,扫描层厚为10 mm,螺距为14 mm,重建层厚为7 mm。患者的肝脏部位若存在小病灶,则对其进行薄层扫描(将扫描层厚设置为2~5 mm)。在完成平扫后,对患者进行三期增强扫描。具体的方法为:使用高压注射器向患者的肘静脉注入80~100 ml的碘海醇(浓度为300 mg/ml)。在注药25 s后,对患者进行动脉期扫描。在注药65 s后,对患者进行门静脉期扫描。在注药结束后的5~10min内,对患者进行延时扫描。每一时相的扫描均在患者的一次屏气过程中完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这100例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的结果显示:1)其中,有5例患有肝胆管细胞癌的患者。这5例患者的肿块均为单发性肿块,其中,有4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右叶,有1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左叶。对这5例患者进行CT平扫的结果显示,其肿块的形态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呈低密度,肿块的边缘模糊。其中,有2例患者的肿块内可见钙化灶。对这5例患者进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的结果显示其肿块均为周边强化,其中,有1例患者的肿块为延迟期强化。2)有33例患有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患者。其中,有13例患者的肿块为多发性肿块,有20例患者的肿块为单发性肿块。在这33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右叶,有15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左叶。对这33例患者进行CT平扫的结果显示,其肿块的形态为类圆形或圆形,少数患者的肿块呈不规则形、分叶状,均呈中低密度。对这33例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的结果显示,有20例患者的肿块呈不均匀强化,有13例患者的肿块呈均匀强化,其肿块的影像学特征均为“快进快出”。对这33例患者进行动脉期扫描的结果显示其肿块呈斑片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对其进行门静脉期扫描的结果显示其肿块的密度低于正常的肝组织。3)有11例患有肝转移癌的患者。其中,有1例患者的肿块为弥漫性肿块,有7例患者的肿块为多发性肿块,有3例患者的肿块为单发性肿块。在这11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右叶,有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左叶,有4例的病变部位在全肝。对这11例患者进行CT平扫的结果显示,其肿块的形态为椭圆形或圆形,呈低密度,其肿块内的密度不均匀。其中,有1例患者的CT影像呈弥漫性“雨打沙滩”状。对这11例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的结果显示,有9例患者的肿块为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轻度强化,有2例患者的肿块为动脉期全部强化、门静脉期低密度周边强化。4)有7例患有肝囊肿的患者。其中,有1例患者的肿块为弥漫性肿块,有4例患者的肿块为多发性肿块,有2例患者的肿块为单发性肿块。在这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右叶,有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左叶,有1例的病变部位在全肝。对这7例患者进行CT平扫的结果显示,其肿块的形态为椭圆形或圆形,呈低密度,其肿块的边界清晰。对这7例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的结果显示其肿块未见强化,其肿块的边界十分清晰。5)有37例患有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其中,有32例患者的肿块为单发性肿块,有5例患者的肿块为多发性肿块。在这37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右叶,有6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左叶。对这37例患者进行CT平扫的结果显示,其肿块的形态为椭圆形或圆形,呈低密度,且肿块的边界清楚。其中,有2例患者肿块的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其肿块的直径均>4 cm。对这37例患者进行动脉期扫描的结果显示,其肿块周边呈明显强化的结节状、乳头状,对其进行延迟期扫描的结果显示,其肿块呈等密度填充,且从增强区扩展到中心部位。6)有7例患有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的患者。其中,有4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右叶,有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肝左叶。这7例患者的肿块均为单发性肿块。对这7例患者进行CT平扫的结果显示,其肿块的形态为圆形,呈略低密度,肿块内的密度均匀。对这7例患者进行动脉期扫描的结果显示,其肿块明显强化。对这100例患者进行螺旋CT检查的结果与进行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为100%。
近年来,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安全[2]。对这类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将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主要分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癌、肝局灶结节性增生及肝囊肿六种类型[3]。进行螺旋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重要方法。有资料显示,用螺旋CT检查诊断肝脏疾病的扫描速度快,可在患者一次屏气的过程中对其整个肝脏进行容积扫描和采样,且可清楚地显示其肝脏血管造影的形态和特征,故可有效地防止因呼吸移位所引发的误诊或漏诊[4]。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的病情采用螺旋CT检查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
[1]梁康炎.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16层螺旋 CT 诊断及鉴别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6):1018-1019.
[2]马英.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16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J].中国实用医药,2014,(1):104-105.
[3]张翠玲.论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8):565.
[4]甘中亮,周华清,楚克付,等.肝脏常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双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