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微导管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的效果评析

2018-04-12 19:00:09杜国然胡秀玉张秀和赵树林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介入性弹簧圈球囊

杜国然,胡秀玉,张秀和,赵树林

(庆云县人民医院,山东 庆云 253700)

颅内动脉瘤是指出现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瘤状突出物。临床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有统计数据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病死率可高达80%[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球囊扩张技术或支架技术对该病患者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但术后易导致其载瘤动脉发生栓塞。近年来,临床上用双微导管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探讨用双微导管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的效果,笔者对近年来庆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庆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经脑CT检查、MRI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得到确诊,且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在这1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9例;其年龄为38~62岁,平均年龄为(51.36±4.62)岁;其动脉瘤瘤颈的宽度为1.5~4.0 mm,平均宽度为(2.61±0.36)mm;其动脉瘤的直径为3~8 mm,平均直径为(5.34±0.72)mm;其中,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3例,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5例,有眼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3例,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例,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例;有Hunt-Hess分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为3级的患者13例,为4级的患者2例。

1.2 方法

对这15例患者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采用Seldinger技术对其右侧的股动脉进行穿刺,于其股动脉内置入导管鞘与造影导管,对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在明确其颅内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后,退出造影导管,置入导引导管,将导引导管置于其动脉瘤处。在导引导管内置入微导丝,并在微导丝的引导下将第一根微导管送入其动脉瘤内。将Y形阀连接在导引导管尾端的侧壁上,通过Y形阀将第二根微导管送入患者的动脉瘤内。确保两根微导管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将两根微导管的头端前后错开,避免其发生交叉重合。将两个3D弹簧圈分别经第一根微导管与第二根微导管送入患者的动脉瘤内,使两个弹簧圈交织相缠,形成牢固的“篮筐”。待患者动脉瘤的填塞效果令人满意后,解脱弹簧圈,退出微导管、导引导管及导管鞘。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这15例患者动脉瘤栓塞的效果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术后,对这15例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其病情的痊愈情况及死亡情况。痊愈:患者的动脉瘤被完全栓塞,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情况,且其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这1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动脉瘤被完全栓塞的患者有10例(占66.67%),动脉瘤被大部分栓塞的患者有4例(占26.67%),动脉瘤被部分栓塞的患者有1例(占6.67%)。这1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对这15例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显示,其中有13例患者痊愈,有1例患者遗留有轻度的残疾,有1例患者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其痊愈率为86.67%。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采用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该病。过去,临床上常采用球囊扩张技术或支架技术对此类患者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但术后易导致其载瘤动脉发生栓塞[2]。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动脉栓塞材料的改进,临床上用双微导管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与用球囊扩张技术或支架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相比,用双微导管技术对该病患者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具有以下优点:1)治疗的费用低。术中无需使用支架与球囊,可节省支架与球囊的费用。2)操作简便。术中可借助一根导引导管同时对2根微导管进行控制,无需复杂的手术操作[5]。3)栓塞的效果好。在双微导管技术的辅助下,可以使弹簧圈在动脉瘤内的不同位置形成“篮筐”,从而可取得显著的栓塞效果。5)术后的并发症少。微导管的直径较小,不会对患者的载瘤动脉造成大的影响,从而可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6]。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双微导管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性血管内栓塞术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其预后。

[1]Kim DJ,Kim BM,Park KY,et al.Coil embolization of overwide and undertall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double microcathe ter technique[J].Acta Neurochir(wien),2014,156(5):839-846.

[2]Broadbent LP,Moran CJ,Cross DT,et a1.Management of neuroform stent dislodgement and misplacement[J].AJNR Am J Neuroradi ol,2003,24(9):1819-1822.

[3]Baxter BW,Rosso D,Lownie SP.Double microcatheter techniquefor detachable coil treatment of large,wide-necked intracranialan eurysms[J].AJNR Am J Neuroradiol,1998,19(6):1176-1178.

[4]彭亚,宣井岗,杨伊林,等.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7):373.

[5]赵鹏,岳军艳,李奋保.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2):31-33.

[6]Kuriyama T,Furukawa H,Shimizu K,et al.Importance of an automatic measurement base on the first coil diameter in regard to coil embolization of a cerebral aneurysm[J].Nihon Hoshasen Gijutsu Gakkai Zasshi,2012,68(1):95-102.

猜你喜欢
介入性弹簧圈球囊
分析经导管介入性治疗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医学概论(2022年4期)2022-04-24 14:59:22
优质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护理效果分析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介入性超声医学影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2015年14期)2016-01-12 00:39:55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